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君
沛縣中醫院,江蘇 徐州 221600
護理交接班是護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環,對于整體護理質量提高,醫患良好關系建立有積極影響。常規交接工作管理模式較為程序化,無形中降低了護理人員對于患者的關注度,使得護理工作中容易出現醫患溝通不當、護理內容針對性不強,護理模式單一等問題[1]。所以近年來,臨床上也比較關注對護理交接的管理工作,通過引入SBAR溝通模式,來提高醫護人員責任意識,提升交接質量[2]。基于此本文將探討SBAR溝通模式在新入院患者護理交接班中的應用作用。
1.1一般資料 研究區間為2020年7月-2020年12月,研究樣例為院內90名新入院患者,依照交接班管理模式差異分為常規、研究兩組。其中常規組有患例44例,男女病患比例為24:20,年齡區間為24~68歲,平均年齡為(46.12±4.31)歲。研究組有患例46例,男女病患比例為,25:21,年齡區間為26~64歲,平均年齡為(47.11±4.39)歲。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運用常規管理方對常規組患者進行管理,對于研究組采用SBAR溝通模式進行管理,具體措施如下。①病情現狀:在護理交接過程中,交接人員首先要對患者具體情況進行核對,其內容構成包括患者姓名、年齡、性別、對應床號、診斷情況等。②患例背景:在確認患者基本信息資料無誤、無漏以后確認其疾病背景資料信息,包括患者患病主訴史,既往用藥史、過敏史,目前治療方案、計劃等。在進行治療計劃核對時,要注意了解患者一些治療細節如導管情況,肢體活動能力,是否使用特殊藥物、儀器等。③護理評估:借助院內量表、臨床觀察、醫囑信息對患者意識、飲食、睡眠、自理能力、護理風險等進行評估。④護理建議:綜合上述現狀、背景、評估三方面的信息,對患者護理計劃進行建議,如患者體征監測表的制作,病情觀察需注意內容等。
1.3觀察指標
1.3.1交接質量評分 通過臨床觀察以及患者隨訪對交接質量進行評分,共分為患者信息掌握、患者病情評估、護理方案設計、護理方案執行四個維度,每項評分范圍為0~25分,得分越高質量越好。
1.3.2護理滿意度 采用院內改良版的MMSS量表(護士工作滿意度量表)對患者進行調查統計。

2.1交接質量評分比較 研究組交接質量各項評分更高,說明其交接有效性更高,P值結果符合統計學有意義判定標準,見表1。

表1 兩組交接質量評分比較分]
2.2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患者對治療期間的護理干預的滿意度更高,P值結果符合統計學有意義判定標準,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臨床護理工作對于患者治療效果提升以及自理能力提高都具有積極影響。目前由于院內醫療系源有限,護理人員的工作往往具有工作量大、工作內容復雜的特點,因此提高了交接管理難度,容易發生交接信息不準確、不完整的情況。降低了醫護溝通、護患溝通的質量,在增加工作量的同時降低了護理效率[3]。
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研究組患者采用SBAR溝通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護理人員的交接班質量,受到了患者的認可[4]。通過使用SBAR首先有助于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意識與專業能力。在以往護理交接過程中,患者信息資料往往是對醫生病程記錄的復制與整理,此期間缺乏護理人員對于患者病情的思考與評估,降低了其護理主動性,在使用SBAR溝通管理模式時,需要護理人員依照臨床觀察與醫囑信息對患者體征表現進行護理評估,進一步規范、細化了其工作流程,有助于提高護理人員責任意識,提升護理質量。第二通過使用SBAR有助于提高交接質量。護理人員對于患者疾病信息了解較好時,其也會發覺更多值得注重的護理要點,這也就直接提高了交接工作表的準確性與有效性,有助于接班人員了解患者情況,提高護理方案的執行度。
總而言之,對于新入院患者,采用SBAR溝通管理模式,更有助于護理人員快速了解患者信息,提高護理質量,加強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