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巍鵬 劉得龍
鼻息肉在臨床中有著較高的發病率,其發病初期主要以黏膜隆起以及水腫等為主要表現,臨床稱之為息肉樣變性。隨著患者病變的發展惡化,再加上受到水腫組織重力作用的影響,息肉會慢慢下垂并且形成有蒂息肉。而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鼻竇黏膜以及鼻腔上突起腫塊越來越多,其產生與變態反應性鼻竇炎以及鼻炎有關。臨床一般都是對鼻息肉患者實行手術治療,但是因為其病理機制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再加上臨床治療方式較多,并不能形成一個統一、系統的治療標準,因此對治療方式進行合理選擇就顯得非常必要[1]。本文的主要目標就是研究針對鼻息肉患者應用鼻內鏡手術結合糖皮質激素治療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120 例鼻息肉患者進行本次研究,隨機分為參照組及觀察組,各60 例。參照組男女比例為32∶28、平均年齡(48.55±2.33)歲;觀察組男女比例為33∶27,平均年齡(48.57±2.1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2]:患者經臨床診斷,其符合鼻息肉相關診斷標準;所有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均已經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依從性較高。排除標準:排除存在嚴重認知障礙以及溝通障礙患者;排除存在嚴重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排除無法耐受本次研究并且中途退出患者;排除藥物過敏患者。
1.3 方法
1.3.1 參照組 實行鼻內鏡手術治療。對患者實行術前檢測,全身麻醉,切除鉤突和篩泡;開放后組篩竇,臨床醫師則要按照患者病情對前篩、全篩以及全碟篩進行酌情開放,同時對其蝶竇、頜竇以及上頜竇開口進行處理,確保上頜竇開口能夠擴大。手術之后使用膨脹海綿填塞鼻腔,如果填塞后的48 h 并沒有發現異常,則可以除去紗條,并對患者實行抗感染治療。
1.3.2 觀察組 在參照組的基礎上使用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藥物為強的松,在患者鼻內鏡手術前一周開始用藥,患者口服強的松,1 次/d,40 mg/次。在患者接受鼻內鏡手術之后則可以對用藥劑量進行適當調整,建議30 mg/次,1 次/d,與此同時,要對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進行觀察。在患者鼻內鏡手術治療后的15~18 d,可以為患者提供布地奈德鼻噴劑,1 次/d,100 μg/次,治療時間為3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及臨床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通過治療臨床癥狀改善;有效: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癥狀明顯好轉;無效: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癥狀未見顯著變化,甚至病情更加嚴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的手術時間(34.60±7.80)min、住院時間(6.70±1.20)d 短于參照組的(45.33±9.11)min、(8.94±1.81)d,術中出血量(62.51±6.72)ml 少于參照組的(142.50±9.33)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比較()

表1 兩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比較()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鼻息肉在臨床中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慢性疾病,其無法自愈,分布于患者中鼻道。當前,臨床中鼻息肉的發病機制以及發病因素尚無定論,有研究表示,其發生與纖毛功能結構、形態結構、嗜酸粒細胞浸潤、細胞因子作用以及微環境變化等有著一定關聯,所以對鼻息肉的發病機制進行分析和研究,同時選擇科學有效的治療方式是極為關鍵的[3]。鼻息肉有著較高的發病率,如果患者在發病后無法獲得及時治療,則會對其鼻功能產生嚴重影響,造成鼻腔毒素無法排出、氣流受限,嚴重的甚至還會造成鼻內感染[4]。鼻息肉臨床中通常以鼻溢、鼻塞以及嗅覺功能障礙等為主要表現,通過鼻鏡檢查可以發現其呈淡黃色、白色、淡紅色以及荔枝樣半透明狀腫物。鼻息肉在發病早期階段并不會產生較為顯著的癥狀,以局部黏膜水腫最為常見,且隨著病情的發展和惡化,水腫組織的重力作用會越來越嚴重,進而造成其下垂,發展為一種有著顯著締結組織的息肉類型。一般情況下,鼻息肉主要包括血管型、水腫型、囊腫型以及纖維型,但是有研究表示[5],對于大多數鼻息肉,一般都是以混合或者是水腫型發作,所以臨床中以進行性鼻塞最為常見。但是需要加以注意的是,進行性鼻塞既可以單發,也可以多發,不僅可以單側發病,還可以雙側發病,其病理性質和息肉大小有著一定關聯,所以如果不采取措施對患者進行治療,息肉的逐漸增長則會波及患者外鼻,進而導致外鼻畸形,嚴重的甚至還會使患者的鼻梁越來越寬,造成“蛙鼻”[6]。臨床中一般都是將鼻息肉的臨床癥狀歸納為變態反應、慢性炎癥、慢性感染以及濕熱瘀滯等類型,而鼻息肉的發病因素具有多樣性,其與鼻塞感冒、飲食不良、慢性感染以及個人衛生不當所造成的變態反應、吸煙以及遺傳等因素有關。當前臨床一般都是通過手術切除對鼻息肉進行治療,也就是鼻內鏡切除法,和傳統手術治療方式相比較,這種手術方式的治療效果更為明顯,在手術器械以及內窺鏡照明的作用下,可以促進手術的順利進行,并且有著視野大、多角度以及旋光性強等特征,能夠對鼻腔重要部位進行直接性觀察;與此同時,其可以對病變進行有效清除,創建出鼻竇、鼻腔氣流,進而實現對鼻息肉、鼻竇炎進行治療的目標[7]。鼻內鏡手術是對鼻息肉進行治療的重要方式,能夠在直視下對鼻竇、鼻腔以及鼻腔深部進行操作,進而從根源上將凹陷區以及裂隙內的鼻息肉灶切除,這種手術方式并不會對患者組織帶來嚴重創傷,對于減少并發癥以及降低出血量都是非常有利的。糖皮質激素能夠有效降低鼻腔中毛細血管的通透性,緩解臨床對其所造成的刺激;與此同時,其還可以對細胞因子的轉移進度進行有效控制,降低炎性因子釋放量,使上皮細胞功能保持在穩定狀態[8];此外,糖皮質激素的抗水腫以及抗炎作用明顯,能夠使患者的臨床癥狀獲得有效緩解,進而對疾病的反復發作進行控制。研究顯示,糖皮質激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炎性反應,主要是利用控制炎性因子釋放量來促進鼻腔血管通透性的進一步降低,從而實現對疾病的治療。通過研究可以發現,通過將鼻內鏡手術和糖皮質激素聯合治療,可以使血管通透性得到有效改善,防止腺體對膽堿造成刺激,同時還可以對嗜酸粒細胞的炎癥趨化進行有效抑制,使患者的鼻塞癥狀得到有效緩解,實現抗炎作用,減輕水腫,進而實現減小息肉體積的作用。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參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鼻內鏡和糖皮質激素治療在鼻息肉患者中的有效應用,不僅可以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還可以減少術中出血量,同時對于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綜上所述,對于鼻息肉患者來說,鼻內鏡手術和糖皮質激素的聯合應用,可以取得非常顯著的治療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促進患者盡快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