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瑪麗
固定矯正是一種重要的正畸治療手段,通過應用固定矯治器,可實現較為顯著的矯治效果,控制牙齒移動。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接受正畸治療的患者不斷增加。但是多項研究發現,在固定正畸的治療過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在矯治過程中,因患者牙面與固定矯治器相粘連,直接增加了機械清除菌斑的難度,菌斑難以被清除造成大量堆積[1]。此外,正畸矯治的時間較長,一般需要半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治療,牙齦在菌斑的長期刺激下,可發生慢性炎癥。牙齦炎可出現出血、牙齦腫脹等嚴重情況,對于矯治效果存在嚴重影響,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對保證正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2]。本研究開展對照分析,以本院治療的144 例固定正畸牙齦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鹽酸米諾環素軟膏對固定正畸牙齦炎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1月10 日~2020年11月10 日于本院口腔科確診并接受治療的144 例固定正畸牙齦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應用數字雙盲法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每組72 例。參照組中男40 例,女32 例;年齡最大74 歲,最小43 歲,平均年齡(58.56±5.62)歲。實驗組中男38 例,女34 例;年齡最大75 歲,最小42 歲,平均年齡(58.57±5.69)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后開展;患者均有牙齦疼痛、牙齦鮮紅、腫脹、紅腫、齦乳頭肥大增生、齦緣有菌斑、牙石、軟垢堆積情況。
1.2.2 排除標準 合并有其他口腔疾病、感染性疾病、嚴重肝腎功能疾病、過敏體質等患者。
1.3 方法
1.3.1 參照組 患者采取常規口腔衛生保健措施進行治療。給予患者口腔健康知識宣教,盡可能保證口腔健康,將11、17、22、25、31、37、43、46 作為指數牙,實施矯治前做好常規口腔衛生保健,指導患者有效清潔口腔。
1.3.2 實驗組 患者采取鹽酸米諾環素軟膏(Sunstar INC Japan,注冊證號H20150106,規格:0.5 g/支)進行治療。對患者口腔實施清潔后進行治療,將藥物注入患者牙周袋內,1 次/周,共治療4 次[3]。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治療效果 根據疾病癥狀與牙周功能判定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無效、有效與顯效。顯效:治療后,患者疾病癥狀及牙周功能恢復正常或顯著改善;有效:治療后,患者疾病癥狀及牙周功能部分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疾病癥狀及牙周功能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2 牙周功能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牙周功能指標,包括SBI、PD、GI,均由同一醫生進行檢查,檢查內容包括舌腭面中央、遠近中位點、唇頰面中央、遠近中位點等。
1.4.3 炎性介質與疼痛介質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炎性介質與疼痛介質,包括IL-1β[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檢測]、MMP-8(采用免疫組化LSABB 檢測)和PGE2(采用免疫組化LSABB 檢測)。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牙周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SBI、PD、GI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SBI、PD、GI 均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牙周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牙周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參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炎性介質與疼痛介質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IL-1β、MMP-8 以及PGE2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IL-1β、MMP-8 以及PGE2水平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炎性介質與疼痛介質比較()

表3 兩組患者炎性介質與疼痛介質比較()
注:與參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固定矯治器能夠更好的控制牙齒移動情況,具有較為理想的矯治效果,因而近年來的應用效果較為理想。固定矯治器能夠讓大部分的牙面粘連,增加了機械清除菌斑難度,持續時間較久,牙齦受菌斑刺激可發生牙齦炎[4]。牙齦炎對于矯治進程與效果存在影響,對于進行正畸治療的患者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與治療牙齦炎具有顯著效果。菌斑為牙齦炎重要因子,經研究發現,在治療過程中,牙齒發生移動時,菌斑會移動至齦下,繼而造成牙周袋上皮替換成結合上皮,進而造成附著喪失[5]。此外,托槽與帶環粘接同樣會造成菌斑結構變化,可導致大部分的條件致病菌大量繁殖,繼而引起牙齦炎,因而去除菌斑、殺滅菌斑是治療牙齦炎的根本方式。近年來,關于固定正畸治療的報道較多,如何采取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對改善疾病損害具有重要意義[6]。
在保證牙齦健康中,口腔衛生保健措施為重要措施,但是治療效果較為局限。鹽酸米諾環素軟膏屬于可吸收性的軟膏狀緩釋劑,主要成分是鹽酸米諾環素,為四環素族類的抗生素[7]。將藥物注入齦帶深部和牙周袋中,軟膏遇水可變為硬形膜狀,可讓藥物成分緩慢在齦帶內和牙周袋內釋放,且局部藥物濃度長時間較高,可顯著減少牙周可疑致病菌數量與種類[8]。牙齦炎患者炎性水平較高,可對血管內皮功能造成損傷,進而導致血小板功能活化,造成微循環障礙[9]。鹽酸米諾環素軟膏的應用,可顯著抑制炎性反應,促進炎性介質水平降低,進而可顯著抑制疼痛介質的釋放,對改善疾病癥狀,減輕疾病損害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鹽酸米諾環素軟膏應用于固定正畸牙齦炎的治療中,間隔1 周治療1 次,患者依從性較好,具理想效果[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7.22%,高于參照組的86.1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SBI、PD、GI 分別為(1.17±0.43)分、(2.75±0.32)mm、(1.38±0.65)分,均低于參照組的(1.31±0.41)分、(3.01±0.33)mm、(1.61±0.66)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IL-1β、MMP-8 以及PGE2水平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固定正畸牙齦炎的治療中,鹽酸米諾環素軟膏的效果更為顯著,可改善牙周功能,降低疼痛介質與炎性介質水平,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