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楊菁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中醫醫院,云南 楚雄 675000
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見的消化系統急癥,出血部位包括十二指腸、胃、食管等,嘔血、黑便是其主要癥狀,需及時治療,否則會增加患者病死風險[1]。上消化道出血特點是發病急、進展快、診斷困難且預后效果差,后內鏡技術得到飛速發展,胃鏡應用于其診治過程中[2]。相關研究發現,胃鏡輔助檢查不僅能對患者出血原因、部位進行明確,還能促進其預后恢復,減輕患者經濟壓力,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本研究選擇2014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54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旨在觀察急診胃鏡及胃鏡下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價值,現將內容整理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54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為兩組,急診組:急診胃鏡下治療,27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齡分布在21-64歲,平均年齡為(43.78±3.92)歲;胃出血13例,十二指腸出血6例,食管出血5例,其他部位出血3例。常規組:普通胃鏡下治療,27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13例,年齡分布在23~67歲,平均年齡為(45.83±3.76)歲;胃出血11例,十二指腸出血9例,食管出血6例,其他部位出血1例。兩組數據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急診組:急診胃鏡下治療,根據胃鏡對出血部位進行確定,在胃鏡下行止血治療,若患者出現血管噴血,在出血部位明確后行鈦夾止血,;若出現彌漫性滲血或局部滲血,可在表面噴灑去甲腎上腺素注射液,減輕滲血情況;若出現食管靜脈曲張出血,則給予硬化劑注射,同時進行降壓治療。
常規組:普通胃鏡下治療,在胃鏡檢查下明確出血性質、病因及范圍,使用冰鹽水局部沖洗出血部位,將胃內液體抽出,并依據出血原因及部位進行治療,治療方法與急診組相同。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指標及止血效果。臨床指標:輸血量、住院時間。
1.4統計學分析 實驗以SPSS20.0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數資料以(%)表示,使用χ2進行統計學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使用t值進行統計學檢驗,P<0.05代表研究有統計學意義。
2.1觀察兩組患者臨床指標
表1 觀察兩組患者臨床指標
急診組輸血量(217.53±18.76)mL低于常規組(358.64±21.39)mL,住院時間(6.74±2.31)d短于常規組(9.58±2.47)d,差異性顯著(P<0.05)。
2.2觀察兩組患者止血效果 急診組止血顯效的共17例,有效的9例,無效的共1例,止血有效率為96.30%(26例);常規組止血顯效的共10例,有效的11例,無效的共6例,止血有效率為77.78%(21例),急診組止血有效率(96.30%)高于常規組(77.78%),差異性顯著(P<0.05)。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發生于胃部、食管及十二指腸等部位的出血,作為消化道常見危重癥,臨床表現在黑便、嘔血,更甚者會引起患者失血性休克、昏厥等,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具有較高的死亡率,選擇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尤為重要[3]。醫學技術發展迅速,胃鏡及急診胃鏡被應用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中,且止血效果優異,通過胃鏡檢查,能全面準確的發現出血部位,通過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能顯著提升臨床療效,得到了患者及醫生的肯定。
本研究結果顯示,急診組輸血量(217.53±18.76)mL低于常規組(358.64±21.39)mL,住院時間(6.74±2.31)d短于常規組(9.58±2.47)d,差異性顯著(P<0.05)。急診組止血有效率(96.30%)高于常規組(77.78%),差異性顯著(P<0.05)。可見與普通胃鏡相比,急診胃鏡能減少患者的輸血量,還能在短時間內促進患者的恢復,具有較高的止血有效率。其原因可能是普通胃鏡雖能觀察到出血部位及狀態,但較長的等待時間會錯過最佳治療時期,治療難度增大,通過急診胃鏡下治療,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發現消化道出血情況,利于減輕患者的痛苦[10]。
綜上所述,相比較普通胃鏡,急診胃鏡能有效減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輸血量,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緩解其經濟負擔及心理壓力,還能顯著提升止血有效率,在其預后恢復中發揮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