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峰
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中醫醫院,山東 濟寧 272100
突發性耳聾指72 h內原因不明、突然發生的聽力下降,多見于單側聽力下降,患者可伴有耳鳴、眩暈等癥狀,突然發生的聽力下降可導致患者產生焦慮、恐懼、不安、抑郁等情緒,影響其治療依從性,故應當加強臨床護理,改善患者不良情緒[1]。本研究將中西醫結合護理用于突發性耳聾患者,并對其應用價值進行評價,具體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150例突發性耳聾患者(均于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納入研究范圍,依照隨機原則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男女人數比35:40,年齡22~68歲,平均(52.23±4.23)歲。觀察組男女人數比37:38,年齡24~65歲,平均(51.08±4.33)歲,兩組上述一般資料對比,未見統計學意義上的差異(P>0.05),具備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施以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其基礎上實施中西醫結合護理:①健康指導,囑咐患者避免長時間使用手機、減少周圍環境噪音刺激,對于雙耳耳聾者,盡可能避免單獨外出,指導患者正確擤鼻,防止鼻涕流入耳竅[2]。②情志護理:輕度聽力下降者,可采取面對面方式交流,向患者介紹疾病知識、治療方式以及治療成功的病例,鼓勵患者樹立治療信心,對于聽力嚴重下降或雙耳聾患者,可采取文字書寫方式與患者進行交流,注意保護患者自尊心,給予最大程度的關愛和尊重,根據順從情欲法,盡可能滿足患者合理需求。教會患者自我調節情緒,轉移注意力[3]。③康復訓練,包括:(1)鳴天鼓,指導患者調整呼吸,雙手掌心緊貼雙外耳道口,暫時封閉二道口,雙手手指置于枕部,將食指與中指重疊放置,使食指在上,左右手交替叩擊20~30次,再同時叩擊30~40次。(2)自行咽鼓管吹張,指導患者用手指將鼻翼兩側捏住,經口吸氣,緊閉雙唇,再用力經鼻呼吸,反復訓練,達到通常咽鼓管的效果。
1.3觀察指標
(1)負性情緒評分:以Zung氏焦慮自評表(SAS)、抑郁自評表(SDS)對兩組治療前后負性情緒進行評價,SAS以50分劃界,50分以上判定癥狀陽性,分數越高,焦慮越嚴重。SDS以53分劃界,53分以上判定癥狀陽性,分數越高,抑郁越嚴重。
(2)治療依從性評價:①依從:患者可完全遵從醫囑接受治療,配合臨床護理。②部分依從:患者在多數情況下能夠遵醫囑治療和配合護理,偶有不規范治療行為。③不依從:患者完全不愿遵守醫囑治療和接受護理,配合性極差。總依從度為依從率+部分依從率之和[4]。
1.4統計學分析
2.1護理前后SAS、SDS評分對比 兩組治療前SAS、SDS評分對比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兩項評分均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SAS、SDS評分對比 分)
2.2治療依從性 觀察組治療總依從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依從性對比[n(%)]
突發性耳聾發病機制復雜,至今尚不完全明確,多認為與腫瘤性病變、病毒感染、耳內缺血、藥物中毒、免疫因素、精神及心理因素等相關。臨床針對此病以綜合治療和常規護理為主,包括擴張血管、營養神經、高壓氧療、激素治療等,但疾病的突然發生常導致患者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出現焦慮、恐懼、擔憂治療效果及預后等情緒,影響其治療依從性,甚至部分患者產生自暴自棄,拒絕治療的想法,嚴重耽誤治療進度,故加強對此類患者的護理干預十分必要。
中西醫結合護理干預是在常規西醫護理基礎上引入了中醫特色施護的理念,除了一半的健康指導外,還包括情志調理與中醫康復指導,目的在于調節患者不良情緒,增加其治療依從性,進而使其堅持康復訓練,達到早日治愈的目的。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后負性情緒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證實中西醫結合護理對突發性耳聾患者的護理效果確切,可改善患者不良情緒,促進其治療依從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