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春節
重慶市城口縣人民醫院,重慶 405900
痛經是臨床常見病癥,其產生和前列腺素升高、神經以及精神等因素有關,患者在經期以及月經前后很容易產生下腹墜漲、疼痛以及腰酸等癥狀,不管是對患者的工作還是生活都產生了嚴重影響。研究發現[1],在對痛經的治療中,中醫治療能夠取得非常明顯的治療效果,患者在用藥之后,其疼痛感明顯減輕,因此本文主要目標是評價痛經湯聯合中藥熱敷治療痛經的臨床作用,見下文。
1.1一般資料 病例選擇本院2018年12月-2020年06月的62例痛經患者并通過隨機法將其分為兩組,各31例。參照組患者的年齡在17~34歲之間,年齡均值為(26.33±1.45)歲,觀察組患者的年齡在17~33歲之間,年齡均值為(26.15±1.50)歲。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其并未呈現出統計學意義(P>0.05)。
1.2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參照《臨床疾病診斷和療效判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主癥:小腹冷痛,經量少,顏色暗紫結塊;次癥:小便清長,肢體寒冷;苔白、脈細沉。
1.3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本次研究已經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符合痛經相關標準;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已經知情同意本次研究,依從性以及耐受性都相對較高,可以配合治療。排除標準:將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排除;排除嚴重臟器功能損傷以及溝通障礙患者;排除臨床資料不完整患者以及中途退出者。
1.4方法
1.4.1參照組 該組實行常規西醫治療。患者于經期口服布洛芬(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6622;規格:20粒/盒×300盒;生產企業:長春海外制藥集團有限公司),每天三次,每次一粒,治療時間為三個月。
1.4.2觀察組 該組實行痛經湯聯合中藥熱敷治療。痛經湯方劑組成:紅花10g,澤蘭15g,大安桂10g,赤芍10g,丹參209,延胡索10g,制香附12g,廣木香10g,川芎5g。用水煎煮,每天一劑,分別于早晚服用,治療時間為三個月。中藥熱敷:方劑組成,元胡10g,益母草30g,丹參10g。煎煮一小時后取其汁,之后使用醫用絨布墊浸入藥汁,在臍部以及下腹疼痛部位貼敷,布墊涼后再次浸泡藥液,反復貼敷,每天一次,每次15分鐘,治療時間內為三個月。
1.5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分數越低,其疼痛感越輕;同時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進行比較,主要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

2.1兩組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對比 治療前,參照組和觀察組的疼痛評分分別為(7.10±1.71)(6.98±1.52)(t=0.292,P=0.771),治療后,其疼痛評分為(3.02±1.12)(2.33±0.96)(t=2.604,P=0.011)。
2.2比較兩組的臨床治療有效率 參照組中,顯效12例,有效10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70.97%;觀察組中,顯效16例,有效1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77%,差異明顯(χ2=7.630,P=0.005)。
痛經有著多發性的特征,臨床一般將其分為繼發性和原發性,對于大部分患者,其一般都是原發性痛經,是由于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所引發的,以未孕女性最為常見,嚴重影響著患者的工作和生活[2]。因此臨床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進而促進患者痛經癥狀的盡快緩解。
中醫認為,痛經屬于“經行腹痛”范疇,其發病機制為氣血不通、氣血不足。其病理機制主要是在各種因素影響下所造成的胞宮氣血受阻以及胞宮失養,其會產生相互作用,進而加重胞宮失養,造成氣血運行受阻,進而引發疼痛。因此臨床治療的重點在于理氣行滯、活血化瘀。在痛經湯中,其藥物成分主要包括大安桂、丹參、紅花、澤蘭、赤芍以及延胡索等,所有藥物的聯合應用,能夠起到活血補血、調經止痛以及化瘀行氣的作用[3]。使用元胡、益母草以及丹參對患者實行腹部熱敷,可以實現散瘀活血、止痛理氣以及鎮靜鎮痛的作用,能夠有效促進子宮收縮,促進經血排出,進而實現提高治療效果以及緩解患者疼痛的目標。總體來說,痛經湯和中藥熱敷的聯合應用,能夠使其協同作用獲得充分展現,其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對于提高治療效果以及改善患者預后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通過本次實驗研究可以發現,和參照組相比較,觀察組的疼痛程度明顯減輕;并且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明顯(P<0.05)。表明在痛經患者的臨床治療中,痛經湯聯合中藥熱敷治療能夠取得非常明顯的治療成效,可以緩解患者的疼痛感,具有安全性,臨床中具有推廣價值和意義。
綜上所述,和常規西醫治療相比,痛經湯和中藥熱敷聯合治療在痛經患者中的有效應用,不管是對于減輕患者的疼痛感還是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都有著非常顯著的作用,安全性高,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