◇劉 海(江蘇:鎮江市丹徒區三山中心小學)
公開課是最能體現課堂組織教學水平的一種方式。在公開課中,教師往往會竭盡所能,使出渾身解數,把自己與課堂最完美的一幕展示在眾人面前。公開課與常規課不同的是,公開課的教師與學生,成了一個個表演者,而下面則坐滿了觀眾。觀眾的觀感反饋,對公開課的評價極為重要,評課成了公開課后的一個必要的環節。但觀摩過很多信息技術的公開課,都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共性的問題,這些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從教十幾年來,我聽過省市區校四級信息技術公開課不下百場。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教學內容,有不同的精彩之處。但總體來看,信息技術的公開課,總在不斷地重復著一些相似的問題。經過不斷地總結與思考,我總結出以下幾點。
在現代課堂教學結構中,開始階段,都會創設情境,由情境導入新課。信息技術課堂也不例外,想讓學生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學習新課,教師都會創設一定的情境,然后利用情境導入教學。這是比較理想化的教學形態,這種理想化在公開課中會發揮得淋漓盡致。凡公開課,必創設情境,而且公開課的情境創設得都比較長。教師在考慮情境創設的時候都要求比較完美。
而在日常的信息技術家常課教學中,考慮到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需要大量的時間解決。有很多課堂根本無須情境導入,如果不把無關緊要的情境導入放在其中,完全可以選擇直奔主題。而教師在執教公開課時,創設情境往往成了必需的一個流程。哪怕有些課時并不需要情境,有些內容直奔主題會更為合適。反正不管,一律都會創設情境。而且很多情境的創設都有牽強附會之嫌,很多情境的創設并不符合兒童心理學的特征。
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很多人會選擇任務驅動法,或者選擇模塊化教學。這類設計,往往能讓學生更有針對性地去達到教學目標。但在很多公開課的設計中,為了達到較為完整的學習體驗,讓聽課教師有比較完美的觀感和完整性,執教者會把整個教學目標納入一課時中。設計的任務滿滿當當,制定的教學模塊豐富多彩。這樣一來,就造成了貪大求全的局面,導致一課時的時長,無法正常完成所定的教學任務。面對時間的流逝,執教者往往會爭分奪秒地趕著學生完成任務,導致教學在匆匆忙忙中完成或者根本無法正常完成教學任務。這樣反而成了為了完成任務而教學。顯然,這樣的課堂是失敗。
所以,在公開課中,允許教學任務設計得不完整性,這種不完整性并不是缺憾,而是一種智慧。在公開課中,就要敢于保留這些缺憾,保留這種智慧。
在很多的公開課上,執教者往往會過于追求教學內容的系統性。把每個知識點、每個細節都面面俱到地納入教學設計中,考慮得非常周到。這種周到甚至唯恐有一點不翔實、有一點遺漏。有些內容,我們完全可以在平時的課堂上把它交給學生來處理,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究,讓學生在試錯中尋找答案,不需要教師面面俱到地展開教學。然而,公開課要求是非常高的,是要求完美的,執教者把這些小小的細節鋪開后,就會抓住這些芝麻和綠豆,喋喋不休起來,忘了課堂是學生的課堂。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尤其是信息技術課堂,實踐非常重要,教師很多時候起到引入知識點、串聯知識點的作用。如果老是教師在上面不斷地講解、提醒,那把學生的實踐操作置于何地?
小學信息技術的公開課,在正式上課之前,都會經歷過數次的磨課。這些公開課往往會形成一定的程式,或者說叫套路,這些是執教者認為所必需的、最完美的一套流程。讓人在程序上,覺得這節課無懈可擊。比如,一開始,必然是情境導入,然后介紹新知,再進行實操訓練,最后整理總結、拓展創新,等等。然而,這些與新課程的理念是相悖的。教無定法,更無課堂上的條條框框。在與執教者溝通后了解到,其實,這些條條框框,恰恰也限制了課堂的活力,限制了教師和學生的創造力。遇到相同的內容,加上相似的條條框框,課堂也是熟悉的味道。這樣的課堂容易與其他人的課堂雷同,缺乏創造性。
小組合作是在包含信息技術公開課在內的很多公開課中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學生在進行探究學習的時候,往往根據一個人的能力無法解決問題,或者無法領悟知識的要素。這個時候,以幾個學生為單位組成的小組,在課堂上充分地討論。俗話說,“三個臭皮匠,湊成諸葛亮”。在探究性學習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解決一些難點問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小組合作,也有其天生的缺陷,一些學生濫竽充數其中,根本不去思考,不融入其中,也就沒有任何效果。
如果教師沒有正視學習內容的特點和兒童心理學的屬性,在公開課中,追尋課堂的觀賞性,使用小組合作,勢必讓更多的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濫竽充數,得不償失。
總之,教師在做公開課教學設計的時候,一定要綜合考慮教學內容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科學合理地選擇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時刻牢記自己的服務對象是受教者,自己是個教師,不是演員,不能圖課堂的觀賞效果,犯一些形式主義的錯誤,因而弱化公開課教學性的功能。如此,朝這樣的方向不斷努力,教師給大家帶來一節好課,也是在情理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