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華文
哮喘是支氣管哮喘的簡稱,是一種由于多種細胞以及細胞組分共同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疾病,該疾病的發生往往與患者氣道高反應性存在相關性,具有呼氣氣流受限特征,進而誘發反復的咳嗽、喘息、咳痰、胸悶以及氣促等一系列癥狀。重癥哮喘患者的病情進一步加重,與此同時容易誘發氣道縮窄甚至氣道重塑。由于重癥哮喘患者存在黏膜水腫以及痰液梗阻等情況,進而造成通氣不足,非常容易誘發器官功能衰竭、低氧血癥或者高碳酸血癥等一系列并發癥[1],使得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影響及威脅,所以積極探尋重癥哮喘患者的科學治療方案具有重要臨床價值。以下將進一步分析對于急診重癥哮喘患者行呼吸內科治療的具體方法及實際效果。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8年6月~2020年8月本院70 例急診重癥哮喘患者,依據不同治療方案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5 例。觀察組中,男19 例,女16 例;年齡43~76 歲,平均年齡(59.6±5.5)歲;哮喘發病時間4 個月~11年,平均哮喘發病時間(4.3±2.5)年。對照組中,男18 例,女17 例;年齡42~78 歲,平均年齡(59.5±6.3)歲;哮喘發病時間4 個月~10年,平均哮喘發病時間(4.4±1.9)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診斷符合且確診為重癥哮喘,癥狀為呼吸困難、氣短、喘憋、胸悶、說話受限、大汗以及煩躁等,夜間發作頻繁,且經血常規、X 線、痰液以及肺功能等相關檢查得以確診;②患者或(和)家屬知情同意;③各項臨床資料均完善,且配合度良好。排除標準:①具有藥物應用禁忌證者;②患有其他相關呼吸系統病變者;③患有惡性腫瘤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在其入院后需立即對各生命體征指標進行密切監測,并經鼻導管給予患者氧氣吸入,控制氧流速為2~5 L/min,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應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注射液行靜脈注射,劑量為80 mg/次,2 次/d,連續用藥2~3 d,應用氨茶堿注射液行靜脈注射,劑量為0.3~0.6 g/次,1 次/d。觀察組患者行呼吸內科綜合治療,在對照組患者的治療基礎上給予下述治療,1 ml 硫酸沙丁胺醇+2 ml 異丙托溴銨混勻后行霧化吸入治療,同時給予患者機械通氣治療;給予10~20 ml 硫酸鎂注射液+10 mg 多巴胺注射液+500 ml 生理鹽水,0.8 g 西咪替丁+250 ml 生理鹽水,靜脈滴注,連續治療3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顯效:各臨床癥狀表現及體征表現完全或者大部分消退,同時呼吸速率恢復至18~20 次/min,患者相關臨床指標均恢復到正常水平;有效:患者癥狀、體征均得到明顯緩解,并且呼吸速率恢復到20~25 次/min,各項體征指標趨于正常;無效:患者癥狀、體征等均無變化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3 d 后對其血氣指標進行測定和對比,包括PaCO2、PaO2、SaO2。③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包括PEF、FVC 及FEV1。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PaCO2、PaO2、SaO2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PaCO2低于對照組,PaO2、SaO2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PEF、FVC、FEV1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PEF、FVC、FEV1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對比()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哮喘疾病屬于我國臨床高發呼吸系統慢性疾病,患者的病情持續存在并反復加重,嚴重威脅患者的身心健康,哮喘疾病的病因較為復雜,例如呼吸系統炎性反應、神經功能障礙、氣道反應敏感或者自身變態反應等。