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華山衛生院, 山東 青島 266200
腦梗塞指的是腦部血液供應障礙性疾病、腦組織局部壞死性疾病,與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癥、心律失常等疾病有著極大的關聯。腦梗塞患者突然發病,存在著智力障礙、半身不遂、語言障礙等癥狀反應,腦梗塞偏癱對于家庭、社會而言是一種沉重的負擔,患者負性情緒明顯,心理問題較多,需要護理人員為其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不同患者的病情不同,在腦梗塞患者的臨床護理中,選擇應用針對性強的護理干預措施尤為重要。設法優化患者的護理效果,滿足他們的合理訴求,才能形成和諧的護患關系,使診療工作的推進更順利,診療計劃的執行更高效?;诖?,本文具體研究了腦梗塞患者護理中應用偏癱肢體康復訓練產生的主要作用,呈現的臨床效果,報告內容如下:
1.1一般資料 抽選100例符合“腦梗塞”診斷標準的患者[1],隨機分為對照組50例和實驗組50例。分組可知:對照組患者的男女比例為36:14,年齡區間為48~76歲,平均(55.00±1.26)歲;實驗組患者的男女比例為40:10,年齡區間為51~84歲,平均(57.69±2.00)歲。
1.2護理方法 為對照組患者提供常規化的護理服務,要求護理人員為患者制定出合理的護理計劃,努力做好用藥指導工作、并發癥預防護理、護患溝通等工作。為實驗組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待患者病情穩定下來后,及時開展偏癱肢體康復訓練,主要內容為:
1.2.1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有效指導 展開分階段性康復訓練,如先臥位、再站位、后行走等。偏癱肢體康復訓練的過程中,需要給予患者語言的鼓勵,以免患者產生心理負擔,負性情緒發生演變,難以取得最優化的訓練效果。依據不同患者的耐受情況,給予他們不同長短的過渡時間,偏癱肢體康復訓練計劃的具體實施要更利于患者的疾病康復。
1.2.2定期開展患者的肌力測驗 協助患者更好地進行肢體活動,確保他們熟練掌握活動技巧、訓練方法等,同時產生自我保健的意識。定時訓練,循序漸進增加訓練時長,有效調整偏癱肢體康復訓練方案,并將患者患肢二次損傷的風險性降到最低。
1.2.3站立訓練、步行訓練等要求患者堅持30分鐘左右 關注患者的活動情況,保護患者安全,有效防止跌倒。家屬可從親情護理的角度出發,鼓勵患者堅持訓練,增強患者康復信心,與護理人員協調配合,繼而為患者疾病的快速康復提供多重保障[2]。
1.3效果評價 通過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情況,進行患者臨床護理質量、肌力測驗結果、生活質量評分指標、護理服務滿意度、不良事件發生率的統計分析。之后應用專業軟件SPSS 22.0處理各項數據,計量資料實施卡方檢驗,并以p<0.05代表組間結果差異性的統計學意義。
2.1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臨床護理質量、肌力測驗結果、生活質量評分指標的比較,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綜合評分指標的比較(分)
2.2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針對臨床護理工作的開展給予了滿意度評價結果,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服務滿意度的調查(%)
2.3對照組及實驗組患者臨床護理中不良事件發生率的統計分析,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護理中不良事件發生率的統計(%)
腦梗塞的發病原因相當復雜,選擇應用有效的治療措施,同時加強優質護理干預,及時開展偏癱肢體康復訓練,旨在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等。常規化的護理服務,需要護理人員認真改進護理工作的不足之處,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原則,為他們腦功能的康復訓練、肌力恢復、語言障礙、行為障礙、智力障礙的快速康復等提供有力支持[3]。研究可知:實驗組患者的臨床護理質量評分較高,患者護理服務滿意度高達(93.83%),不良事件發生率僅為(1.96%),綜合評分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由此可見:繼續深入偏癱肢體康復訓練的對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