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萬坤
吉林省松原市中醫院,吉林 松原 138001
下肢骨折是骨科科室中常見的疾病類型,麻醉阻滯在術中作用十分關鍵,其影響著臨床療效以及術后恢復程度。小劑量輕比重CSEA具有劑量小、麻醉效果好的優勢,其能在降低麻藥劑量的情況下,保證腰硬聯合麻醉的效果,并能顯著縮短麻醉潛伏時間,效果理想[1~3]。為了探討下肢骨折患者行小劑量輕比重CSEA的應用效果與療效,筆者采取臨床對照試驗,論述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論文以臨床試驗對照的方式開展相關研究。抽取2018年1月-2020年8月120例下肢骨折患者,受傷原因:交通事故62例、重物沖擊傷20例、高空墜落20例、其他1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60例)、觀察組(60例),對照組年齡30~68歲,對照組平均年齡(40.65±8.38)歲,男、女占比是38:22;觀察組的年齡范圍是31~70歲,平均年齡為(41.48±8.03)歲,男、女占比是37:23,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經過對比分析得出P>0.05,無顯著性。
1.1.1納入標準 (1)無過敏或藥物禁忌癥;(2)意識清晰,可進行有效溝通,能主訴病情,依從性較好;(3)接受手術前明確無相關麻醉藥物過敏史:(3)美國麻醉師協會(ASA)分類2級以上;(4)符合手術指征。
1.1.2排除標準 (1)患者對手術過程中的麻醉劑過敏或存在禁忌癥;(2)依從性差;(3)意識不清、溝通障礙、智力低下或存在精神疾病史者;(4)凝血功能障礙者;(5)存在阿片類藥物依賴癥或經常使用阿片類藥物:(6)嚴重全身疾病或不受控制的輕度系統疾病。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術前肌注阿托品0.5mg+異丙嗪25mg。對照組行連續硬膜外麻醉:患者保持側臥位,于L1~3椎間行麻醉穿刺,穿刺成功后于頭端放置4cm硬膜外導管,依據手術狀況注入0.5%鹽酸羅派卡因,觀察患者體征變化,如心率、血壓等,根據實際需求追加阿托品(心率過低)、麻黃堿(血壓過低)等。
觀察組采取小劑量輕比重CSEA:聯合麻醉時,病人處于側臥位。羅哌卡因0.5%4ml經L2-L3椎間隙注入蛛網膜下腔。放置硬膜外導管。上層麻醉控制在T8椎體以下。若手術持續時間超過2小時,則在硬膜外給藥0.5%3-5ml羅哌卡因。
1.3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的VAS評分、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兩組滿意度、BCS評分。采取VAS視覺模擬量表評估患者術后的疼痛感,分值范圍是0~10分,分值與疼痛程度成正比。滿意度應用Ramsay量表:鎮靜不足:<1分、滿意:2~4分、過量:>5分;BCS分值范圍是1~4分,分值與舒適程度成正比。
1.4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用百分比和頻率表示。此外,正態分布的連續值表示為均值和標準差,非正態分布的連續值表示為百分比和頻率。顯著性為P<0.05。
2.1兩組VAS評分對比:如表1。
表1 兩組VAS評分對比
2.2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 觀察、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是10.00%、40.00%,P<0.05(χ2=4.8118)。
2.3兩組滿意度、BCS評分對比 對照、觀察組滿意度分別是60.00%、80.00%,P<0.05(χ2=5.0020);對照、觀察組BCS評分分別是(2.25±0.13)、(3.05±0.06)分,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BCS評分更高,P<0.05(T=11.2101)。
術中麻醉插管和拔管期間的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如心率和血壓的變化,會增加患者血管事件的風險,尤其是老年患者。有關報告指出,接受硬膜外麻醉的患者與小劑量輕比重CSEA的患者相比,其血流動力學變化也明顯更大。脊髓麻醉可以抑制交感神經,導致周圍血管擴張和低血壓。此外,脊髓麻醉時迷走神經支配和心率減慢也可能導致血流動力學的顯著變化。相反,小劑量輕比重CSEA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較??;其次,有關研究發現,與氣管插管全麻或硬膜外麻醉相比,接受小劑量輕比重CSEA和神經阻滯的患者術后疼痛普遍較輕。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VAS評分更低,鎮痛效果更顯著,P<0.05;觀察、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是10.00%、40.00%,P<0.05(χ2=4.8118);對照、觀察組滿意度分別是60.00%、80.00%,P<0.05(χ2=5.0020);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BCS評分更高,P<0.05(T=11.2101)。充分顯示小劑量輕比重CSEA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下肢骨折患者行小劑量輕比重CSEA的應用效果顯著,患者鎮痛效果理想,滿意度更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