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兆愛 許燕 賈曉
青島市黃島區婦幼保健院,山東 青島 266400
妊娠期糖尿病會導致羊水過多、早產、巨大兒、妊娠期高血壓及泌尿系統感染等并發癥,產生妊娠風險,同時在妊娠中晚期,患者胎兒也會伴有高胰島素血癥,發生巨大兒的概率會大大提升,在妊娠晚期容易誘發胎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分娩后發生新生兒低血糖的風險也顯著提升[1]。在本文中,筆者選擇本院婦科在2017年10月-2019年10月間收治的6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臨床病例資料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基于干預方法的不同進行分組,旨在分析探討營養干預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改善患者妊娠結局。詳細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婦科在2017年10月-2019年10月間收治的6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臨床病例資料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基于干預方法的差異進行對象分組,空白組患者年齡在22~39歲,平均年齡為(29.0±1.6)歲;干預組患者年齡在23~40歲,平均年齡為(30.0±1.1)歲。本次研究已經過前期院方倫理委員會討論通過,且患者與家屬自愿參與研究。
注: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妊娠期糖尿病的臨床特征及診斷標準,孕周在24~28周,均為單胎[2]。
1.2方法 空白組采取常規干預,即對入院治療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干預、平衡飲食,并適量增加運動,在干預兩周后如患者的血糖指標仍未達標,給予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初始劑量為0.2U/kg,每日一次,注射時間為傍晚,根據患者的血糖指標進行劑量的調整,每次浮動在2-4U,最大劑量控制在20U內,最大單次注射量不能超過40U。
干預組采取營養干預,依據患者體重、年齡、孕周、活動量和理想體重等水平計算其每日所需的熱量,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和個人口味制訂個性化的營養飲食方案,方案中要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的比例為5:3:2,早中晚三餐能量的攝入均為25%,早點和午點再各攝入12.5%的能量;同時保證60%的碳水化合物來自于粗糧、豆類及根莖類食物,50%的蛋白質來自于蛋、奶、魚等,15%的油類熱量來自于玉米油和橄欖油,每日堅果占熱量的5%,每日至少攝入500g新鮮的蔬菜,在兩餐間可攝入適量的低糖水果。每日進行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每次30分鐘,在進餐后半小時開始,提高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程度,促進食欲、改善睡眠。
標準血糖指標為空腹血糖不高于5.3mmol/L、餐后2小時血糖不高于6.7mmol/L。
1.3評判標準 記錄兩組患者體重、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臨床指標及巨大兒、早產、產后出血、羊水過多、剖宮產、妊娠期高血壓、新生兒低血糖等指標[3-4]。
1.4統計學方法 以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于兩組患者評判標準中的相關數據進行對比檢驗,若P<0.05,則表明干預效果差異顯著。
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干預后患者體重、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臨床指標明顯優于空白組(P<0.05),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細對比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干預效果對比
另一方面,空白組患者中巨大兒10例、早產6例、產后出血12例、羊水過多10例、剖宮產16例、妊娠期高血壓10例、新生兒低血糖8例;干預組患者中巨大兒0例、早產0例、產后出血0例、羊水過多0例、剖宮產2例、妊娠期高血壓0例、新生兒低血糖2例,組間出現不良情況的幾率存在顯著差異。對比數據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妊娠結局對比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患者之前無糖尿病史,但在妊娠期間出現了血糖指標異常上升的一種疾病,其主要病理為胰島素拮抗激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糖耐量異常[5]。在本文中,筆者將本院婦科在2017年10月-2019年10月間收治的6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臨床病例資料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基于干預策略的不同進行分組,空白組采取常規干預,干預組采取營養干預[6]。臨床研究表明,干預組患者干預后患者體重、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等臨床指標明顯優于空白組(P<0.05),同時干預組患者發生巨大兒、早產、產后出血、羊水過多、剖宮產、妊娠期高血壓及新生兒低血糖的臨床發生率明顯低于空白組(P<0.05)。由此可見,干預組患者在生化指標、不良情況發生幾率方面均優于空白組。
綜上所述,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實施營養干預對其控制血糖水平和改善妊娠結局的意義巨大,可有效控制患者體重、滿足胎兒正常發育,降低妊娠期并發癥的發生幾率,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