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銀華 張惠蘭
(大化瑤族自治縣人民醫院,廣西 河池,530800)
四肢骨折在臨床屬于常見的骨折類型,患者通常會出現肌肉、皮膚、血管、神經等組織受損,需要及時進行手術治療,促使解剖位置、結構恢復正常[1]。但是在術后康復過程中,由于受到肢體功能受限、疼痛、負性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患者依從性不高,進而增加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因此需要給予有效的護理模式,提高患者配合度,再配合實施相應的康復訓練,促進肢體功能恢復,進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2]。為此,本文對四肢骨折術后患者綜合護理配合康復訓練的應用進展展開綜述,內容如下。
(1)健康教育:術后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講解術后相應的治療方法和注意事項,告知患者術后若出現肢體腫脹的情況是正常現象,讓患者提前做好心理準備,進而提高其配合度,還要囑患者戒煙,告知其香煙中的尼古丁等物質會增加肢體腫脹和疼痛的程度[3]。(2)飲食指導:飲食要保持清淡,忌食辛辣、油膩食物,多進食雞蛋、豆制品、瘦肉等營養豐富的食物。告知患者日常要多進食富含黃酮類和維生素E的食物,以此改善微血管循環。(3)心理護理:大多數四肢骨折患者都是由于遇到突發事件而受傷,因此在心理上還不能接受,還會擔心是否會失去勞動能力,容易出現焦慮、悲傷等負面情緒[4]。護理人員要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保持親切、溫和的態度,了解患者出現的情緒問題,針對性的進行疏導,積極的給予安慰和鼓勵,盡量滿足患者一切合理的護理需求,保持病房環境的舒適,促使患者身心都處于舒適狀態[5]。還可以向患者分享治療成功的病例來提高患者康復信心。(4)疾病護理:手術后給予患肢加壓包扎三天,防止出血和滲液,在包扎的時候首先應用燒傷棉墊對患肢進行包裹,之后再應用彈力繃帶進行包扎,包扎時注意不可包扎過緊[6]。在包扎的過程中若是患者出現痙攣、疼痛加重、麻木等情況要立即松開繃帶,進行重新包扎。術后還要嚴密監測患者肢體血運情況,重點觀察肢體末端的皮膚是否出現水腫的情況,同時還要注意觀察是否出現張力性水泡,若是出現手術切口出血[7]。滲液等情況,要立即更換輔料,保持輔料干燥的狀態。術后給予患肢局部冰敷,促使血管進行收縮,每次冰敷的時間為半小時,一天冰敷一次,在冰敷時也要注意觀察患肢皮膚的顏色變化,避免出現凍傷的情況[8]。每天給予2-3次紅外線照射治療,一次20-30分鐘,有助于促進骨折部位的血供恢復正常。(5)體位護理:對于上肢骨折患肢,上臂要保持自然下垂狀態,肘關節屈曲60°,腕關節背伸30°,前臂保持中立位,拇指對掌位,手半握拳,應用三角巾來懸吊[9]。對于下肢骨折的患肢,保持髖關節外展20°,屈曲15°,膝關節屈曲15°,踝關節背伸90°,足尖保持向上的姿勢[10]。對于肱骨外科頸骨折的患肢,要保持仰臥位,稍微將頭抬高一點,將患肢墊高,與軀干保持平行的狀態,預防肩關節前屈或后伸[11]。對于鎖骨骨折的患肢來說,在臥床休息時要將肩胛區墊高,兩肩保持向后伸的姿勢。
(1)早期訓練:在術后的兩周內,此時骨痂還尚未形成,還會存在一定的疼痛,因此要鼓勵患者活動要適度,在急性期做指關節、手部關節、踝關節的活動,還可以配合一些按摩的手法,改善骨折部位的血運狀態[12]。術后一周之后病情趨于穩定,此時可以行自主肌肉的收縮和舒張訓練,在肌泵的作用下對組織腫脹情況進行改善,防止出現肌肉萎縮的情況。(2)中期訓練:術后3-6周,此時患者的肢體腫脹基本消退,并且疼痛感也有所減輕,骨折的穩定性比較好,因此在活動肌肉、關節的基礎上還要加大關節活動的幅度和范圍[13]。上肢骨折的患者可以練習捏、抓、握等動作,腕部、肘部、肩部等關節可以進行屈曲旋轉訓練。下肢骨折的患者可以練習站立負重,有條件者也可以配合使用器械進行練習[14]。(3)康復期:術后7周以及之后,此時骨痂基本已經形成,愈合的比較堅固,此時要加強患肢的活動,多進行一些肌肉力量的練習[15]。當患肢的肌力為0-1級時,訓練以輔助運動和被動運動為主;當患肢的肌力達到2-3級時,訓練主要以主動運動為主,可以適當輔以水療和輔助運動;當患肢的肌力達到4級或者以上時,訓練以一些漸進抗阻力運動訓練為主[16]。若是合并關節損傷的情況,注意肌力訓練要以等長收縮為主。另外在康復訓練之前可以對關節進行熱敷,訓練范圍和強度要慢慢增加,增加負重,以患肢能夠耐受為宜,避免造成二次損傷[17]。
有研究得出選取30例四肢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綜合護理配合康復訓練,結果得出觀察組術后肢體腫脹發生率為13.33%,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3.33%,觀察組上肢和下肢運動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6.67%[18]。
還有研究將160例四肢骨折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康復訓練,觀察組給予綜合護理+康復訓練,結果得出觀察組術后1天和1周的疼痛程度顯著輕于對照組,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00%,低于對照組的15.00%[19]。還有研究得出,給予四肢骨折患者綜合護理配合康復訓練能有效促進術后康復進程[20]。
四肢骨折患者術后若是長期制動,便容易導致肌肉萎縮、關節粘連的情況發生,并且還會增加深靜脈血栓發生的風險,并且手術會對患者造成二次損傷,術后也容易出現肢體腫脹、疼痛等情況,有并發癥發生的風險,因此術后有效的護理措施和康復訓練方法對于促進術后康復有重要意義。綜合護理是針對患者護理需求而采取的護理干預措施,有助于切實解決患者在康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能夠拉近和患者之間的距離,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康復訓練的積極性,因此綜合護理和康復訓練配合應用能發揮最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