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虎強(甘肅:靜寧縣細巷學區)
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做好高年級的小初銜接教育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點。但從當前的小學數學教育模式來看,部分教師存在忽視小初銜接的情況,這會讓學生在初中學習階段出現明顯的不適應,這不僅會影響學生數學學科的素質教育目標,還會對學生的認知水平發展帶來阻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完成數學知識學習,提升他們的學習適應性,做好小初銜接教育模式的研究至關重要。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展開分析和探討。
在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想要實現小初銜接,帶給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就必須做好對他們的有效引導,讓他們能夠感受學習的快樂,并帶給學生良好的學習體驗,讓他們能夠以更好的狀態去完成關聯性知識的學習。語言作為師生交流的基礎方式,可以將教師的觀念、意圖直接傳遞給學生。因此,做好語言上的引導,能讓學生對初中數學知識產生基本認知,這可以讓學生做好對初中數學學習方式變化、學習難度提升的預先設想,讓他們更快地適應新的學習方式。例如,在進行“簡單方程”“統計與概率”“圓”等知識的教學時,我會經常說“這個知識點是重點,你們在后續的初中數學課堂中也會學習到,為了避免你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出現困難,你們一定要把基礎學扎實”“方程有很多種,如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所謂‘元’就是未知數x,‘元’越多的方程越有意思,你們以后會學到”等。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時,對以后的學習也產生認知和興趣,并對重點知識的認知予以強化,由此來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以更好的狀態去進行學習,為數學學科的小初銜接做好鋪墊,也為學生以后的數學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從學生的認知角度來看,他們之所以會出現進入初中學習階段的不適應問題,主要原因是他們沒有做好學習思維方式的轉變,尤其是在數學知識難度提升、教師教育模式轉變的狀態下,很多學生都會出現嚴重的不適應性。從結果上看,該教學問題是出在初中教育階段,但問題的根本是小學數學教師沒有做好小初銜接,導致學生缺乏基本的適應性。為了避免這種問題的出現,讓學生更好地適應學習狀態,教師就要在高年級教學階段,做好與學生之間的思維互動,讓他們在有效完成基礎數學知識學習的同時,也能夠獲得思維能力方面的鍛煉,為之后的初中階段的數學學習做好鋪墊。
例如在進行《簡易方程》一課的教學時,我除了做好對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學之外,還提出了“如果在方程中有兩個未知數,該怎么求解”的問題,這讓學生有些摸不著頭腦,在他們看來,一個未知數的方程的計算已經很難了,如果再增加一個未知數,他們想不出該如何計算。于是我進行二元一次方程“x+y=12”的舉例,學生發現這種方程中,“x”和“y”可以等于多數,例如有的學生認為“x=5;y=7”,有的學生則認為“x=2;y=10”,還有的學生認為“x=6;y=6”,我對他們的答案表示認可,并對他們活躍的思維進行了夸獎。在此基礎上,我告訴他們,在以后的初中學習中,會出現“方程組”,就是幾個方程為一組,而這一組的方程中的未知數是相同的,其存在就是讓學生更好地完成計算。于是我舉出了“x+y=12 x-y=6”的案例,讓學生進行計算。這讓學生犯了難,雖然最后有學生猜出了答案為“x=9;y=3”,但他們并不具備運算能力,而是完全靠自己的思維猜出來。針對這種情況,我會先鼓勵他們,告訴他們答案是正確的。但是如果是在初中數學課堂中,10 分的習題你只能得到2 分,甚至1分都得不到。因為初中數學教育強調邏輯關系,對解題過程更為看重,所以想要獲得滿分,就必須將自己的解題步驟寫出來,而且初中老師往往是根據步驟來算分的。運用這種教學方式,學生不僅可以獲得邏輯思維能力的鍛煉,還能提前了解初中數學的主要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適應初中數學教育。
做好訓練上的設計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實現小初銜接的重要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為他們提供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訓練內容,讓他們獲得思維上的鍛煉和引導,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初中數學學習模式。雖然,素質教育引導我們不要揠苗助長,但對于小初銜接的關鍵時期,適當的訓練設計能夠帶給學生幫助,所以其并非本質意義上的揠苗助長,教師應當對此有正確的認知,并做好尺度的把握。例如在完成《可能性》一課的學習后,我就在訓練階段為學生設計了“摸球游戲”的訓練,隨著訓練的深入,我會增加摸球的數量,讓學生可以在訓練過程中獲得思維引導,明白可能性會隨著選擇的增多而減少,為他們以后的概率知識學習做好思維方面的引導和鋪墊。
總而言之,做好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策略的分析,不僅可以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還能夠為學生的認知水平進步與發展帶來支持。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要進一步做好對學生的認知啟發,讓他們能夠以更好的狀態去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并獲得邏輯思維能力的鍛煉。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對學生進行引導,通過關聯性知識的展示,讓學生能夠對初中知識有一個基礎性認知,由此達到小初銜接的教育目的,為義務階段的數學學科教育教學工作進步與發展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