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廣鵬 李麗
濟南市中心醫院,山東 濟南 250013
糖尿病患者存在消瘦、多飲、多尿、乏力等表現,如果未能有效控制其血糖水平,會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危害其生命安全。近些年,因我國居民水平明顯上升,人們飲食和生活方式均改變,且加上老年人口不斷增多,導致糖尿病發病率顯著上升,嚴重影響人們身心健康[1]。本研究對2019年4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100例社區老年糖尿病患者分析,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4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100例社區老年糖尿病患者臨床資料,按隨機數表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男24例,女26例,最小60歲,最大86歲,平均(67.19±1.36)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18年,平均(10.47±2.68)年;研究組50例,男25例,女25例,最小60歲,最大85歲,平均(67.44±1.20)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17年,平均(10.23±2.72)年。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使用常規護理,給予患者健康宣教、藥物指導、飲食指導等常規護理,囑咐其定期回院復查。研究組給予醫院、社區、家庭相結合多平臺綜合護理教育模式,醫院模塊由管床護士對住院患者進行宣教、診療、護理,出院后為其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案;社區模塊由社區門診負責對患者健康指導和糖尿病健康教育,并負責收集其資料和建立疾病檔案;而社區模塊在多平臺綜合護理教育當中屬于教育重點,是醫院與家庭聯系紐帶;家庭模塊是由家屬對患者進行指導及協助,督促其自我管理,及時記錄和反饋實際情況。多平臺綜合護理教育模式通過對社區模塊強化,建立社區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疾病檔案和完善其檔案資料,使醫院、社區、家庭聯系加強,及時為患者提供有效健康指導,具體如下:健康宣教:護理人員通過進入社區,采用集體講課、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向:患者詳細講解所患疾病知識;飲食指導: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其飲食喜好,結合患者身體狀況與血糖水平為其制定科學健康飲食方案;運動指導:告知患者早期以慢走為主,鼓勵其結合自身狀況適量增加運動量,例如打太極拳、快步走及慢跑等;藥物指導:教會患者正確使用降糖藥物,使其掌握不同降糖藥使用劑量和方法。
1.3觀察指標和評定標準 對比兩組血糖水平,包括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兩組生活質量用(SF-36)評價,包括人際關系、社會功能、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等,分高生活質量好[2]。
2.1兩組血糖指標 研究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等指標比對照組優(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糖指標比較
2.2兩組生活質量 研究組人際關系、社會功能等各項指標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
多平臺綜合護理教育主要是指將醫院、社區、家庭相結合,享受醫院先進技術支持,又經過社區和家庭高輻射性,能定期進行隨訪及長期干預,并通過不同互動方式將護理資源共享,使患者得到便捷優質護理服務[3-4]。本研究顯示:研究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等指標比對照組優;研究組人際關系、社會功能、情感功能與生理功能等各項指標高于對照組,表明對社區老年糖尿病患者行多平臺綜合護理教育,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能提高其生活質量。分析原因考慮是:本研究中,對區老年糖尿病行多平臺綜合護理教育,可提高臨床依從性,使其用藥依從性、運動干預、健康教育、飲食控制等方面均提升,進而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此外,多平臺綜合護理教育還能強化社區和家庭對于糖尿病管理作用,使醫院、社區、家庭之間聯系加強,更優化醫療資源分配效率。同時,該模式還能減少患者住院次數,降低其看病用藥成本,使診療工作重點由“治”轉變成“防”,使得公共醫療的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5]。
綜上所述,將多平臺綜合護理教育應用于社區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可控制患者血糖水平,能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