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丹
(都安縣人民醫院,廣西 都安,530700)
現階段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提升,飲食習慣,生活習慣作息習慣均發生變化,而且我國老齡化趨勢加快,進一步導致了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高血壓腦出血作為多發性疾病,疾病起病急,進展快,病死率以及致殘率均較高。隨著微創治病手段在臨床中的應用,微創血腫清除術但應用到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疾病治療中,在為患者治療的同時給予患者針對性護理措施,對患者疾病預后有顯著意義。
高血壓腦出血疾病作為臨床醫學中十分常見的疾病之一,發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分為4種。(1)微動脈瘤破裂;(2)脂肪玻璃樣變或纖維壞死;(3)腦動脈粥樣硬化;(4)腦動脈的外膜和中層在結構上薄弱等4部分[1-2]。疾病發生后通常會使開顱手術為患者進行治療。1987年法國醫生Mouret偶然完成第一例LC并沒有想到它標志著新的醫學里程碑的誕生。微創概念的形成是因為整個醫學模式的進步,是在“整體”治療觀帶動下產生的,而且微創手術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社會、生理(疼痛)、精神風貌、生活質量的改善與康復[3]。為進一步保證患者的身體恢復,在微創治療后逐漸地提出了多種護理措施,這些護理措施均具有針對性,最初患者疾病治療后主要以病情監測護理為主,隨著研究顯示[4]患者心理情緒對疾病治療起到影響進而提出心理護理概念,同時針對患者疾病認知少加強了健康教育指導護理,盡管這樣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中仍然存在并發癥影響疾病治療效果,因此并發癥護理模式逐漸深入開展,患者護理后身體指標恢復正常,但是身體素質仍然較差,這種情況下康復護理干預被提出,并且在臨床中進行應用[5]。
2.1 病情監測 手術結束后,患者需要進一步進行病情監測觀察,通過病情監測觀察可以進一步預防患者術后不良情況發生。指導患者絕對臥床休息,并且將床頭抬高15度至30度。這樣可以進一步實現加強穩定,減輕腦水腫發生情況,同時對患者補液量進行控制,實施引流管護理。林峰[6]在研究中通過加強對顱內壓進行監測,并且采用格拉斯哥評分對患者以及情況進行評估。通過評估發現加強顱內壓監測可以有效減少患者并發癥,發生降低患者死亡率,減少患者神經功能缺損。
2.2 心理護理 國外關于心理護理的應用發展較早,而今現階段國內對于心理護理應用也較為廣泛,例如音樂療法,松弛訓練法,認知行為療法以及森田療法,從上世紀80年代,國內的心理臨床護理研究工作正式啟動,而現階段我的心理護理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護理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進步,而且越來越廣泛應用到臨床疾病護理過程中。譚怡[7]在報道中以80例患者為例,一組實施基礎護理一組實施心理護理。護理結果顯示實施心理護理患者的SAS評分,SDS評分和患者活動能力,自理能力工作能力各項心理狀態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均好于使用常規護理患者。而且心理護理涵蓋認知性心理護理,溝通性心理護理,指導性心理護理,深入性心理護理等。對患者心理狀態以及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改善[8-9]。
2.3 針對性護理 2013相關學者提出了針對性指導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疾病治療后的護理,針對性護理主要涵蓋了心理護理,基礎護理,飲食護理。這些護理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患者并發癥發生降低,患者出現水電解質紊亂,情況同時還可以生活能力改[10]。喬相芬[11]在報道中對90例患者實施分組護理,護理過程中發現實施健康教育的研究患者的生活能力明顯改善,肢體運動功能明顯恢復,而且患者焦慮,情緒抑郁,情緒顯著改善,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有下降。這一情況進一步說明了健康教育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疾病治療后的重要性。
2.4 并發癥護理 患者手術結束后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及出現便秘,壓力性損傷,最急性肺炎以及靜脈血栓及消化道出血等情況。加強對患者進行排痰護理,給予患者抗感染的同時,指導患者咳嗽,必要情況下給予患者霧化吸入治療,抬高患者患者,加強患者血液回流,對患者四肢進行按摩促進患者血液循環。定時對患者進行翻身拍背,使用溫水他是患者皮膚防止皮膚感染[12]。竇艷麗,毛紅蘭,馮云[13]在報道中對46例高血壓腦出血的患者實施分組護理,研究組實施預見性護理,每天對患者進行翻身叩背,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同時給予患者鹽酸氨溴索霧化吸入治療,為患者實施物理降溫,依據患者胃酸分泌情況給患者進行胃粘膜保護,配合心理護理,進一步減少患者血壓變化,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同時部分研究人員在研究過程中對患者實施時間護理,同樣對患者并發癥發生有積極的預防作用[14-15]。
2.5 早期康復護理 患者術后機體指標穩定后,需要加強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康復護理過程中需要涵蓋關節運動上下肢被動訓練以及主動訓練,患者進行握手彈力訓練,患者肢體肌肉彈性[16]。對于存在語言障礙患者,叮囑家屬多以患者進行說話聊天,自然患者聽覺同時患者簡單的發音“啊”“恩”等。除此之外,還需要對患者吞咽功能進行鍛煉,一周一次對患者咽部刺激,使患者產生吞咽欲望,然后展開基礎的飲食吞咽,在進食過程中指導患者正確吞咽動作,逐漸恢復患者吞咽功能[17]。同時指導患者日常生活中自己穿衣服、洗漱、吃飯、排便以此進一步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行為能力以及肢體運動功能[18]。
2.6 延續性護理 延續性護理的提出,主要是由于患者在疾病治療結束后,身體指標恢復正常,但是仍然在出院后享受院內護理服務,將院內護理服務延伸至患者家中,為患者提供不斷的康復指導,隨著對患者護理行為的落實,對患者日常生活中錯誤行為方式指導,進一步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以此達到改善患者疾病預后的目的,延續性護理可以通過上門隨訪電話隨訪等方式進行。可以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神經功能心理情況,社會融入融入度起到重要改善。劉增秀[19]在研究中對延續性護理與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生活能力改善情況進行研究。研究中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指導,同時叮囑患者健康飲食科學運動,為患者制定康復目標,分過程分階段分時間進行完成,除此之外,被患者開通服務熱線,建立患者電話咨詢平臺,使患者家屬可以隨時打通熱線咨詢。
現階段臨床高血壓腦出血在治療過程中的護理內容主要以心理護理,健康教育指導,并發癥護理,康復護理,延續性護理這一縱向進行深入研究,對患者病情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在未來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護理過程中更加應該注重細節護理,以及時間性護理。縱向護理發展的過程中還應該結合實際臨床護理發展以及患者護理需求進行拓展,以此進一步實現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治療中的護理優化措施。
文章重點分析了疾病治療過程中的護理進展情況,從單一的常規護理,逐漸發展為心理護理,健康教育指導,并發癥護理,康復護理,延續性護理等內容,這一情況進一步說明了臨床護理工作,需要結合患者疾病護理中的實際需求展開護理,堅持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反對片面式護理,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保證臨床護理工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