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潔
目前,我國尿毒癥的發病率日益增加,且發病人群趨向于年輕化。尿毒癥的發病機理主要是由于機體多疾病造成的腎損傷導致機體內產生內的尿素、肌酐、甲狀旁腺激素等尿毒素蓄積及電解質、體液、激素失衡。該疾病為腎臟病嚴重階段,患者在臨床上常表現為厭食、嘔吐、惡心、體重減輕、疲乏、精神狀態改變、肌肉痙攣等癥狀,嚴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1]。血液透析是臨床上尿毒癥的主要治療手段,該治療方式雖然可延緩病情發展,但長期透析患者可出現嚴重營養缺失及胃腸道反應,引起一些并發癥的產生[2]。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3月~2020年10月本院診治的96 例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進行研究,按患者是否產生胃腸反應分為無胃腸反應組(26 例)、有胃腸反應組(70 例);按患者是否有營養不良情況分為無營養不良組(47 例)、營養不良組(49 例)。患者年齡32~73 歲,平均年齡(48.61±9.14)歲;病程2~7年,平均病程(5.42±1.15)年。所有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同意,且均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采集并綜合分析患者基本情況及血液生化檢測指標等臨床資料,基本情況包括合并糖尿病、透析時間、使用糖皮質激素、服藥片數、BMI、年齡、腎損傷類型、性別、透析治療方式、宗教信仰、教育水平等。血氣分析: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取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對患者TC、甘油三酯(TG)、Hb、SPA、ALB、CRP、血清HCT、甲狀旁腺激素、殘余腎kt/v 水平進行測定。
胃腸反應評分:采用胃腸道癥狀分級評估量表(GSRS),該量表有18 項條目,6 個維度的內容,依據Likert7 級法對每項條目給予評分:1 分為無癥狀;2 分為輕微癥狀;3 分為輕度癥狀;4 分為中度癥狀;5 分為中度偏重癥狀;6 分為嚴重癥狀;7 分為很嚴重癥狀。126 分為滿分,無胃腸反應:評分≤1 分;>1 分為并發胃腸反應。
營養不良評分:采用改良定量主觀整體評估(MQSGA),該量表有7 項條目,每項條目采用5 級評估法給予評分,評分1~5 分,1 分為無變化,分數越高越嚴重,總分為各項條目得分總和。評分≤10 分為營養正常;評分11~17 分為營養輕度不良;評分18~31 分為營養中重度不良;評分≥32 分為營養重度不良。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行多因素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影響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發生胃腸道反應的單因素分析 有胃腸反應組年齡、BMI、Hb、服藥片數、使用糖皮質激素、透析時間、殘余腎kt/v、血清HCT、甲狀旁腺激素、合并糖尿病情況與無胃腸反應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BMI、Hb、服藥片數、使用糖皮質激素、透析時間、殘余腎kt/v、血清HCT、甲狀旁腺激素、合并糖尿病可能為導致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發生胃腸道反應的影響因素。見表1。
表1 影響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發生胃腸道反應的單因素分析[n(%),]

表1 影響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發生胃腸道反應的單因素分析[n(%),]
注:與無胃腸反應組比較,aP<0.05
2.2 影響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發生胃腸道反應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年齡大、BMI低、Hb 低、服藥片數多、使用糖皮質激素、透析時間長、殘余腎kt/v 低、血清HCT 低、甲狀旁腺激素高、合并糖尿病為導致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發生胃腸道反應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影響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發生胃腸道反應的多因素分析
2.3 影響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的單因素分析 營養不良組年齡、透析時間、合并糖尿病、殘余腎kt/v、CRP、SPA、ALB、Hb、TC 與無營養不良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透析時間、合并糖尿病、殘余腎kt/v、CRP、SPA、ALB、Hb、TC 可能為導致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的影響因素。見表3。
表3 影響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的單因素分析[n(%),]

表3 影響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的單因素分析[n(%),]
注:與無營養不良組比較,aP<0.05
2.4 影響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年齡大、透析時間長、合并糖尿病、CRP 高、SPA 低、ALB 低、Hb 低、TC 低為導致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4。

表4 影響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的多因素分析
尿毒癥又名終末期腎衰竭,該疾病的臨床發病機制為毒性代謝產物在機體潴留,導致血液中毒,為腎功能惡化綜合征[3]。現階段的醫療水平,血液透析或腎移植是治療尿毒癥的主要手段,但基于腎移植費用昂貴且腎源的尋找比較困難,在臨床應用上較少。血液透析能快速有效清除患者體內毒素、代謝廢物及多余水分,糾正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調,緩解患者癥狀,是臨床上常用且主要的治療手段[4]。
一般引起患者胃腸反應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①女性患者的疼痛耐受度較低,常導致機體應激反應升高;②甲狀旁腺激素水平的升高,引起患者體內血鈣升高,導致患者的胃腸張力降低;③胃黏液的分泌受到糖皮質素的抑制,從而促進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造成胃黏膜抵抗力降低,受藥物損害嚴重;④由于殘余腎功能減弱,致使患者體內的毒素蓄積嚴重;⑤由糖尿病引起的自主胃腸神經病變[5-7]。引起患者營養不良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①患者年齡越大食量減少,從而引起蛋白質攝入不足[8];②長期血透造成機體營養成分的直接丟失;③血清CRP 指標越高,患者的炎癥較重,機體的蛋白質分解力越強,且食欲降低;④血清ALB 太少將對患者的正常血透造成影響,引起毒素在體內積聚,嚴重影響食欲,進一步造成蛋白質攝取不充足[9,10]。
綜上所述,在血液透析過程中分析患者產生胃腸反應及營養不良的危險因素,并對相關因素加以合理控制,可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并促進預后,意義重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