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珊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醫院,山東 青島 266580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營養狀況與其病情發展、生活質量關聯密切[1]。慢性患者受病情影響,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問題,由于營養不良會導致患者免疫功能減退,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因此在慢性心衰的臨床治療中應重視營養干預[2]。醫院為了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建立了由營養醫師、臨床醫師、護理人員相結合的營養干預模式,通過密切監測、評估患者營養情況,制定營養方案,指導患者合理進食,初見成效。為了探討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本文現就慢性心衰治療中施行營養干預療法的效果進行了探索。
1.1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心衰中心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80例。采用電腦隨機分組法將其分成兩組各40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56~87歲,平均年齡(72.41±5.29)歲;病程3~9年,平均(4.36±1.28)年。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57~86歲,平均年齡(72.68±5.36)歲;病程3~10年,平均(4.52±1.37)年。上述數據保持同質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補液、調脂、硝酸酯類藥物、控制血壓、血糖、抗凝等常規治療。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采用營養干預療法:(1)評估患者營養狀況,醫院的專職營養醫師通過測量肱三頭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圍等指標負責評估患者的整體營養狀態。采用詢問法了解患者飲食情況,利于制定良好的飲食計劃。自患者入院后由經過培訓的護理人員負責收集和整理相關信息,再交由營養醫師負責評判和分析患者的營養狀況。(2)落實營養干預方案,結合患者病況制定、實施營養計劃,主要方法如下:①管飼平衡營養液治療,針對無法經口進食的慢性心衰患者,宜使用全營養型腸內營養制劑(益力佳營養配方粉、瑞素營養乳劑)經鼻胃管給予患者營養支持。②經口飲食治療,對于合并呼吸衰竭的慢性心衰患者需給予其低鹽、高脂、低碳水化合物食物;對于合并腎功能衰竭的慢性心衰患者應予以其低鹽低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飲食,以瘦肉、魚肉等優質動物蛋白為主;對于合并肝功能衰竭的慢性心衰患者需結合患者血氨情況予以低蛋白或無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飲食,例如牛奶、豆制品等[4]。③腸外營養,對于無法耐受腸內營養的慢性心衰患者需靜脈滴注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液,實施腸外營養治療[4]。
1.3觀察指標 治療前和治療后3個月患者晨起空腹采集靜脈血3ml,離心10min,3000r/min,取上清液,保存在-70℃條件下,使用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記錄治療前和治療后3個月患者的肱三頭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圍;治療前和治療后3個月采用北京時代天晨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PXUT-T3超聲儀測定心功能,連續檢測3心動周期,心肌性能指數(Tei)=[心室等容收縮時間(ICT)+等容舒張時間(IRT)]/射血時間(Et)。
2.1營養指標和左室功能參數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的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肱三頭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圍改善效果高于對照組,詳見表。
表 營養指標和左室功能參數對比
慢性心衰患者由于腹水、腸道瘀血、使用洋地黃類藥物、利尿劑等因素影響,容易引起胃腸道反應、腸麻痹,影響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導致低蛋白血癥、營養不良、貧血等情況發生。臨床中慢性心衰患者的營養狀態與疾病轉歸、醫療費用關系密切[5]。因此有必要對患者展開營養監測、評估和營養干預。本文中治療后兩組的Tei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Tei低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營養干預療法能夠根據患者個體差異性特點,合理制定膳食處方,并結合患者病情予以腸外營養、管飼平衡營養液、經口飲食治療,在滿足機體營養需要的基礎上,營養腸道黏膜,防控腸道菌群紊亂,保護腸道和免疫功能,改善心肌功能,進而達到提升預后的治療目標。
綜上所述,采用營養干預療法治療慢性心衰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促進患者心功能等級恢復,具有積極的臨床應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