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學光
永年區第一醫院,河北 邯鄲 057150
大隱靜脈曲張屬于臨床外科常見病,其主要是由靜脈回流受阻、下肢靜脈內壓增高、靜脈瓣膜缺陷等導致的,以患肢沉重、酸脹感、皮膚瘙癢等為主要臨床表現,不及時治療就會導致潰瘍,降低生活質量。本病主要在體力要求較高、長期站立的群體中發生,目前首選外科手術方法治療,整體臨床效果確切。相關研究發現[1],實施外科手術的大隱靜脈曲張患者,術后復發率、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其會對外科手術療效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開展手術治療的同時配合中醫治療,則可對上述問題進行有效解決。本文抽取收治的大隱靜脈曲張患者64例作為實驗樣本,詳細作以下報告:
1.1一般資料 抽取2018年5月-2020年8月收治的大隱靜脈曲張患者64例作為實驗樣本,依照雙盲法分為對照組(n=32)和研究組(n=32)。對照組:男、女患者比為12:20,患者年齡36-72(54.8±6.4)歲;病程2~11(5.7±1.2)年;其中12例左下肢,15例右下肢,5例雙下肢;研究組:男、女患者比為13:19,患者年齡37~73(55.3±6.5)歲;病程2~12(5.8±1.3)年;其中14例左下肢,12例右下肢,6例雙下肢。對比兩組以上基線資料的不同,P>0.05,可給予此次公平比較。
1.2方法 對照組高位結扎、分段剝脫術的操作步驟:將大隱靜脈起始充分顯露出來,對可能曲張的各類靜脈進行結扎切斷,于膝下恰當部位將皮膚切開,將靜脈主干顯露出來,切斷以后結扎遠端,逆行將近端向剝脫器插入。與大隱靜脈起始端接近后,鉗夾距離深靜脈0.5cm的部位。于鉗夾遠心端進行切斷,結扎、縫針近心端,順行將剝脫器剝脫拉出,剝脫時需要做好周圍其他血管的保護措施。若有曲張小靜脈不便進行剝脫,經皮給予兩端縫扎處理。在對照組基礎上,研究組進行自擬中藥外用方熏洗治療,藥方構成:馬齒筧、艾葉、雞血藤、伸筋草、紅花各30g,乳香、沒藥、延胡索、威靈仙、獨活、赤芍、黃柏各15g,大黃、赤芍各10g。上藥包煎煮45min后,予以局部熏洗,15~20min/次,1次/d,晚間以藥渣對患部進行20min的熱敷效果更為理想,治療時間為3-7d。
1.3觀察指標 術后6個月統計兩組患肢疼痛、皮下血腫、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療效評價標準:下肢靜脈曲張完全消失,無下肢腫脹現象,小腿慢性潰瘍愈合良好,視為痊愈;下肢靜脈曲張完全消失,無下肢腫脹現象,小腿慢性潰瘍愈合≥505,視為顯效;下肢靜脈曲張緩解,出現下肢腫脹情況,小腿慢性潰瘍愈合<50%,或明顯擴大,有分泌物出現,視為無效[2]。
1.4統計學分析 借助統計學軟件包SPSS22.0處理得到的所有數據,(%)用以描述的為計數資料,其對比用的為χ2檢驗,P<0.05可表示存在統計學意義。
2.1對比兩組臨床治療效果 對照組低于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兩組別行比較,統計學差異顯著(P>0.05),見表1所示。
表1 對比兩組臨床治療效果[n(%)]
2.2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研究組患肢疼痛、皮下血腫、切口感染各為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9.4%;對照組皮下血腫3例,患肢疼痛5例,切口感染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1.3%。組間比較,研究組低于對照組,χ2=4.7300,P=0.0296。
大隱靜脈曲張屬于周圍血管外科疾病之一,早期臨床表現為下肢淺靜脈蚯蚓狀迂曲、酸脹不適,病情逐漸蔓延后會有皮膚萎縮、瘙癢、脫屑等癥狀出現,嚴重者會有潰瘍出血,治療難度隨之增加[3]。近年來手術外科治療技術的發展應用,其在該病的治療中運用較廣泛,且治療效果良好,高位結扎、分段剝脫術就是傳統的治療大隱靜脈曲張的術式,其能夠較好的控制術中出血情況,降低通過靜脈瓣的難度,可有效改變靜脈淤血,將靜脈血流反流消除,以免局部堆積代謝產物。但這一術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復發率高等問題卻會對手術效果產生直接影響[4]。
祖國醫學將下肢靜脈曲張納入到“痹癥”的范疇,遵照通則不痛,通則不痛的原理,給予通絡止痛、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方法進行治療。自擬中藥外用方熏洗治療方法可對局部淤血問題進行妥善解決,同時對潰瘍進行有效預防,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縮短住院時間[5]。
由此次試驗結果可知,研究組與對照組進行治療總有效率、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統計學差異顯著(P<0.05)。從而可見,中西醫結合治療大隱靜脈曲張有利于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減少并發癥,值得廣泛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