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紅 徐洪鋒
澄江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云南 澄江 652599
我國進入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人們飲食追求不斷增加,而這也導致每年出現食品安全問題事件逐漸增加,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與正常生活,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當前亟需做好這方面的監督管理引導[1]。食物中毒原因集中于攝入攜帶致病菌的食物引起機體中毒應激反應。食物中毒后以急性嘔吐與腹痛為典型癥狀,嚴重時可造成脫水、乏力癥狀,好發于各個年齡階段,對患者的健康及心理環境造成的影響巨大。為降低該疾病發病率,需掌握其流行病學,明確發病機制并全面防控。為更系統探析導致細菌性食物中毒發生的常見原因及采取微生物學檢驗進行食物中毒檢測的價值,本次研究結合某疾控中心2012年9月—2020年5月期間收入的16例食品中毒病例展開流行病學研究,現將研究資料整理后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以某疾控中心2012年9月—2020年5月近十年內收入的16例確診細菌性食物中毒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樣本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年齡(49.6±7.8)歲,患者食物中毒距離入院就診時間平均為(2.3±0.4)小時。
1.2檢驗方法 本研究進行食品中毒致病菌檢驗相關儀器包括保溫箱、天枰、顯微鏡、生化鑒定儀器分析儀。檢測對象及標本類型包括中毒前攝入食物、中毒后胃腸內容物(嘔吐物)、糞便、肛試子等。檢驗步驟嚴格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標準匯編GB4789系列》[2]內容進行。
1.3統計學方法 數據用SPSS25.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mean±SD)描述,治療前后各項指標的比較用配對t檢驗,組間各項指標的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均以P<0.05表示有顯著性差異。
2.1細菌檢驗情況 本次研究對象16例,當中檢出沙門氏菌6例(37.5%),金葡萄球菌4例(25%),志賀菌3例(18.7%),大腸桿菌2例(12.5%)。對各檢驗內容數據進行統計發現,各方面檢出細菌共有126株,其中沙門氏菌檢出54株(42.8%),金黃葡萄球菌檢出27株(21.4%),志賀菌檢出25株(19.8%),大腸桿菌檢出20株(15.8%)。
2.2細菌種類 在各細菌種類中占據比例最高類型為沙門氏菌,而后依次為金黃葡萄球菌、志賀菌、大腸埃希菌,詳情見表1.
表1 食品中毒檢驗對象檢出細菌種類分布
食品安全直接關系到群眾的健康、生活質量甚至是社會穩定程度,近年來關于食品中毒所引發的不良事件不斷發生,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在食品安全中食物中毒發生所占比例相對最高,人體在出現食物中毒后病情會在短時間內發展惡化并出現各系列臨床反應。脫水是食物中毒典型臨床癥狀,因患者嘔吐、腹瀉等均可能引發脫水甚至是休克,在病情無及時控制情況下會侵襲多個臟器導致功能障礙[3]。
對食品中毒患者應在最短時間內明確致病菌來源并做好詳細鑒別,當前對病原菌主要檢驗手段為微生物檢驗,但該檢測方法需有大量樣本數據支撐,嚴格遵循全面、多量、樣本普遍性的原則,這才有利于檢驗的科學性。在本次研究當中檢驗所涉及樣本包括嘔吐物、食物、糞便、食品操作間以及手試子等,展開了針對性檢驗,在所得數據中可知主要致病菌包括了志賀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腸桿菌等,又以沙門菌所占比例最高,這種數據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不能忽略每個地域的人文、環境、飲食習慣等造成的差異影響。對食物中毒患者進行微生物學檢驗,能夠明確導致出現細菌性食物中毒的病菌種類還有血清類型,為了達到這個效果,接受檢驗的對象在樣本方面就需要符合普遍性與代表性兩個要求,保障取樣數量的充足性,這樣才能夠全面評估誘發出現細菌性食品重度的致病菌情況,確保覆蓋面的廣泛性。值得一提的是微生物學對致病菌的檢驗當前還存在可進步的空間,對于部分致病菌還不能夠做到完全確認[4-5]。
本次研究數據提示細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產生原因與志賀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以及大腸桿菌等幾類細菌感染所致。而在食品中毒檢驗對象中均檢出各類細菌,尤其在食品中檢出較多,因此可說明需要嚴格加強食品安全管控。
綜上所述,細菌性食物中毒對患者健康威脅程度偏高,通過微生物學檢驗手段完成食物中毒檢測能夠對污染源、細菌種類有一個全面的掌握,方便后續對癥治療,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