對于急診重癥哮喘患者來說,咳嗽、胸悶和呼吸急促等一系列癥狀表現進一步加重,并且伴隨顯著的呼吸困難、呼氣量下降等情況,進一步給患者帶來了身心痛苦,也對其生命安全產生較大威脅。近年來研究指出[2-4],哮喘疾病的產生往往是由于患者機體當中細胞以及細胞組分等所共同形成的與機體炎性細胞緊密相關的復雜網絡,進而導致氣管出現顯著的高反應性特點,從而誘發氣道慢性炎性反應。對于重癥哮喘患者來說,若未能進行及時有效的規范化治療,則非常容易致使病情迅速惡化,并在較短時間內誘發呼吸性酸中毒、缺氧以及二氧化碳潴留等情況,部分患者還可能誘發呼吸衰竭等,這對患者生命安全將產生嚴重威脅[5-7]。對于重癥哮喘并發呼吸衰竭的患者來說,往往存在面色蒼白、呼吸費力、顯著的三凹征、口唇發紺以及強迫端坐呼吸等情況,患者雙肺具有哮鳴音特征,即便未應用聽診器也能清晰聞及。然而對于危重哮喘患者來說,可能出現呼吸音以及哮鳴音等減少或消失,產生“沉默肺”的特征。
目前,針對廣大重癥哮喘患者,特別是同時存在呼吸衰竭情況者,主要應用常規治療方案,例如迅速給予吸氧,應用茶堿類藥物進行靜脈滴注,給予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進行靜脈滴注治療或實施霧化吸入治療等,從而抑制患者嗜酸粒細胞等相關炎性細胞在患者氣管內的大量聚集,進一步對炎性介質產生以及釋放產生良好的抑制作用,有助于縮張患者支氣管并改善呼吸肌力量,進而可有效緩解哮喘癥狀,幫助解除患者的缺氧以及二氧化碳潴留情況,快速糾正其呼吸衰竭的癥狀表現。然而仍有部分患者通過采取以上治療措施后支氣管炎性反應出現反復發作,使得氣管內產生碳酸并誘發氣管阻塞,可能導致支氣管痙攣狀態進一步加重,這也是造成患者哮喘病情仍然無法得到迅速緩解的重要原因,部分患者還可能表現出意識昏迷以及煩躁不安,甚至呼吸衰竭等情況。近年來有報道指出[8,9],機械通氣的應用能夠有效擴張支氣管,幫助抵消機體內源性呼氣終末正壓(PEEP),并快速改善患者組織供氧狀態。在重癥哮喘患者的治療中采取措施迅速緩解其癥狀表現,幫助調整血氣狀況以及糾正患者肺功能,例如給予吸氧治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以及應用糖皮質激素等,能夠抑制炎癥并解除痙攣,幫助擴張血管,降低患者的哮喘發作頻率。然而上述常規治療措施可能增加患者的呼吸道阻力,使得肺泡發生過度充氣,進一步對肺部通氣功能產生干擾和影響,患者可能發生低氧血癥以及呼吸性酸中毒,所以還需對重癥哮喘患者的臨床治療方案進行進一步優化,從而迅速緩解其痛苦并改善療效。通過在常規治療的同時進行機械通氣,有利于迅速解除患者的氣管痙攣狀態,幫助改善哮喘疾病,有利于臨床獲益。通過應用多巴胺能夠對患者神經發揮良好的傳導作用,幫助改善血流量并促使心肌收縮力的快速增強,有利于改善血管收縮并提升動脈壓。通過應用硫酸鎂則能夠發揮良好的緩解驚厥作用,并促使患者支氣管得以擴張,這對于改善患者的哮喘癥狀意義重大。氨茶堿的應用能夠迅速舒張平滑肌,并對呼吸肌以及呼吸中樞產生良好的興奮作用,同時可發揮抗炎以及提升免疫力等諸多功效。通過運用西咪替丁則有利于提升細胞免疫功能,特別是對夜間發作的患者可顯著提升療效。沙丁胺醇則可避免支氣管痙攣。應用異丙托溴銨則能夠促進支氣管平滑肌迅速舒張,幫助緩解哮喘癥狀。從本次的研究結果來看,觀察組患者通過進行以上呼吸內科綜合治療,患者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明顯提升,特別是經治療后主要的血氣指標以及肺功能指標經測定結果均優于對照組。由此表明,對于急診重癥哮喘患者進行呼吸內科綜合治療具有顯著效果。
綜上所述,對于急診的重癥哮喘患者給予呼吸內科綜合治療能夠獲得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并可有效改善此類患者的血氣分析指標及肺功能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