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璋
(天等縣人民醫院,廣西 天等,532800)
椎間盤位于脊柱各節椎體之間,由上下軟骨板,中心的髓核和四周的纖維環構成。對脊柱有連接、穩定、緩沖震蕩等作用。腰椎間盤突出癥男性較女性多發,與男性勞動強度大、外傷多等因素有關,疾病多見于青壯年,約有80%患者為20-40歲人群,疾病臨床表現為腰骶部疼痛,早期癥狀較輕時表現為劇烈疼痛,較重時表現為麻木,伴有行走障礙、肌肉萎縮、坐骨神經痛等癥狀,疾病與負荷過度、急性損傷、遺傳、妊娠等因素相關,臨床可分為膨出型、突出型、脫出型、游離型四種類型。需及時采取有效地治療措施,緩解疼痛,減少疾病對患者的損傷,臨床常采用西醫進行治療,包含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主要以休息、藥物、物理治療為主,非手術治療效果不明顯時則考慮進行手術治療,但術后并發癥較多,中醫治療則包含有中藥、針灸、推拿、針刀等方式,為提高治療效果現將中醫與西醫結合治療,探討治療的效果的改變[1]-[2]。
1.1 西醫機制 腰椎間盤退變是疾病的基本發病機制,退變的椎間盤抵抗能力降低,導致纖維環出現裂縫、斷裂等變化,最終導致髓核突出,壓迫刺激脊髓、神經根,產生腰腿痛癥狀及體征,凸出的椎間盤對神經根、馬尾神經等產生壓迫,則會導致靜脈回流受阻,水腫加重,增加神經根對疼痛的敏感性。破裂的椎間盤會釋放處化學刺激性物質,導致受累的神經根或脊神經節發生炎癥[3]。
1.2 中醫機制 中醫腰椎間盤突出癥與外傷、勞損、腎陽不足、經期衰微、氣血凝滯等因素相關,可分為氣滯血瘀型、風寒阻絡型、濕熱下注型、肝腎兩虛型,臨床表現為腰持續性鈍痛,取平臥位時疼痛有所減輕,站立或活動后疼痛家伙總,下肢放射性疼痛,伴下肢發涼,嚴重時則會出現肌肉萎縮等癥狀[4]。
2.1 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方式包含有推拿、針灸、中藥口服、中藥熏蒸等方式,推拿及針灸治療有疏通經絡、消腫止痛、活血的功效,中藥口服通過全面評估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藥材及劑量對癥治療,可起到祛濕寒、補肝腎、活血化瘀的效果,中藥熏蒸通過熱、中藥兩種機理達到治療的效果。楊勇[5]等學者研究中采用針灸聯合推拿的方式進行治療,針灸根據患者癥狀不同、病變部位的不同選擇相應的穴位,推拿主要沿患者脊柱兩側、下肢后外側、膀胱經進行,通過觀察并分析患者疼痛、活動度的變化得出結論,中醫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癥狀,提高生活質量。黃曉玲[6]學者研究中實施中醫骨傷手法聯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中藥方中獨活有祛濕寒、止痛的功效,桑寄生有祛風濕、補肝腎的功效,治療效良好,推拿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同時可將突出的椎間盤進行復位,解除神經根的壓迫,緩解疼痛,兩種方式相結合,起到驅寒、補氣、緩解疼痛的效果。常艷君[7]學者采用穴位貼敷聯合中藥熏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穴位貼敷將中藥制成糊狀選擇相應的穴位貼敷,具有操作簡便、作用直接、安全性高的優點,但單獨使用疾病容易復發,因此聯合中藥熏蒸治療,中藥熏蒸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聯合治療則有效改善癥狀,降低復發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2.2 西醫治療 非手術治療有治療費用低,無創傷等優點,但治療效果不明顯,手術治療雖然效果較好,但對患者造成創傷較大,術后則容易發生各種并發癥,對患者生活及健康造成影響,加重治療負擔。楊明軒[8]等學者研究中分別對患者采用后路椎間盤鏡、顯微鏡下手術兩種方式治療,觀察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得出結論兩種手術方式都有療效,相對來說后路椎間盤鏡切除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術后恢復較好。繆潔[9]等學者研究中比較微創手術、開放性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觀察并記錄患者術中切口長度、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時間等指標,治療前后采用疼痛評分評估疼痛程度,記錄患者感染、墜積性肺炎等并發癥的發生率,通過比較發現實施微創手術治療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可早期下床或動,恢復快。梁苗苗[10]等學者研究中比較椎間孔鏡與傳統開窗手術的療效,通過比較術中各項指標、術后疼痛程度、并發癥發生率得出結論,椎間孔鏡治療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
