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雪琨
海拉爾區市人民醫院,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000
腦梗塞屬于腦血管疾病一種,由于大動脈供血障礙引發,從而出現大腦急性血氧異常,患者會產生痙攣以及休克等表現,提升死亡率以及致殘率[1]。就目前而言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以及藥物,雖然可緩解疾病表現,極易出現并發癥,患者因此會出現不良預后。因此需要予以患者有效的護理模式從而改善不良預后,此次研究分析腦梗塞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方法與效果,內容如下:
1.1一般資料 以2019年4月-2020年7月期間收治的110例腦梗塞患者為研究對象,110例患者經過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研究。55例對照組中男性/女性為30/25,年齡57-76歲,平均年齡(62.3±5.1)歲;55例觀察組中男性/女性為32/23,年齡56-77歲,平均年齡(63.6±5.4)歲。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數據進行統計對比,組間并未產生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
觀察組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內容如下:①心理疏通。護理人員增加和患者交流次數,對患者需求予以了解,同時對患者的情緒進行評估。如果患者出現焦慮以及懷疑等情緒需要予以干預,采用宣教模式講解疾病出現的因素、治療方法以及治療效果等,轉變患者不正確的疾病觀,提升疾病認知程度改善不良情緒。②體位干預。護理人員直達患者采用側臥位,將此體位的意義進行講解,以免患者選擇則仰臥位,緩解腦梗塞表現,將肌肉痙攣消除。同時指導患者每隔1-2小時更換體位,以免產生壓瘡。③康復鍛煉。在對患者進行訓練前實施訓練宣教,將康復鍛煉的意義予以講解,以此將患者的依從性提升。指導患者每日對患者患肢進行按摩,有助于血液循環。④語言功能鍛煉。如果患者出現語言障礙需要對其予以訓練,指導患者進行鼓腮噘嘴以及呲牙等練習,家屬鼓勵患者進行單音發音,發音正確后將吐字數量增加,直至連續發音。
1.3評估指標 記錄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患者護理前后神經缺損功能、肢體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并進行對比。采用NIHSS評分量對患者實施評估[2],評分和評估指標呈現負相關性,采用Barthel 指數評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3],分數和評估指標呈現正相關性;采用Fugl-Meyer量表評價患者肢體運動功能[4],分數和評估指標呈現正相關性。
1.4統計學分析 計算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患者數據均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計算,結果表現為計量資料,結果檢驗選擇t值,如數據間差異顯著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和對照組護理前NIHSS、Barthel 以及Fugl-Meyer評分相似,對比后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NIHSS、Barthel 以及Fugl-Meyer評分和對照組對比后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相關評分
腦梗塞的患病率、復發率以及致殘率較高,患病后病情較輕和出現偏癱,病情嚴重者則死亡。而臨床主要治療原則為緩解血液微循環,改善神經功能,對患者實施相應的護理可將自身免疫力提升,有助于血液循環。
臨床研究表明,患病后前3個月屬于最佳康復鍛煉階段,此時期內患者機體器官并未徹底弱化,對其進行康復訓練可將外界感知力提升,進而提升整體效果[5]。常規護理僅僅對患者生命體征維持予以重視,從而對疾病進展進行控制,將患者自身功能改善以及恢復情況忽視,同時治療時間過長,無良好的預后效果。早期康復護理對患者實施宣教可提升疾病認知程度,協助患者轉變錯誤的疾病觀,同時可將負性情緒消除,提升治療自信以及依從性。患者通過訓練后有助于恢復自身肢體運動能力,將損傷腦組織修復,提升語言認知功能,以此降低死亡率以及致殘率。
綜上所述,腦梗塞患者在臨床護理中進行早期康復護理有助于病情恢復,緩解神經缺損功能,臨床可行性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