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莉 王雪 李秀春 韓媛媛
吉林省第一榮復軍人醫院,吉林 長春 130000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臨床比較常見的肺部疾病,近幾年的發病率較高,嚴重損害患者的心肺與腎功能。通常情況下的治療方式是機械通氣治療[1]。但是由于患者自身抵抗力減弱,加之外部病菌的感染等因素,患者極易引發呼吸機性的肺炎疾病。因此,在治療的同時,重點在于杜絕患者發生呼吸機性的肺炎疾病。由此,選擇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器官插管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優質護理對此類患者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摘選2019年-2020年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00例慢阻肺氣管插管患者,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臨床護理服務,觀察組患者以常規護理干預為基礎,聯合優質護理服務。其中觀察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范圍50~70歲,年均(60.13±0.98)歲;對照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范圍52~70歲,年均(61.04±1.02)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無差別,可用于比較研究。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干預的基礎上,聯合優質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盡量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抗生素類藥物。向患者介紹正確的洗手方法,叮囑患者規范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2)嚴格規范排痰操作,確保有效排痰。采用密封式的吸痰管定期及時為患者吸痰。吸痰管必須定期清理,檢查管道是否堵塞,檢查吸痰管負壓正常后再進行吸痰動作。吸痰結束后應立即清理,避免堵塞管道。
(3)定期清理患者口腔,氣管切開的患者必須每天清理口腔3次,確保氣管氣囊充盈。兩位護理人員共同展開合作,一人負責沖洗患者咽部,另一人負責吸取痰液,全面確保患者口鼻衛生。及時清理呼吸機的管路,每七天更換一次管路,管路污染及時更換。使用氣囊測壓表來檢測呼吸機的氣囊壓力,每4小時監測一次,患者鼻飼之前也可進行監測,防止患者出現消化系統交叉感染的情況。將呼吸機起到的溫濕化維持在37攝氏度左右,如果呼吸機痰壁上出現黃色、三度粘痰,需要及時調整呼吸機溫濕度。
(4)病房定期消毒,保證病房內空氣流通,病房內一天2次開窗通風,室溫保持在20-25攝氏度之內,濕度維持在45~55%之內。醫院嚴格規范并監督醫護人員進行無菌護理操作。限制患者家屬的探病次數,病房內物品應嚴格定期進行消毒殺菌處理。
1.3評價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呼吸機性肺炎的發生概率、住院時長與機械通氣總用時。肺炎確診依據為:治療期間患者出現發熱并排有濃痰;患者肺部存在炎癥反應、X線胸片檢查患者肺部伴有彌散性陰影。
2.1兩組患者呼吸機性肺炎發生概率比較 對照組患者中有16例(32%)患者發生呼吸機性肺炎,觀察組患者中有2例(4%)發生呼吸機性肺炎,觀察組患者呼吸機性肺炎的發病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
2.2兩組患者住院時長與機械通氣總用時比較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長與機械通氣總用時比較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阻塞性疾病,主要的臨床癥狀就是導致患者呼吸不暢,嚴重危及患者身體健康,影響患者正常的工作與生活[2]。這種疾病目前臨床山主要的治療方式就是機械通氣法,以此來有效緩解患者呼吸困哪的情況,減輕患者病癥[3]。但是由于機械通氣患者接受機械通氣的時間過長,加之呼吸機性肺炎的發病概率較高,因此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與治愈率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4]。相關資料顯示,想要有效降低呼吸機性肺炎的發病幾率,可以通過科學的優質福利干預,縮短患者的治療時間與患者機械通氣的時間[5]。結合文章數據,接受優質護理干預的觀察組患者與接受常規護理干預的對照組患者比較,觀察組患者呼吸機性肺炎的發病概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入院治療的時間與機械通氣總用時比對照組患者更短,組間差異顯著,存在統計學價值(P<0.05)。優質護理干預包括定期的病房消毒處理、保證治療環境的衛生與空氣質量等等,為患者營造安逸舒適的治療環境。
總結全文,優質護理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氣管插管患者而言,具有重大的實際應用價值,可以顯著降低患者發生呼吸機性肺病的概率,縮短患者的入院時間與機械通氣總用時,幫助患者早日康復,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值得大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