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生
在美術課堂上,將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巧妙地運用于教學各環節之中,能促使學生多感官地感知、表現美術視覺及造型藝術,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何在美術教學中具體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有機融合呢?本人結合“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用彩墨畫魚”一課的教學進行了探索。
一、開發適切素材,準備信息化教學資源
信息化教學資源是指利用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支持學生學習、啟發學生思考、便于信息獲取、利于資源共享而設計的教學環境與教學準備。“用彩墨畫魚”的教學意圖之一是欣賞和學習中國畫。若想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通過發現、觀察魚的美,感受并畫出魚的特點,教師就需要充分利用網絡環境,收集、整理現實生活中觀賞魚類的素材。本課由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共同選取素材。一方面,教師根據教材內容、教學要求等利用搜素工具查詢和下載魚的圖片、專題片、視頻等資料,運用計算機軟件中的文本、圖形處理功能進行編輯,制作成視頻和課件以便上課時使用,此舉既能提供與“用彩墨畫魚”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又能解決學生已有經驗不足的困惑。另一方面,教師可引導學生課前查找自己感興趣的魚的圖片與魚的特點,預習魚的相關內容,拓寬知識面,獲取更多信息,為學習打下基礎。
二、創設可視情境,營造學生樂學氛圍
在“用彩墨畫魚”的課堂導入環節中,教師打破“呈現色彩鮮艷的圖片加語言講解”的常規形式,而是通過兩個視頻形成可視的情境。首先,教師播放魚游到畫中的魔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先利用flash課件播放魚游到畫中的魔術,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從而導出課題并將學生帶入魚的魔幻世界,激起學生用彩墨表現魚的愿望。
其次,教師引導學生觀看魚的視頻短片,觀看前明確要求,“觀察魚的顏色、背景的顏色、身上的花紋、外形、魚游動起來的姿態以及它周圍的環境”,觀看后提問:“我們看到的魚美不美?美在哪?”
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的有機融合能創設更直觀的情境,兩段視頻與教師優美的講述、清晰的問題緊密結合,既讓學生欣賞認識了各種各樣的魚,發現魚的造型、色彩及動態的美,又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給學生的視覺、聽覺以美的享受,為探究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引發自主探究,突破重點難點
“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強調讓學生自主表現,大膽創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認識。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幫助美術課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與學方式,落實課程標準的學習領域要求。“用彩墨畫魚”一課中學習活動的設計主要是借助信息化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從而讓學生體驗中國畫用筆、用墨和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藝術特色,引導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表現方法并能大膽地將自己對魚的認識和感受用中國畫表現出來。
(一)強化觀察,突出特征
學生自主創作的前提是要會觀察、發現特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供可觀察素材能有效引導全體學生學會發現。“用彩墨畫魚”一課中,教師可借助課件出示魚的圖片,提問“魚的外形是什么樣子?分為幾個部分?有什么特點?”在學生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邊聽邊利用白板的圈畫、遮擋等功能引導學生觀察特點,增強學生對魚的形象的感知與想象。接著,針對學生不熟悉的魚,促進學生進一步賞析、比較不同魚類的顏色、外形、斑紋、動態等,深入認識魚的美。
(二)回顧舊知,微課對比
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對比分析建立新舊方法之間的聯系,從而讓學生理解并掌握新方法。如,本課教師可先讓學生回憶彩墨表現方法并動手嘗試練習,為進一步創作“熱身”。接著,教師可使用微課展示兩種畫魚新技法,之后示范勾勒法和渲染法,講解并演示彩墨表現魚的方法步驟,概括為起稿、上色、渲染,最后形成一幅彩墨魚的畫。利用微課示范并對比分析可以突出教學重點,使示范銜接更自然。這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透徹,而且還節省了教師反復示范的時間,過程清晰明了,從而優化了課堂的教學過程,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三)欣賞作品,分析方法
欣賞書中大師的美術作品是為了豐富學生的感知認識,本課利用信息技術清晰呈現書中大師的美術作品,這比直接看書欣賞更清晰、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教師可引導學生交流,讓學生感受 “夸張、變形、添加” 的外形美,色彩鮮艷、對比強烈的色彩美,運用點、線、面的花紋美,圓形、S形等游動的姿態美,結合現實想象的環境美。
(四)實踐創作,精準指導
欣賞后進入實踐階段,利用信息技術可以營造用彩墨創作畫魚的輕松氛圍,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創作支持,保持學生參與創作的積極性,關注學生創作的過程。首先,教師利用課件布置任務要求:彩墨畫魚;可畫真實的魚也可畫想象中的魚;彩墨要富于變化,體現出筆趣、墨趣、水趣、情趣。這將有助于學生進行創作表現。其次,在創作表現環節中利用電腦音頻、音響來播放與教學內容相符的古典樂曲,學生聽著悠揚的音樂潛心揣摩筆墨韻味,在音樂的節奏與旋律中創造出一幅幅優美的水墨畫作品。再次,教師面向全體、兼顧個體進行指導,重點強調學生注重筆墨顏色以及畫面構圖,過程中教師給予提示和鼓勵,從而實現因材施教。
四、完善欣賞交流,立體評價感悟
(一)面向全體,組織學生開展評價
創作后,教師要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分組呈現學生的作品,做到面向全體,展示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品,便于每一位學生觀察,采取師生、生生互評方式,鼓勵學生參與到評價過程中,圍繞學習過程中的收獲與體會暢談自己的感受和新的發現,發展學生自評能力,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
(二)拓展生活,滲透學科德育
教師還可組織欣賞生活中魚的裝飾畫。美術教學要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生活和社會生活,利用信息技術呈現裝飾畫圖案,了解魚紋的多種裝飾表現方法和途徑,傳承民族民間文化,加深感悟。例如,教師可播放小故事動畫并講述:“有一種魚養在小魚缸里,它只能長到2、3寸長,把它養在大魚缸或池塘中,它能長到半尺到一尺長,如果把它放到更大的江河中它能長得更大。它的生長與它生存的環境密切相關,其實我們大家也是一樣,我們不可能不被環境左右,但是真正束縛我們發展的并不是外在的世界,而是我們的內心。那么在生活中,我們能不能讓內心世界無限大?” 就這樣,教師以故事的方式結束本課,將學習延伸到生活,將學生對本課的所思拓寬到對生活的激勵與思考,促進價值觀形成,落實學科育人根本任務。
實踐證明,信息技術與小學美術教學的有機融合豐富了教學內容和手段,為教師提供了大量的直觀教學空間,有利于教師引導學生積累直觀經驗,打破傳統的教學活動和教學手段中長期存在的難題,在提升教師綜合素質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感知、欣賞和表現能力以及對美術手段的綜合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