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芬
(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人民醫院,廣西 百色,533599)
早產兒主要是指胎齡不足37 周出生的活產嬰兒,大部分早產兒的器官發育不成熟,需在重癥監護室接受封閉式的治療與護理。且在這個過程中,家屬僅有短暫的探視時間,不僅使母嬰分離,還耽誤家屬適應照顧角色的契機,故于早產兒出院時并未做好相關準備[1]。而早產兒出院家庭準備度是評估家屬是否具備早產兒居家護理知識與技能等掌握情況,若家庭準備度不良極易造成早產兒出院后缺乏有效照顧,繼而影響早產兒康復,甚至誘發多種并發癥。故如何提前做好家屬迎接早產兒的出院準備,促使居家護理質量提升,對改善早產兒健康發育有重要意義[2]。鑒于此,本文針對早產兒出院家庭準備度概念、影響因素與干預研究等多個方面進行分析,為早產兒順利康復提供依據,具體綜述如下。
目前,臨床常用的早產兒出院家庭準備度概念最早出于加拿大兒科學會,即早產兒出院時,家屬對承擔早產兒照顧信心與相關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而提升早產兒出院家庭準備度可有效保障早產兒從醫院至家庭的順利過渡,對早產兒健康成長有重要意義[3]。據臨床數據統計,近年來臨床早產兒出生率顯著提升,因其先天性器官發育不完善,出生后常伴有多種并發癥,需在重癥監護室接受封閉式治療與護理,但這段時間,需將家屬與嬰兒隔離,嚴重影響親子關系的建立,更耽誤家屬及時適應照顧角色與其技能,最終使家屬在早產兒出院時,缺乏居家康復信心與相關照護技能。而出院準備度不良,會使家屬因無法勝任早產兒的居家康復任務,繼而產生緊張、焦慮等情緒;亦會使早產兒無法得到有效照顧,而造成康復不佳,甚至誘發多種并發癥繼而再次入院,不僅增加家庭經濟負擔,還增加醫療資源消耗[4]。故及時提升早產兒家屬的出院準備度,是保障早產兒居家康復的關鍵。
具臨床統計,影響早產兒出院準備度的因素,主要包含:①醫院因素:因醫院出院計劃缺乏完整性與可行性;未提前告知早產兒家屬預計的出院時間;提供的出院指導內容未滿足家屬需求等。②早產兒因素:早產兒的并發癥較嚴重;住院期間的疾病恢復情況不佳;住院時間等。③家屬因素:家屬缺乏足夠的早產兒照顧的知識與信心;缺乏后續的社會支持與醫療服務。④其他:且母親的心理情緒、自我效能與父親的承擔照顧責任等[5]。
借助多種干預方案提高早產兒出院家庭準備度,以減少早產兒住院期間家屬產生的疾病不確定感,提高家屬對其的照護知識與技能為核心。包含:①以家庭為向導的出院計劃:主要是讓家屬參與到早產兒出院計劃的制定與實施中。依據臨床經驗與早產兒的實際情況進行預估,確定早產兒的出院時間,并告知其家屬。于每位早產兒床邊放置5 節車廂的火車模型,分別代表著呼吸、喂養、體溫、成長與睡眠等5 項。在住院期間,早產兒的父母依據醫院提供的統一的具體照護計劃,對照自身進相關模塊照護,并對車廂的窗戶貼紙顏色進行更換。護理人員依據窗戶貼紙顏色進行針對性宣教,盡可能地滿足不同家屬的照護需求。促使家屬積極參與早產兒住院期間的日常照護過程,從而降低家屬的不確定感;并通過針對性健康宣教,幫助家屬提高照護知識與技能[6]。在黃春香[7]等研究中,共抽取早產兒200 例,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實施以家庭為中心護理,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其結果顯示,研究組早產兒頭圍、身長、體質量、NBNA 四維度評分與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可有效改善早產兒生長發育情況,其效果顯著。②授權計劃:主要是指讓人們有能力的主宰環境與作出決策的過程,主要是依據護理人員的工作經驗、學歷與能力等情況,對其進行選擇性授權,繼而組建不同的授權崗位,明確其職責,在被授權的護理人員監督下完成工作。同時開展相應的效績考核,從而評估護理人員的工作情況,并給予成績優異的護理人員獎勵。在賀斯麟[8]等研究中,共納入早產兒54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與研究組(護理授權計劃),結果顯示,研究組出院準備度量表(RHDS)、短式親職壓力量表(PSI-SF)與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授權護理計劃可提高出院時早產兒母親的出院準備度。③三特護理:主要是由特定的人群作為干預對象,以特定的目標為干預導向,繼而制定并實施特定的護理計劃。即以早產兒家屬為特定人群,以提高早產兒出院準備度為目的,執行評價引導、流程化、環境與氛圍、多樣化教育與全員參與等策略為干預策略[9]。④健康宣教:在林玉嬋[10]研究中,以180 例早產兒為例,隨機分為常規組(常規健康宣教)與試驗組(以早產兒出院家庭準備度自評表為基礎的全面護理指導),結果顯示,試驗組的早產兒生長發育達標率為95.55%,相比常規組的84.44%較高(P<0.05);試驗組的出院家庭準備度評分和家長滿意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表明經全面的護理指導,可有效提高早產兒的生長發育達標率、護理質量與早產兒家庭滿意度。在張竑[11]等研究中,以116 名早產兒為例,隨機分為觀察組(早產兒出院家庭準備度自評表的出院準備服務)和對照組(常規健康宣教),結果顯示,觀察組照護者出院家庭準備度評分、早產兒生長發育達標率高于對照組,而再入院率低于對照組,對院外延續性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干預后可顯著提高早產兒的生長發育達標率,降低早產兒再入院率,提高護理滿意度,應用效果顯著。
出院后家屬及時承擔早產兒的照護責任,對早產兒的后續康復與發育有顯著的積極作用,因此如何做好出院準備度,積極提高相關照護知識與技能是其關鍵,可有效達到早產兒從醫院至家庭的平穩過渡的目的。結合臨床實踐經驗,積極做到:①結合早產兒封閉式治療護理,確保早產兒病情穩定前提下允許家屬積極參與早產兒住院照護中。②依據早產兒家屬的不同特點進行個性化與多學科合作的健康宣教,注重宣教形式,從而提升家屬對早產兒照護的知識與技能,確保家屬的照護信心與能力。③積極探尋有效的護理模式,充分調動護理人員的積極性,促使早產兒出院家庭準備度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