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巖
急性脊髓炎主要是由于感染引起的,患者在感染后出現變態反應,導致脊髓發生病變。急性脊髓炎在臨床上是比較多見的,當前對于該病的發生原因尚缺少明確的結論,推測可能和患者免疫等有關。在發病后,由于該病進展迅速,患者會出現四肢癱瘓、呼吸困難、小便溢出、尿潴留等癥狀,有些患者的發病為驟發,在數天甚至數小時中就會達到高峰,出現語言、吞咽困難等情況,甚至由于呼吸肌的麻痹出現死亡[1,2]。該病需要進行長期的治療,而患者預后的效果,和治療過程中的康復護理效果有著莫大的關系。本次研究即分析綜合康復護理運用于急性脊髓炎患者的效果,研究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2018年8月~2019年11月期間收治的52 例急性脊髓炎患者進行此次研究,按照隨機抽簽法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各26 例。參照組男女比例為16∶10,年齡21~48 歲,平均年齡為(34.54±13.46)歲。研究組男女比例為15∶11,年齡22~47 歲,平均年齡為(34.54±12.4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給予傳統護理措施,研究組給予患者綜合康復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2.1 訓練前康復訓練指導 平時注意幫助患者做好翻身、按摩、排泄等工作,同時,幫助患者進行關節、肢體等的被動運動,避免由于活動受限、長期臥床對其造成的不良影響。做好患者的衛生清潔工作,根據其身體狀態幫助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對于身體條件允許的患者盡早進行康復訓練,從自主坐起、保持坐姿等方面逐漸增加[3]。
1.2.2 肌力康復訓練 由專業的康復護理人員幫助患者對患肢進行推拿,順序為由上至下,同時幫助患者對肩、肘、腕等關節進行按捏,之后左手扶助患者手腕,右手對其手指進行捋直。結束后對患者下肢各個關節采取相同的手法進行推拿。
1.2.3 關節活動康復訓練 關節活動訓練主要為被動訓練形式,護理人員幫助患者對上下肢的關節進行活動,包括彎曲、伸直、內收、外展等,在訓練過程中逐漸對范圍進行擴大,此間注意訓練的強度、數量和幅度,避免造成損傷。
1.2.4 坐位平衡康復訓練 當患者的體征情況正常后,護理人員可對其進行臥位訓練。第一步對患者的身體移動和翻身進行鍛煉,提高患者上肢的肌肉力量,如果患者恢復情況較好,可以采取舉重物的方式加深訓練。隨著患者肌力的恢復,逐步進行坐位的訓練,首先指導其進行背架起坐,鼓勵患者在當前完成角度的基礎上嘗試更大的角度。在訓練過程中,康復護理人員必須在場,提前做好相應的保護工作,在患者能力不足的情況下適量幫助其進行推動。患者能夠坐起后,先鍛煉其靜坐的平衡能力,幫助患者端坐在床邊后,指導其將手放在膝蓋,雙腳平放于地面,嘗試自主的保持平衡。靜態平衡掌握后向動態平衡鍛煉轉變,將適合抓取的物品置于患者的不同高度和方位,讓患者進行抓取,成功后逐漸將距離進行增加,提高鍛煉的難度。
1.2.5 下床活動康復訓練 在患者訓練效果良好的情況下,可以先讓患者嘗試下地,在原地站穩后扶床嘗試抬腿、踢腿、邁步等動作,動作幅度不斷增加,指導其完全掌握后,保護患者嘗試沿著床邊、墻邊等進行緩慢的行走,同時指導患者對行走的姿態等進行調整,按照患者的恢復程度和體力等,幫助患者規劃合理的步行訓練計劃,做好訓練時間、行走距離等的控制。對于恢復比較快、身體素質比較好的患者,可以由護理人員陪同指導進行適度的室外散步,幫助患者嘗試邁隔離帶、上臺階等,逐步提高患者的訓練難度。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生存質量和活動能力。使用生存質量評價量表對患者護理前后的生存狀態進行評估,主要內容包括心理、生理、社交等,取其總分為生存質量評分,分數越高患者生存質量越好。使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價量表對患者護理前后的活動能力進行評估,分數越高活動能力越強。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前后活動能力評分對比 護理前,兩組患者活動能力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活動能力評分均高于本組護理前,且研究組高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活動能力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活動能力評分對比(,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對比,aP<0.05;與參照組護理后對比,bP<0.05
