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華
沂源縣三岔衛生院,山東 淄博 256111
當人們密切接觸傳染性肺結核患者時,會明顯增高感染的幾率。由于兒童存在較為低下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其感染的幾率更高[1]。所以,必須針對密切接觸人群,深入分析其患病和感染的實際情況,以便將預防性的治療方案制定出來,從而使發病和感染的幾率降低[2]。本文主要探究在早期預防肺結核感染過程中加強公共衛生宣傳并控制肺結核家庭接觸者的臨床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7年1月-2019年10月肺結核家庭接觸者5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9人。觀察組男15例、女14例,平均年齡(37.26±8.13)歲;對照組男16例、女13例,平均年齡(36.87±7.19)歲。一般資料無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所有受試者實施結核菌素檢驗,將0.1mlPPD試劑靜脈注射于左前臂上方1/3處,并實施72小時密切觀察。通過結核菌素試驗發現為強陽性者,需要對其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1)口服異煙肼和利福噴丁膠囊,每周2次,持續用藥3個月。控制異煙肼的用藥劑量為15mg/kg。利福噴汀的用藥劑量為:若小于40Kg,則每天400mg;40至50kg者,每天450mg;大于等于50kg者,每天500mg。(2)利福噴丁膠囊復合吡嗪酰胺,每周2次,持續用藥2個月,吡嗪酰胺的用藥劑量為40mg/kg。(3)異煙肼單純用藥,15mg/kg,一天1次,持續用藥3個月。
公共衛生宣傳:宣傳小組需要對肺結核家庭接觸者定期實施健康宣教和指導,將肺結核疾病的相關資料發放給他們,其中主要的內容包括肺結核并發癥的防治方案、臨床癥狀、治療手段及致病因素等,同時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實施一對一講解。
1.3觀察指標 (1)對兩組PDD藥物的檢驗結果進行評估,其陽性評價標準為:5至15mm為結核菌硬結直徑的平均數;陰性標準為:小于等于5mm為硬結直徑的平均數;強陽性標準為:大于等于15mm為硬結直徑的平均數,同時有水皰、潰瘍合并發生。(2)隨訪2年,記錄在1、2年內未完成治療者和完成治療者的發病率,主要為單純異煙肼治療、利福噴丁復合吡嗪酰胺治療、異煙肼復合利福噴丁治療三種治療手段。
1.4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用[n(%)]表示,“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比較PDD檢驗 結果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兒童陽性率、陰性率較高(P<0.05),見表1。
表1 比較PDD檢驗結果[n(%)]
2.2分析在1、2年內未完成治療者和完成治療者的發病率:24例強陽性總人數中,最終完成治療成人和兒童人數分別為3例、2例。與未完成用藥者相比,完成用藥者的發病率較低(P<0.05),見表2。
表2 比較未完成治療者和完成治療者的發病率[n(%)]
現階段,預防兒童發病是臨床防控結核病的主要環節,主要預防手段為注射卡介苗或藥物治療。在接種期間,幼兒的機體能夠有效的抵抗結核病菌,同時具有較長的持續時間,一般為5-10年,即便可以有效防治該病的發生,然而也無法對結核病感染實現徹底控制,僅能夠使發病率降低[3]。
當前人們缺乏對肺結核疾病的認識,同時因患者的觀念比較落后,對結核病存在較差的防治意識,且治療依從性較低。所以,在預防結核病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患者的公共衛生宣傳,使其對肺結核具有充分的認識,引導患者將正確的治療信息和科學管理理念建立起來,從而促進疾病的發生率顯著降低,實現對感染的有效控制[4-5]。
本文通過探究在早期預防肺結核感染過程中加強公共衛生宣傳并控制肺結核家庭接觸者的臨床效果,結果顯示,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兒童陰性率(42.86%)、陽性率(28.57%)較高(P<0.05);在1-2年內,與未完成用藥者相比,完成用藥者的發病率較低(P<0.05)。綜上所述,在早期預防肺結核感染過程中加強公共衛生宣傳并控制肺結核家庭接觸者,能夠使患者將防治疾病的正確觀念建立起來,使肺結核傳染的概率得到有效控制,降低疾病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