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良
(廣西扶綏縣中醫院,廣西 崇左,532199)
近些年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進展與人們生活水平持續上升,尿路結石發病幾率也逐漸上升。尿路結石會對泌尿器官黏膜造成損傷,導致嵌頓、尿路梗堵、黏連、腎絞痛、腎盂積水、尿路感染、輸尿管擴張劑血尿等,遠期會損傷腎功能,引發尿毒癥而危害患者生命[1]。尿路結石當前多采用藥物溶石法與手術治療兩種,手術治療包括輸尿管鏡碎石術、經皮腎鏡碎石術、體外沖擊波碎石術及開發手術等。但對于部分手術禁忌癥及藥物溶石不徹底等患者而言,當下治療措施有一定局限性,同時手術費用較高、復發率高及麻醉風險高等,患者不易接受且會造成諸多不便。當下有報道表示[2]中醫體質與尿路結石的進展有一定相關性,又因中醫有治未病的特征,因此探尋如何通過中醫方式改善患者體質,降低尿路結石發生與復發,對防治尿路結石尤為關鍵。
尿路結石發病機制當前尚未明確,當代醫學表示尿路結石主要與患者年齡、遺傳、飲食及環境等因素有關。尿路結石包括感染性結石與代謝性結石兩種。代謝性結石通常與代謝紊亂有關,主要因患者過量食用高糖高鈉、動物蛋白飲食,過量飲酒喝茶等造成,如動物蛋白中含有大量硫氨基酸,患者過量食用動物蛋白則會顯著增加患者體內尿鈣、尿草酸及尿鈣等,其次尿中酸性粘多糖活性會受到限制,降低尿枸櫞酸排泄,降低尿液酸堿值,加大尿液酸度,導致形成尿路結石;機體一旦攝入過量高鈉與精制糖類食物,則會增加尿中草酸與尿鈣含量,且減少尿中枸櫞酸排血量,可能會形成尿路結石;而飲酒會加大尿酸排泄,飲茶會增加尿草酸排泄,兩者過量飲酒會加快尿路結石形成。有報道顯示[3]感染性尿路結石多在青少年人群中發生,且相比其他年齡,嬰幼兒因尿路感染造成尿路結石的幾率更高。其次,使用抗生素會降低胃腸道形成甲酸草酸桿菌,進一步出現腸源性高草酸尿。此外原發性高草酸尿癥與胱氨酸尿癥等遺傳性疾病均會形成尿路結石。通過分析可知尿路結石成分為結石性質,是結石病因診斷的重要關節,與臨床病理診斷基本相同,目前常見臨床結石成分種類主要包括尿酸、磷酸鈣、草酸鈣、胱氨酸及磷酸鎂銨等,且混合成分相比單一成分更多。如磷酸鎂銨是感染性結石首要成分,可能與細菌尿素酶形成二氧化碳與氨,且進行性水解成碳酸鹽與銨,造成尿液沉積與堿化相關。草酸鈣結石在青年群體中較為多見,可能與患者過多飲酒、喜甜食、熬夜及生活習性不規范等相關[4]。尿酸結石在老年群體中較為多見,可能與患者腎功能排泄功能下降,體內大量聚集尿酸相關。按照結石成分指導患者進行有針對性飲食與常規防預,能提升患者認知程度,能有效防預尿路結石復發。如草酸鈣結石成分患者,囑患者攝入足量含鈣飲食,減少攝入動物蛋白,禁止攝入大量草酸類食物;對于磷酸鎂銨及磷酸鈣結石患者,囑其使用低磷與低鈣類食物,禁止飲入酒精與咖啡類飲料;對于尿酸鹽成分患者,囑其攝入偏堿性食物,避免食用高嘌呤類食物;對于胱氨酸結石患者,囑其多攝入新鮮蔬菜水果等食物,禁止攝入富含氨基酸類食物[5]。
尿結石在中醫中鼠疫“石淋”、“砂淋”及“腰痛”等范疇,《黃帝內經》中將所有疼痛刺激癥狀的疾病統稱為“淋”,其中包含尿路結石。而“石淋”通常形容將尿液煎煮成石,在腎中形成梗堵,進而表現為腰痛、尿出砂石及尿血等表現。古代醫學中記載到“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頭。因此腎客砂石...”的觀念,分析原因在于尿路結石是因腎臟虛寒、膀胱濕熱所造成,腎虛為疾病根本,膀胱濕熱為疾病之標,濕熱蘊結、飲食不規律及汗多津虧等長期累積,使尿液中雜質日漸沉積,因此出現尿路結石[6]。
