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春卉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中心醫院,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0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醫療體制改革的深入,醫院管理模式發生了很大改變,臨床工作不僅僅是對患者的疾病進行治療,更需要考慮患者的臨床治療感受,保證患者從入院到出院過程擁有舒適、安心的身心體驗感,因此臨床護理工作需要不斷改進和優化,著重從患者的生理和心理方面進行服務護理,選擇合理的護理模式發揮最大的服務價值,才能保證護患關系和諧共處,進一步提升醫院整體醫療服務水平。為了滿足患者的需要,我院對院內的護理人員展開教育培訓,制定科學的護理管理方案,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管理能力,近年來在臨床采用分層護理管理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下文將以我院就職的護理人員展開研究,重點分析分層次管理模式的應用價值及效果。
1.1基線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的收集時間為2019年5月-2020年10月,從我院就職的護理人員中隨機抽選出70名展開研究,均為醫學護理專業畢業,全部為女性,年齡<50歲,所有護理人員具備良好的溝通、認知能力。按照護理管理模式的不同分成兩組,對照組35名,年齡20~44歲,平均(32.85±5.62)歲,工齡1~20年,平均(10.44±0.64)年;觀察組35名,年齡21~46歲,平均(33.65±5.77)歲,工齡1~21年,平均(11.11±0.67)年。對兩組護理人員的年齡、職稱、學歷、工作時間等各方面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均衡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管理,由護士長負責分配工作內容和崗位,按照護理人員的實際工作情況排班,制定相關崗位制度,嚴格要求護理人員遵守制度,按時上下班,認真完成交接工作。觀察組實施分層次管理模式,具體內容:(1)護士長將護理人員劃分成基礎層、初級層、中極層和高級層,劃分標準是按照護理人員的工作水平、工齡、工作態度、工作貢獻等,合理分配工作量、工作時間和工作內容[1]。(2)基礎層護士主要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進行服務,照顧患者的飲食起居,按時叮囑患者用藥,解決患者的生活困難,完成輸液、衛生清理等工作。(2)初級層護士主要對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觀察,記錄其體征變化,指導患者完成相關檢查,做好工作記錄等[2]。(3)中級層護士負責對患者展開疾病宣傳教育,告知患者治療方法、檢查目的及護理內容,與患者進行心理溝通,解除患者的困惑及憂慮,對于患者的疑問給予專業知識解答,同時還能指導下級護士工作,協助醫生查房,記錄查房文書。(4)高級層護士。即為護士長,主要負責安排護士的工作內容,制定并決策護理制度和規章,完善護理方案,安排護士的崗位職責,解決護理科突發重要事件,組織其他護士參加職業培訓和護理知識學習等[3]。
1.3觀察指標 由護士長和被服務的患者對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服務態度、護理質量及綜合能力進行評價,每項各100分,得分越高管理質量越好。

觀察組護理人員的各方面工作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1。

表1 工作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工作是醫療活動和醫院正常運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護理服務質量不僅影響醫院的整體醫療服務水平,還會影響護患關系,影響患者的病情康復效果,因此醫院需高度重視護理工作,采取積極有效的管理措施不斷改進和優化。而在醫學科學不斷發展和進步的當前階段,護理管理模式也在持續改進,在醫療護理活動中,不同的崗位需要的護理人員能夠具備與之匹配的技術水平、個人素質、夠用能力等,才能保證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以及臨床醫療的需要。而分層次護理管理能夠強化團隊的基礎素質,改善護理服務質量,且對醫院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推動作用。
分層次管理是將管理對象按照現有水平和能力進行層次區分,此管理模式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能最大能力提高不同層次護士的服務水平,實現并發揮其最大價值,還能明確各層級之間的責任劃分,提高醫院管理工作效率,進一步提高臨床服務質量,此管理模式符合現代醫院的發展需求,對提高醫院競爭力,增強護理人員的工作水平具有積極效果[4]。本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服務態度、護理質量及綜合能力各方面工作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研究表示,應用分層次的護理管理法的優勢是:結合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差異以及實際工作中的各項情況來合理定崗,安排適宜個人情況的的工作崗位,能夠有效調動其對工作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工作效能,保證了護理結構的合理性,提高了護理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了患者對各環節護理的滿意度,避免了護患糾紛的發生,對提升醫院護理的綜合質量具有積極的作用[5]。
綜合上述,在護理管理中應用分層次管理可以有效優化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強化護理人員對專業技能的嫻熟掌握,提升工作效能,還能提高臨床護理工作的服務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拉近護患關系,實現護患和諧共處的目的,符合現代醫學模式的要求,值得臨床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