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淄博市高青縣蘆湖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山東 淄博 256300
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多,病因復雜,病情進展快,死亡率高。心、腦血管病病人的臨床治療和護理風險因素較多,容易引起各種護理糾紛。因此,有必要分析和總結心血管內科病人護理中的風險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增強風險意識,提高護理質量[1]。遂本文以心血管內科護理管理中風險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對策為題,報告如下。
1.1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88例,根據蒙特卡羅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n=44)和觀察組(n=44),其中對照組中,男22例,女22例;年齡42~79歲, 平均(53.13±2.04)歲;病程2~24年,平均(8.16±2.07)年。觀察組中,男23例,女21例;年齡40~79歲, 平均(51.13±2.14)歲;病程3~25年, 平均(8.16±1.21)年。兩組患者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方案護理,如對病情的監測、對患者的生活、服藥、飲食、點滴等進行護理以及出院指導等。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通過風險因素分析,積極進行風險管理:(1) 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加強基本理論、實際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護理水平。(2)定期舉行護理風險討論。對病人基本資料進行分析,找出護理風險事件的原因,探討預防措施。(2) 強化護理風險應急演練,提高護士的實際操作能力;提高綜合應對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在護理過程中的風險事件、護理投訴率及滿意度進行比較。滿意度, 滿意:>90分、一般:60~90分、不滿意:<60分。滿意度= (滿意+一般) /總例數×100.0%。
2.1兩組患者風險與投訴情況調查 數據顯示,觀察組風險與投訴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風險事件、護理投訴變化情況對比[n(%)]
2.2兩組患者滿意度評分調查 數據顯示,觀察組的患者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滿意度對比[n(%)]
心血管疾病護理中,危險因素主要有患者擦傷、跌倒、褥瘡等。經調查分析,病人及家屬、護理人員、醫療設備、藥品等是護理風險因素[2]。心腦血管病病情復雜,變化快,危險大,病死率高,部分病人有意識障礙,更增加其危險;若病人無明顯癥狀,加上病人及其家屬對疾病認識不足,常常不與醫護人員合作進行治療或護理,增加了護理的風險。隨著醫療科技的不斷迭代更替,醫療設備和藥品的不斷更新,其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因此,護理人員必須不斷學習,及時掌握醫療設備的最新使用情況和病人服用的藥物種類,如果護理人員對醫療設備使用不當,或告知病人用藥劑量不當,極易發生護理風險事件,嚴重時甚至危及病人生命。因此,護士在護理病人時,必須全心全意地為病人著想,規避風險,促進病人康復治療[3]。
危險因素管理是一種新的危險因素管理模式,強調在護理意外發生之前,強化患者的安全防范意識:加強護患溝通,增強患者信任;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危險因素相關的培訓,增強護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加強對醫療器械、藥品的安全管理,健全護理風險管理制度,制定風險控制方案。以減少出現醫療糾紛的潛在危險[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風險與投訴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同時提高了護理的滿意程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患者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護理管理中加強心血管內科患者的安全防范意識,有利于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減少病人投訴,促進護患和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