當下人們生活壓力大且節奏快,加之人們飲食與生活作息不規范等,正氣極易受損,機體陽氣不足,正氣虧虛,機體運行不通順,脾胃運化不及,淤血與痰濕隨之出現,瘀、濕及痰等均會形成結石[7]。濕是陰邪,易損傷陽氣,阻塞氣機,因此耗損氣體傷及陰邪,而陰液虧損會使雜質濁邪聚集殘留,長久累積形成結石,熱與濕會互相結合,當濕熱長期聚集在下焦,則膀胱會氣化失職,易形成結石;濕與痰同出一處,亦多見兼并與相互轉化。當代醫學研究表示[8]尿路結石患者中醫體質種類主要包含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及陽虛質,與中醫學認知相同,可認為尿結石主要以腎虛(陽虛、陰虛)為主,兼痰與瘀等實邪,多本虛標實為證。
既往研究顯示,草酸鈣與磷酸鈣結石患者體質主要以痰濕質為主,而磷酸鎂銨結石患者體質主要以濕熱質為主。胱氨酸與尿酸結石患者樣例較少,諸多體質比例基本相同。因此防治尿路結石方面,草酸鈣與磷酸鈣結石患者應注意祛濕化痰,磷酸鎂銨結石患者應以清熱祛濕為主[9]。
祖國醫學認為,尿路結石的形成病理原因主要是濕熱聚集,病變期間主要病理變化是氣滯血瘀,雖不同醫者分型各不相同,但對癥治療的療效均較為顯著。當下社會在持續發展的同時,對飲食結構也有改變,膏粱厚味的加大更易導致患者濕性加重,濕邪損氣傷陰,體內聚集殘留雜質邪濁,長久累積形成結石[10]。此外人們長久因生活與工作等諸多壓力累積,加之錯誤生活習慣,導致氣血瘀滯癥逐漸增加。因此尿路結石患者主要證型是氣滯血瘀與濕熱下注。其次,按照陰成形、陽化氣的理論,腎陽虧損型結石直徑最大,因為氣化無力、陽氣虧損,無法推動與排出外邪,再加之尿液中不斷堆聚濁污。而濕性重濁,易侵襲陰位,因此濕熱聚集型患者其尿痛、尿頻等現象最為顯著。
尿路結石在復發方面,有研究顯示[11]濕熱體質患者復發幾率顯著高于其他體質患者,且男性患者較多。另有研究表明[12]結石復發與預防重點群體體質主要包含痰濕質、濕熱質、陽虛質及陰虛質。
尿路結石是臨床泌尿科多發疾病,其發病率高于復發率高對患者身心健康構成嚴重威脅,因當前醫學尚未有特效治療措施,因此如何降低尿路結石形成幾率與復發幾率是當下重點研究內容。中醫體質有一定穩定性,同時具有一定可調性,在相對條件下可以轉換。尿路結石與中醫體質有一定相關性,因此可經由改善體質為尿路結石的防治提供新方法與思路。首先,對陰虛質、濕熱質、痰濕質及陽虛質等尿路結石高發群體,應強化對患者的宣教工作,囑患者平日多飲用水分,少攝入高嘌呤、高脂肪及高蛋白類食物,多食用菠菜等富含草酸鈣類食物,多做一些跳躍式運動,提前避免形成尿路結石。此外,針對尿路結石患者應按照其體質情況采取辨證論治,尤其是極易復發的人群,囑其平日注定定期體檢與檢查,注意防預感染、復發及腎功能發生損傷等情況。另外,希望通過囑患者規律生活作息、調整自身飲食結構、推拿、中藥、針灸及運動鍛煉等方式,逐漸改變患者體質,日漸達到陰陽穩定平衡的平穩體質,貼近中醫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念,進而降低腎結石發病幾率與尿路結石復發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