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倩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區人民醫院,云南 思茅 665000
急危重癥患者一般發病驟然,而且病情危重,疾病的治療十分棘手,患者死亡率較高,容易引起醫患糾紛[1]。急危重癥患者往往存在呼吸功能異常和低氧血癥、血氧飽和度低等表現,為了保證患者呼吸的通暢性,有效穩定患者生命體征,在入院后應當立即采取有效的呼吸支持治療[2]。急診呼吸機階段性治療是一種綜合性呼吸支持措施,近幾年在臨床中使用比較廣泛,實踐證實該呼吸支持方案的治療效果較好,患者復蘇成功率比較高。基于此,文章選取了2017年4月-2020年4月期間的30例急危重癥患者展開討論,分析急診呼吸機階段性治療急危重癥患者的臨床效果,詳情如下。
1.1一般資料 文章納入了2017年4月-2020年4月期間的30例急危重癥患者展開分析,所選患者以數字表法隨機分成兩組,各有15例患者。觀察組中男9例,女6例,最高年齡87歲,最小23歲,平均(55.34±2.32)歲;對照組中男8例,女7例,最高年齡85歲,最小25歲,平均(55.42±2.28)歲。患者家屬同意研究,統計學處理患者基線資料提示不具有顯著差異,P>0.05,能夠進行對比。
1.2方法 普通呼吸支持治療用于對照組患者,入院后依據患者體征表現及時展開搶救工作,例如針對重癥腦卒中患者,需及時進行顱內降壓,維持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糾正患者水電解質,依據患者癥狀、病重程度等,選擇適合的呼吸支持措施。觀察組則實施呼吸機階段性治療,內容如下:首先將患者調整至心肺復蘇體位,按照一般標準實施心肺復蘇,同時,將患者頭部擺正,與軀干維持在同一條直線上,手部放置于其軀體兩側,抬高患者下顎,有效改善氣道通氣狀況,清理患者口腔、鼻腔以及氣道內分泌物,加快換氣。對患者胸背位置實施按壓。綜合評估患者病情,若不存在心跳驟停和呼吸驟停問題,則實施氧氣支持,可給予面罩吸氧和鼻導管吸氧等無創呼吸支持措施,無法自主呼吸患者,實施口氣管插管支持。呼吸道創傷患者禁用此法,選用有創呼吸支持,急性喉、聲門區阻塞者實施氣管穿刺或是氣管切開,建立人工氣道,維持患者呼吸,氣管切開時,注意觀察患者出血狀況,有效減少氣道損傷。必要時,實施機械通氣治療。
1.3觀察指標 評估患者療效,標準如下:患者體征平穩,呼吸恢復,無嚴重并發癥視為顯效;患者呼吸障礙緩解,體征逐漸穩定視為有效;與上述標準不符合或是死亡視為無效,總有效例數=顯效+有效。
統計兩組患者呼吸穩定時間,同時由家屬做出治療滿意度評估,從搶救速度、治療結果等方面展開評估,總分100分,分數高則提示滿意度高。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以SPSS23.0作為統計學工具,計數資料、計量資料以χ2和t值作為檢驗值,以百分數、(均數±標準差)形式表達,P<0.05為研究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療效分析 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有效率數據是93.33%(14例),組間差異性顯著,P<0.05。
表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
2.2患者呼吸穩定時間和滿意度分析 觀察組呼吸穩定時間(40.23±3.42)min,治療滿意度評分(84.52±2.42)分,較之對照組差異性顯著,P<0.05。
表2 患者呼吸穩定時間與滿意度比較
急危重癥患者一般在入院時伴有呼吸障礙以及軀體氧氣循環障礙等表現,為了有效保障患者生命,早期必須進行氧氣支持,確保患者能夠正常呼吸。
以往,臨床實施常規呼吸支持治療中一般時憑借醫生的經驗選擇呼吸支持方案,雖然可以幫助恢復患者呼吸,但是主觀性較強,缺乏針對性,短時間內患者呼吸可以得到改善,預后卻往往有不良問題發生[3]。急診提出的呼吸階段性治療有效避免了上述問題的出現,按照患者病情,依據緩-急、輕-重原則實施階段性支持治療,提升了呼吸支持方案的針對性。實際臨床中,對于特殊患者,可以采取跨階段性治療方案,例如,在病情較輕時,選擇普通的無創通氣方案,病情逐步加重后,可改為有創呼吸支持或是機械通氣治療,這種處理方案能夠最大程度減少患者損傷,避免給患者帶來較重的軀體負擔[4]。按照患者病情選擇適合的呼吸處理技術,以患者呼吸障礙程度為依據,選取呼吸支持措施,以患者生命安全為前體,最大限度降低了誤吸、感染等并發癥的風險。
綜上所述:診呼吸機階段性治療急危重癥患者效果好,具有較高的客觀性,可以減輕醫療損傷,取得家屬滿意,建議在臨床推廣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