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豐霞 于婷婷 王曉斐
1.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人民醫院,山東 青島 266200;2.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中醫醫院,山東 青島 266200
甲亢是臨床中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簡稱,屬于較為常見的一種分泌科疾病,通常是因為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而使得機體代謝過于亢進以及交感神經興奮度增加,最終導致甲狀腺毒癥引發[1]。據相關調查,該病主要和環境、遺傳以及自身免疫因素有著一定的關系,當患有甲亢后,患者常常會出現乏力、脾氣暴躁以及怕熱等癥狀,當前臨床中主要采用藥物方式進行治療,以丙硫氧嘧啶與甲疏咪唑為較為常用藥物,兩種藥物均能發揮出一定的療效。對此,本文就丙硫氧嘧啶與甲疏咪唑治療療效展開對比分析。
1.1基礎資料 此次主要隨機選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時間內接收于我院的94例甲亢患者當作研究對象,利用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參照、研究兩組,各47例,參照組男女比重28:19,年齡界限分布在21~65歲,平均(35.43±1.52)歲;研究組男女比重29:18,年齡界限分布在23~64歲,平均(35.41±1.43)歲;兩組資料對比后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參照組采用丙硫氧嘧啶治療,通過口服的方式,首次給予100mg劑量,每天服用3次,當患者病情有所好轉則適當減少用藥次數,每天服用1~2次即可,持續治療3個月時間。
研究組采用甲疏咪唑藥物治療,通過口服的方式給藥,首次給予10mg劑量,每天3次,當患者病情有所好轉則減少至1~2次/d,持續治療3個月時間。
1.3觀察指標 檢測統計治療前后患者FT3、FT4與TSH水平;并觀察統計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主要包括紅細胞減少、白細胞減少、總膽紅素減少等。
2.1統計各個激素指標 如下表數據可見,治療前兩組患者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實施治療后,研究組FT3、FT4水平低于參照組,TSH高于參照組,P<0.05。
表1 統計各個激素指標
2.2不良反應發生統計 經統計,參照組中有3例患者發生紅細胞減少、3例患者發生總膽紅素減少,2例患者發生白細胞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率17.02%;研究組所有患者中,有2例患者發生紅細胞減少,2例患者發生總膽紅素減少,1例患者發生白細胞減少,總發生率10.63%;兩組發生率對比不存在顯著差異(χ2=0.8034,P=0.3700)。
甲亢作為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甲狀腺激素對機體代謝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則會導致代謝過于亢進,促使腸胃活動頻率明顯增加,所以機體氧化反應發生頻率也會逐漸增加,從而導致患者機體消耗過大,以致于引發一系列癥狀,甚至可能導致甲亢性心臟病發生,危害極大,需要及時治療[2]。
當前臨床中常用甲疏咪唑與丙硫氧嘧啶藥物治療,其中丙硫氧嘧啶能夠對過氧化酶進行合理抑制,所以能夠對甲狀腺中存在的離子碘有效阻斷,從而促使其發生活化轉為活性碘,所以可以抑制碘化絡氨酸縮合,預防絡氨酸碘化;同時還可以對甲狀腺素和三碘甲狀腺原氨酸合成進行有效抑制,所以能夠發揮出抗甲狀腺的效果。丙硫氧嘧啶藥物則具有抑制甲狀腺激素合成作用,同時還能阻斷氧化碘與甲狀腺蛋白結合,所以可以有效取得抗甲狀腺激素的作用[3-5]。但是臨床研究表明,兩種藥物用藥后都會產生一些不良反應,例如白細胞、紅細胞減少,同時可能會伴有惡心、嘔吐與腹部不適等。因此在用藥后必須密切監測患者病情,以及時采取措施干預。
綜上,丙硫氧嘧啶與甲疏咪唑治療甲亢均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均會產生不良反應,因此具體需結合實際情形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