2.2 兩組護理前后生存質量評分對比 護理前,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生存質量評分均高于本組護理前,且研究組高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生存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生存質量評分對比(,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對比,aP<0.05;與參照組護理后對比,bP<0.05
急性脊髓炎是脊髓炎中最常見的一種,關于其致病因,當前還沒有確切的結論,患者的發病通常較急,且病情進展迅速,最先表現出的癥狀包括雙腿麻木無力,或者背部等相關部位出現疼痛感等,一般情況下,病情在3 d 內即可發展到高峰,出現癱瘓、脊髓損害、感覺異常等,嚴重的還會使患者出現呼吸肌的麻痹,導致患者死亡[4]。對于急性脊髓炎的治療,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及時,越早治療對于患者的效果越好,而在積極治療的同時,有效的康復護理也是提升療效的重點[5]。
綜合康復訓練護理是針對患者的癥狀表現等制定的康復訓練方案,其內容包括對患者的各個部分和各項功能進行鍛煉恢復。在訓練前,要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指導干預,提高患者的身體質量,為之后的功能訓練打好基礎[6]。訓練過程中,首先通過推拿按摩等手法,幫助患者進行肌力訓練,促進其血液的流通性和肌肉的活性;之后對其身體的各個關節進行被動訓練,主要包括上下肢關節的展開、收回以及屈伸等,通過該環節的訓練提高關節的靈活性。訓練過程中對患者的體征情況進行密切的觀察和評估,待其情況基本平穩后逐步進行翻身-倚靠坐起-靜坐-動態平衡等的訓練,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幫助患者提高對機體的控制能力,根據患者的訓練情況,對具體的訓練安排進行動態調整。當患者能夠較好的完成坐姿狀態下的訓練后,幫助患者扶床站立,并逐漸嘗試抬腿、提膝、邁步等動作,指導患者將每一步走穩,之后保護其逐漸在室內嘗試行走,并按照其能力和身體情況等掌握行走的距離和時間等。在訓練的整個過程中,要對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行動態的觀察和評估,分析其能夠接收的訓練強度,以及能夠完成的任務,規劃出每個階段的短期目標,給患者一定的壓力和動力,提高患者的主動性。但與此同時,護理人員也要時刻做好安全保護工作,對訓練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風險因素進行預測,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預防。對于求好心切的患者,要耐心的進行勸誡,提出訓練過度可能導致的危險,強調適度訓練的重要性[7]。通過綜合康復護理措施,患者的肩、肘、腕、髖、膝等關節的活動性將大大加強,同時各部分肌肉的力量也得到了明顯的鍛煉,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顯著提升,能夠更好的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項活動,并且恢復一定的運動能力,在出院之后能夠擁有更好的生活。
根據研究結果可得,護理后,兩組患者活動能力評分、生存質量評分均高于本組護理前,且研究組高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以上數據對比效果可以發現,在應用綜合康復護理措施之前,參與研究的患者無論是關節功能評分還是生活質量評分都比較低,而在接受護理之后,患者的活動能力都有了極大的提高,說明其機體的自主功能獲得了更好的恢復,由此也促進了患者的生存質量提升,使其對于治療建立了充沛的信心,對未來生活有美好的憧憬,而這種積極的態度更是提高患者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8]。再將接受康復護理的患者活動能力、生活質量等和未接受康復護理的患者進行橫向對比,兩種護理措施的作用差異更加明顯,兩組護理后的患者活動能力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均有較大的差異,康復護理組的患者兩項評分都更高,說明康復護理對于急性脊髓炎患者來說是效果顯著的,能夠在傳統治療護理的基礎上讓患者的恢復效果提升至更高的狀態。
綜上所述,對急性脊髓炎患者給予綜合康復護理,能夠有效對患者的恢復起到促進作用,增強其活動能力和生存質量,具有應用和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