2.3 中西醫聯合治療 中醫及西醫治療都有一定的療效,中醫治療安全性較高,但治療效果還有待提高,西醫手術治療療效顯著,但由于手術創傷較大,容易導致感染等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因此采用中西醫聯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劉澤輝[11]學者研究中表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出現的疼痛、活動受限、肌力減退等癥狀,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選擇部分患者分析中西醫聯合治療的效果,西醫給予藥物進行治療,藥物為利多卡因、甘露醇、地塞米松及維生素,中醫則給予推拿及牽引的方式進行治療,觀察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得出結論中西醫聯合治療效果顯著。胡敬華[12]學者研究中分三組比較西醫治療、中醫治療及中西醫聯合治療的效果,西醫給予布洛芬緩釋膠囊、甲鈷胺、甘露醇、地塞米松等藥物治療,中醫采用推拿、針灸治療方式,觀察治療期間三組患者疼痛程度,分別比較治療3個月、6個月后患者復發情況得出結論,中西醫聯合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程度,且治療后復發率較低。楊曉東[13]等學者指出腰椎間盤突出癥與遺傳、年齡、環境、吸煙、肥胖等因素相關,椎間盤功能逐漸遭到破壞,最終喪失,需及時進行治療,給予中藥治療有利于調理氣血,達到強筋骨的效果,中藥氣化治療有祛濕散寒、養血、強骨的功效,起到修復病變組織的作用,牽引治療可糾正錯位,整復方式有利于抑制神經壓迫,緩解疼痛,中西醫聯合治療治療效果顯著。劉芳[14]學者研究中指出,中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于久病體虛,在勞累及風寒的作用下,導致氣滯血瘀,治療原則為補肝腎、舒筋活血,中醫給予羌活、獨活、炒白術、甘草、紅花、陳皮等藥材進行熏蒸,可達到補氣血、祛濕寒、補肝腎的效果,西醫給予藥物治療可控制炎癥浸潤及滲出,達到消除局部炎癥的效果,中西醫聯合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安全性高。梅莎莎[15]等學者研究中表明牽引治療可通過增加腰椎間隙,達到減輕神經根壓迫的目的,骶管封閉治療可有效緩解水腫,起到消炎、脫水的作用,病情穩定后適當進行功能鍛煉有利于增強血液循環,提高自身抵抗力,中藥熱敷有擴張血管、消除炎癥的作用,推拿可放松肌肉,復位突出的髓核,解除壓迫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中西醫聯合治療能有效緩解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療效顯著。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較常見且多發的疾病,疾病發病率高,病程長且容易復發,對患者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若不及時進行治療,疾病進一步發展則會導致退行病變逐漸加重,因此延緩腰椎間盤的退變,減少腰椎的損傷,緩解癥狀時治療的關鍵[16]。治療方式相對較多,非手術治療以物理治療及休息為主,治療效果不明顯,給予藥物治療,藥物的不良反應較多,影響療效,手術治療治療效果較好,術后若發生并發癥則導致治療負擔加重,影響術后恢復,推拿、針灸、中藥等治療方式有一定的效果,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相對更高,推拿可將突出的部位復位,減輕壓迫,緩解疼痛,中藥治療則需根據患者癥狀選擇合適的藥材對癥治療,中西醫聯合治療,效果顯著,解除對神經根的壓迫,患者疼痛癥狀得到有效緩解,通時可達到消炎、消腫的目的,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聯合治療具有良好的發展方向及廣闊的前景[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