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淄博市淄川區(qū)醫(yī)院,山東 淄博 255100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種復雜的臨床綜合征,多見于冠心病、高血壓患者與老年人[1]。對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來說,為延緩心衰進展,提高臨床療效,應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配合,從而達到延長生存時間、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為探討舒適護理干預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對92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分組實驗。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的92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6例。試驗組:男29例,女17例;年齡66~85歲,平均(74.56±3.65)歲;心功能分級(NYHA):II級20例,III級26例。對照組:男28例,女18例;年齡65~85歲,平均(74.62±3.57)歲;心功能分級(NYHA):II級22例,III級24例。納入標準:經臨床檢查確診,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中的診斷標準;年齡≥65歲;溝通能力良好;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排除標準:精神疾病,認知障礙;不穩(wěn)定性心力衰竭;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干預,嚴格執(zhí)行內科護理規(guī)章。試驗組采取舒適護理干預。①心理護理。準確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幫助患者適應醫(yī)院環(huán)境,給予心理疏導,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存在抑郁癥狀者,指導其采取聽音樂、轉移注意力等方法進行自我調適,并講解不良心理、情緒波動對病情的影響,使患者自覺調整心理狀態(tài),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針對擔憂預后者,可采取講解成功案例的方法,來提高患者的治愈信心。②飲食護理。根據患者的身體素質、飲食習慣、營養(yǎng)狀況等,制定個性化的膳食方案,確保營養(yǎng)均衡,少食多餐,并囑咐患者長期保持低鹽、低脂、低膽固醇。③藥物管理。向患者介紹其所用藥物的名稱、作用、服藥時間、服藥劑量以及常見不良反應,督促患者遵醫(yī)囑用藥。④指導患者學會自我管理。指導患者學會通過觀察、測量、記錄體重、脈搏、血壓、尿量等識別慢性心力衰竭癥狀,囑咐患者出現呼吸短促、嚴重水腫、乏力、腹脹、腳腫、體重增加等癥狀、體征時及時告知醫(yī)務人員。
1.3觀察指標 采取護士用住院病人觀察量表(NOSIE)對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選擇社會能力(5個條目)、社會興趣(5個條目)、個人衛(wèi)生(2個條目)3個維度。采取Likert 5級評分法對每個條目進行賦分,即無計0分,偶有計1分,有時有計2分,經常有計3分,一直有計5分。分值越低,患生活質量越好。
護理前,兩組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試驗組的生活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分)
慢性心力衰竭是在原有慢性心臟疾病的基礎上,心臟泵血功能逐漸衰減,最終即使是有足夠靜脈回流的情況下,心臟心搏出量依然無法滿足機體代謝需要,或依賴充盈壓升高進行補償的一種病理狀態(tài),其是心血管疾病的終末期表現及致死的主要原因,具有患病率高、住院率高以及病死率高的特征[3]。流行病學調查指出,慢性心力衰竭與地區(qū)、性別以及年齡等因素有關[3]。老年人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高發(fā)人群,由于老年人的身體素質較弱、機體功能衰減,因此風險較高。臨床上,在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治療的過程中,也要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
舒適護理干預是一種符合“以患者為中心”護理理念的護理干預模式,其注重患者的實際護理需求,旨在通過為患者實施全面、優(yōu)質的護理干預,來使患者達到生理、心理舒適的狀態(tài),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疾病轉歸。本研究結果發(fā)現,與常規(guī)護理相比,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舒適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舒適護理干預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護理中有著理想的應用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