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鵬
近幾年由于現代醫學不斷改進,所以關節置換手術被許多患者接受,而且治療效果比較理想。能進行置換的關節以大關節為主,其中髖關節和膝關節占了絕大部分。通常是選擇某些金屬或者陶瓷材料,根據模具做成相應形狀,再放置于患者的合適部位,用以替代損傷的關節部分,保證損傷關節的基本活動[1]。此種方法屬于較大型的手術,所以在操作中需要對患者進行麻醉,以減輕手術的痛苦。本研究通過將椎管麻醉和全身麻醉分別應用于關節置換手術中,分析這兩種麻醉方法的優缺點,并選擇一種更合理的麻醉方式。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大連港醫院收治的40 例關節置換手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 例。觀察組男10 例,女10 例;年齡28~65 歲,平均年齡(46.4±6.3)歲;骨折患者13 例,關節疼痛和活動不靈患者16 例,跌落傷患者5 例,腫瘤損傷關節患者2 例,感染患者1 例。對照組男11 例,女9 例;年齡30~64 歲,平均年齡(45.7±6.1)歲;骨折患者11 例,關節疼痛和活動不靈患者14 例,跌落傷患者4 例,腫瘤損傷關節患者1 例,感染患者1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根據美國麻醉醫師協會分級標準[2]進行分級,分別為Ⅰ~Ⅲ級;②所有的患者都有關節置換手術的適應證;③所有的患者都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患有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②患有急性心腦血管疾病;③患有凝血功能不全;④患有神經性疾病或精神不健康。
1.4 治療方法 觀察組患者選擇椎管麻醉,詳細的操作方法:囑患者取側臥位,選擇L2~3間隙刺入細針,在感覺針頭剛好刺破硬膜外腔時再把腰穿針探進蛛網膜的下腔;腦脊液可順利排出時把0.75%的布比卡因稀釋在10%的葡萄糖注射液中,注射進管腔內,進行神經阻滯。對照組患者選擇全身麻醉,詳細的操作方法:芬太尼劑量5 g/kg,咪唑安定劑量0.04 mg/kg,進行誘導麻醉;再按照0.5 mg/kg 的標準選取苯磺酸阿曲庫銨進行緩慢靜脈滴注,保持10 min 左右;然后給予1.5 mg/kg 丙泊酚進行連續靜脈滴注;最后在患者的氣道插入插管,連接呼吸機輔助通氣,保證其生命體征平穩。
1.5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指標(術中失血量、完全蘇醒時間)、阻滯效應(阻滯起效時間、運動阻滯起效時間、阻滯完善時間、最大運動阻滯時間、運動恢復時間)及并發癥(肺栓塞和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失血量(589.5±63.7)ml 少于對照組的(673.4±58.6)ml,完全蘇醒時間(22.6±5.4)min 短于對照組的(37.5±6.2)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阻滯效應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阻滯起效時間、運動阻滯起效時間、阻滯完善時間短于對照組,最大運動阻滯時間、運動恢復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阻滯效應比較(,min)

表2 兩組患者阻滯效應比較(,mi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0.0%低于對照組的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由于現代人們飲食習慣的不斷變化,人們的身體狀況也會隨著出現較大的改變。由于許多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越來越多,會對人體的抵抗力和骨質的強度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該問題越來越突出。當今社會,在平常的飲食中已經將碳酸飲料作為主要的飲品,使體內的鈣元素大量流失。而且少量黑心制作商為了增加多余的利潤和金錢,所以把許多含有激素的食物喂給動物進食,所以動物體內就含有大量有害物質,最后人們進食了這些動物后有害物質也會進入體內,并越積越多導致鈣離子大量流失,進而致使骨質越來越薄弱[3]。所以就出現大量的骨折和關節退行性病變,進而致使相關的關節置換手術的數量也不斷上升,因此激發了這種手術的成熟和改進。通過關節置換手術的修復,可以明顯減輕因為外傷、創傷、腫瘤侵蝕、感染破壞等因素引發的各種關節損傷,恢復其基本功能,改善患者的自理能力,減輕患者的痛苦。各種關節置換手術中,以膝關節和髖關節為主。髖關節的置換手術其實是將患者因為病變基本能力損傷的髖關節經過手術的方法更換一個其他材質制成的關節替代品,其可以部分或完全恢復之前關節的人體運動功能。因為這種手術帶來的效果明顯,所以具有極其顯著的創時代價值。髖關節置換手術能夠將損傷的髖關節經過手術方式置換一個人造的、合適的替代關節,從而再次恢復相關關節的基本功能,不但緩解患者的痛苦,而且使其再次擁有自在、便捷的活動能力,能夠使原來因此致殘的患者從輪椅或床上重新恢復站立的功能,使患者恢復對生活的信心和渴望,對家庭和社會都有極其重要的價值。但是髖關節置換手術治療效果與人體的年紀與綜合特質都有較多的關系,比如年齡較大的患者因為機體功能下降,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各種病癥,而且整個人體的免疫力下降,致使手術后極易產生肺部感染、肺功能損傷、各種血栓性疾病等并發癥,不但會對患者的最終臨床恢復產生明顯的影響,而且還會進一步危及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而且處置過程會對患者產生二次傷害,增加患者的治療病程,增高患者的治療花費,加重了患者的負擔。而麻醉劑的應用在臨床上可以緩解手術患者的痛苦,增加了手術的成功率。麻醉方式可分成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這兩種形式[4]。關節置換手術可選用的麻醉方法主要是全身麻醉或椎管麻醉。關節置換手術采取的麻醉方式一直以來都是臨床麻醉學的一個疑難問題。一般全身麻醉是通過吸入或靜脈方式使麻醉藥物進入到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達到影響患者的機體功能,甚至造成短暫性的意識功能缺陷[5]。但是會出現大量的缺陷和并發癥,如果操作中使用較大劑量的麻醉藥物,其不良事件也會相應增加,患者的蘇醒時間也會相應延長,所以,現在的手術麻醉操作開始更多的選擇椎管麻醉。椎管麻醉的優點較多,麻醉藥物經過椎管直接進入到患者的神經系統,主要阻斷脊神經的興奮功能,然后階段性阻滯交感和運動神經纖維的興奮功能[6]。通過這種麻醉方法可以明顯防止血液出現高凝狀態,防止大量出血,減少出血風險,防止出現并發癥。所以,在行關節置換手術中選擇椎管麻醉的方法可以明顯增加手術的成功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根據其他學者觀察發現,椎管麻醉的起效時間短,阻滯能力大,而且可以緩解患者的血凝情況,減少操作中的出血。椎管麻醉使用的麻醉藥物劑量較小,可防止藥物留聚,術后出現影響呼吸的幾率較小,患者的接受程度較高。而且,椎管麻醉可減輕對肺部血液灌注的影響,防止發生血栓性疾病,控制血液循環的速度,防止下肢血液凝滯,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出現[7]。根據相關試驗證實[8],使用椎管麻醉后患者的再清醒時間較全身麻醉明顯縮短,其能夠明顯防止并發癥的出現。
綜上所述,將椎管麻醉應用在關節置換手術中,麻醉效果顯著,而且阻滯效應比全身麻醉更優良,并明顯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安全可靠,可以予以極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