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龍花
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許孟鎮中心衛生院,山東 日照 262315
感染性疾病的病因是機體受到病毒或細菌感染,從而引發相關兒科疾病。患兒的免疫系統還不完善,抵抗細菌、病毒感染能力偏低,因此,兒科感染性疾病發病率很高。病發后應及時給予患兒準確診斷,以便于制定治療方案。臨床上使用次數較多的檢測方法為血常規檢測,但此種方法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種元素的侵擾,影響著診斷準確率[1]。C反應蛋白濃度會隨著機體的感染程度而升高,通過C反應蛋白檢測可以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但此種檢驗方式具有局限性,確診率達不到理想效果。此次研究即于本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間收治的感染性疾病患兒中抽取94例進行實驗,探究C反應蛋白聯合血常規檢測方法于兒科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過程如下:
1.1一般資料 對象:94例感染性疾病患兒,診治時間:2019年3月-2020年3月,其中男女患兒比例、年齡、平均年齡分別為46:48,(0.5~9)歲,(5.46±3.27)歲。分組方法系統抽樣,組別:對照組、研究組,各47例;以病情程度將研究組患兒進行分組,即輕度、中度、重度,例數分別為18例、16例和13例。組間患兒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可以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患兒行血常規檢測,即于清晨時段,采集患兒空腹狀態靜脈血2ml,置于型號為EDTA-K2的抗凝管內,搖勻處置后進行冷藏,通過全自動細胞分析儀實施血常規檢測,所用分析儀型號為F580,品牌:邁克。白細胞數量超過12×109/L時為陽性。
研究組患兒行血常規聯合C反應蛋白檢測法,采集靜脈血方式、血常規的檢測與對照組相同。C反應蛋白檢測即應用全自動蛋白儀對患兒的血液樣本實施檢驗,C反應蛋白濃度超過3mg/L時,顯示陽性。
以上所有檢測操作需遵循無菌原則,并嚴格依據檢測試劑的說明書實施。
1.3觀察指標 (1)組間確診率比較,即根據血常規、C反應蛋白檢測的數據判斷泌尿感染、腸炎、肺炎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確診率=(泌尿感染+腸炎+肺炎+其他)/總例數×100%。
(2)比較研究組白細胞與C反應蛋白濃度,即記錄輕度、中度及重度患兒檢驗過程中白細胞數量、C反應蛋白濃度,統計分析后予以比較。
1.4統計學分析 研究數據由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處置,(χ2±s)表示白細胞數量、C反應蛋白濃度,t值檢測;n%體現確診率,χ2值檢驗,P<0.05時,數據間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1組間患兒確診率對比 研究組患兒的確診率為100.00%,遠高于對照組的80.85%(P<0.05)。如表1所示。
表1 比較組間患者確診率(n%)
2.2研究組白細胞與C反應蛋白濃度比較 研究組中輕、中、重度三組患兒的白細胞數與C反應蛋白濃度有一定相關性(P<0.05)。如表2所示。
表2 比較研究組白細胞與C反應蛋白濃度
兒科感染性疾病的診治需要明確病因,才能制定出有針對性、合理性的治療方案,以幫助患兒擺脫疾病痛苦[2]。血常規檢測具有便捷性特點,判斷依據為白細胞數量,并分析其組成的比例,根據患兒臨床病癥體現對病情進行初始診斷。然而血常規檢測數據會根據溫度、食物,乃至情緒的改變而受到影響,致使其檢測數據的準確率偏低。
C反應蛋白于健康機體中的濃度表達不高,而當機體受到病原體侵擾時,其濃度將有所提升;而在患兒得到有效醫治后,濃度將隨之下降,直至恢復正常范圍,若治療期間,C反應蛋白的濃度出現異常升高現象,則表示機體感染性疾病受到新型病原體感染,并引發炎癥[3]。實驗結果表明,研究組患兒的確診率為100.00%,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內輕度、中度、重度患兒的檢測數據顯示白細胞數量與C反應蛋白濃度擁有相關性(P<0.05)。由此可知,此種檢測方法應用于兒科感染性疾病的診治中,為醫者制定合理治療方案提供了可靠的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血常規聯合C反應蛋白檢測方法具有很高的準確率,于臨床診斷及治療兒科感染性疾病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可以于臨床診治兒科疾病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