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運紅
青島西海岸新區中心醫院,山東 青島 266555
分泌性中耳炎主要是中耳的非化膿性炎性疾病。臨床表現主要為耳悶塞感、聽力下降和中耳積液的癥狀,發病率很高。過去,口服抗生素、抗組胺藥、皮質類固醇等藥物和鼓膜穿刺被用于治療中耳炎。盡管它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疾病的發展,但很容易導致各種并發癥并具有較高的復發率。隨著耳內鏡技術的發展,由于其創傷小、視野清晰、操作精確等優點,耳內鏡鼓膜置管術已廣泛應用于臨床。
在本文中,我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常規治療和耳內鏡鼓膜置管術治療。結果表明,耳內鏡鼓膜置管術具有明顯的優勢。該報告如下。
1.1臨床資料 隨機選擇2019年1月-2020年1月因耳聾耳悶進入我院耳鼻咽喉科的60例患者(85耳),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7~72歲。病程為3~35個月,平均病程為(12.36±3.47)個月。納入標準:①符合有關分泌性中耳炎的診斷標準,并通過鼓膜電耳內鏡和聲阻抗檢查,鼓膜內陷,琥珀色或淡黃色,鼓膜周圍有積液或氣泡,活動受阻礙;②有耳鳴,聽力下降,耳痛等臨床癥狀;所有患者在術前均接受過藥物治療,鼓膜穿刺超過2次,或咽鼓管吹張無效,所有患者均進行了計算機斷層掃描或內窺鏡檢查排除了鼻咽部占位性疾病。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42耳采用常規藥物治療。
觀察組43耳通過在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術治療:患者采取坐位或躺臥位,成人(≥18歲)在局部表面麻醉(鼓膜表面滴入1%丁卡因)下、兒童(<18歲)在全身麻醉下;通過在耳內鏡下置入鼓膜管進行臨床治療。鼓膜和外耳道用75%酒精消毒,仔細觀察鼓膜標志和中耳腔內的積液情況,用鼓膜造口刀在鼓膜的前下或后下方弓形切開鼓膜,弓背朝向鼓膜邊緣,將鼓膜切開2-3mm,使用微型抽吸器將鼓室內積液吸除,收集少量積液進行細菌培養加藥敏實驗。對于膠狀或黏稠液體的患者,使用地塞米松和a-糜蛋白酶的混合溶液沖洗鼓室腔;T形通風管插入弧形切口中,并調整其位置以進行引流;對于兒童合并腺樣體肥大的患者接受經口70°鼻內鏡下腺樣體切除術;手術完成后,分析鼓膜中細菌培養的結果[1]。使用稀釋劑、糖皮質激素和抗生素進行臨床治療以防止感染和鼓室腔粘連。根據臨床治療效果評估拔管時機,一般在鼓膜置管治療3個月后拔管。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在3個月到2年內的臨床療效、中耳積液持續時間和復發情況。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和術后并發癥。其中,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聽力恢復正常,顳骨薄層CT掃描檢查,鼓室壓力、聲導抗和純音聽力檢查結果正常;改善:耳鳴和耳悶塞感的癥狀得到緩解,聽力下降,鼓膜輕度混濁,顳骨薄層CT掃描、鼓室壓力和純音聽力測試的結果得到改善;無效:耳鳴和耳悶沒有明顯改善,鼓室積液反復發作,癥狀沒有改善。術后并發癥主要是感染、鼓膜穿孔、鼓膜增厚硬化、鼓室粘連等[2]。有效率=(治愈病例數+好轉病例數)/總病例數×100%。
2.1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研究表明,中耳炎患病原因與局部中耳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礙和其他因素有關。當患者的咽鼓管功能障礙時,鼓室內負壓、鼓膜內陷,導致中耳腔粘膜下小血管充血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中的小分子物質從血管滲出,形成鼓室積液。如果積液持續時間較長,則可能導致鼓室腔粘連,從而導致鼓膜粘連硬化、聽力下降。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原理包括加速咽鼓管粘膜纖毛的運動和粘膜上皮的恢復,加速分泌物向咽鼓管的引流,改善咽鼓管的通氣,以及消除鼓室腔的積液作為主要治療原則。通過耳內鏡置入鼓膜管可以促進上述問題的有效解決。另外,耳內鏡下鼓膜置管屬于微創手術,鼓膜損傷輕微,無鼓膜穿孔和增厚粘連等后遺癥?;颊咴谑中g后鼓膜恢復較快,這與微創的現代醫學概念相符。相較于以前的鼓膜直接切開置管,不僅容易造成外耳道、鼓膜和鼓室內部結構的損傷,而且還會引起導管的移位脫出和鼓膜大穿孔,對治療效果造成不良影響。近年來,耳內鏡開始在耳科學中得到普及應用,通過引入了微創的概念,即視野清晰、手術精確、創傷小、術后恢復快、減少了傳統手術造成的耳科并發癥。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術還可以將地塞米松直接注入患者的鼓室腔。在a-糜蛋白酶的作用下,將鼓室腔內的粘液完全稀釋,便于通過鼓膜置管引流,成功排出分泌物,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一系列研究表明,通過耳內鏡下鼓膜置管有利于抑制局部杯狀細胞和腺體增生,防止積液持續形成并促進粘膜恢復。咽鼓管的功能與內窺鏡下鼓膜穿刺相比,內窺鏡下鼓膜置管術的操作相對簡單,相關風險更低,安全性顯著提高,相較于傳統的鼓膜置管減少了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從本文研究中可以看出,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總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與王儉等人的研究數據相似:提示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術可有效治療分泌物性中耳炎,臨床效果顯著,術后并發癥少,預后良好[3]。
總之,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術治療分泌性中耳炎可以縮短中耳積液的持續時間,提高治愈率,減少感染和復發,并促進預后,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有一定的推廣和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