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云南省昭通市鎮雄縣人民醫院,云南 昭通 657200
膽囊結石屬于臨床肝膽外科患病人數較多的疾病,但臨床發現,部分患者常合并有膽總管結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療難度,亦加重了患者病情[1-2]。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手術具有微創特點,為探究上述術式的可行性,我院對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實施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手術,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隨機將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88例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分為對照組(44例)、觀察組(44例)。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研究。
觀察組44例患者年齡為41~67(53.36±4.73)歲,男女分別為24(54.55%)、20(45.45%)例;病程為3個月至6年,平均為(1.78±0.36)年;合并癥:13例高血壓,7例糖尿病,4例慢阻肺。
對照組44例患者年齡為43~66(53.42±4.78)歲,男女分別為25(56.82%)、19(43.18%)例;病程為4個月至6年,平均為(1.80±0.40)年;合并癥:14例高血壓,6例糖尿病,4例慢阻肺。
兩組資料經統計得P>0.05,可對比。
1.2方法 對照組應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給予患者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干預,常規消毒、鋪巾,于腹部逐層切開皮下組織,探查患者腹腔情況,結合實際情況合理切除膽囊,然后切開膽總管,取出結石,結合患者膽總管直徑合理放置T型管,間斷縫合膽總管切口(使用4-0可吸收線),經T型管注水確保膽總管無泄露,充盈十二指腸見膽總管下端通暢后,沖洗腹腔,確保術區無活動性出血后,于肝下置入引流管,和T管一起引出體外,并固定,逐層縫合手術切口。
觀察組應用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手術治療,操作如下:給予患者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干預,患者取頭高腳低位,并往左側傾斜30°,建立人工氣腹,維持壓力在14mmHg,使用4孔法完成術中操作。置入腹腔鏡后,探查患者腹腔情況,觀察是否存在腹水、腹腔粘連,結合實際情況合理切除膽囊,然后游離肝十二指腸韌帶,以顯露膽總管,給予穿刺處理,抽出膽汁后,于膽囊管匯入膽總管處、無血管區膽總管前壁分別縫合懸吊一針(使用4-0可吸收線),于兩線間縱向切開膽總管前壁(約1~1.5cm),吸盡膽汁,結合膽總管切開位置經穿刺孔置入纖維膽道鏡,若患者結石較小,可直接取出膽總管內結石(使用取石網籃)。若患者結石較大,可經纖維膽道鏡操作孔對患者實施鈥激光碎石(使用鈥激光光導纖維),再使用網籃逐一取出結石,沖洗膽總管,再次行膽道鏡檢查,觀察膽總管是否有殘渣、殘余結石,確認無結石殘留后,經膽總管切口置入T型管,于T管上下分別間斷縫合膽總管切口(使用4-0可吸收線),并于右側鎖骨中線肋緣下切口置入引流管,和T管一起引出體外,并固定,沖洗腹腔后,關閉氣腹。
2.1對比兩組術中情況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更少,P<0.05,但組間手術時間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
2.2對比兩組疼痛評分 觀察組術后24h、48h、72h疼痛評分均較對照組更低,P<0.05,如表1:

組別例數術后24h術后48h術后72h對照組443.68±1.112.72±0.761.85±0.55觀察組442.74±1.201.94±0.360.85±0.38t-3.8146.1529.923P-0.0000.0000.000
2.3對比兩組術后恢復情況 觀察組術畢至首次排氣時間、引流時間和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更短,P<0.05.
本研究對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實施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手術治療獲得了較好的效果,這主要是由于相比于傳統開腹手術,上述手術的切口面積小,不會對腹腔內部臟器產生明顯影響,亦不會改變膽道內環境,有助于縮短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腸梗阻、切口感染、腸粘連發生率,且術后瘢痕較小,更有助于滿足患者美觀需求[6-8]。同時,通過借助腹腔鏡、膽道鏡有助于探查結石殘留情況,可最大限度避免結石殘留,保證療效[9-10]。
此次研究顯示,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更少,且術后24h、48h、72h疼痛評分均較對照組更低,提示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手術對機體組織或器官造成的損傷更小,有助于減少出血量,減小手術帶來的傷痛,對改善患者術后舒適度具有較積極的影響。同時,數據顯示,觀察組術畢至首次排氣時間、引流時間和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更短,且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亦提示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手術的安全性更佳,且有助于縮短患者術后恢復時長。
綜上所述,對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實施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手術治療有助于加快術后恢復進程,減輕痛感,且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