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春雷
摘要:近幾年的高考地理試題側重于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考查,主要體現在對地理知識、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態度、地理情感等素養的考查。在高考試題中,新概念類試題出現頻率較高,主要考查區域認知及人地協調觀等核心素養。高考全國卷Ⅰ和全國卷Ⅱ的新概念類試題相對于地方卷出現的頻率更高一些,考查的形式既有選擇題也有簡答題,考查的新概念既包括自然地理概念又包括人文地理概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從以“知識為本”轉向以“核心素養為本”,重視地理概念教學,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關鍵詞: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新概念;高考試題
近幾年,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教師基于地理核心素養開展了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是核心素養視角下的新概念類試題,文中涉及的新概念指教材以外的概念,包括新名詞、新術語等。
筆者在下文中著重分析了核心素養在高考地理試題中的體現,解答新概念類試題難度較大的原因及對策,并總結歸納了較為重要的地理新概念。
一、核心素養的提出及其在高考地理試題中的體現
(一)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
黨的十九大提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的教育方針,這既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也是素質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結果。研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
對于地理學科而言,其核心素養由人教社主編韋志榕教授在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專業委員會2015年綜合學術年會上首次提出。2017年,《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地理課標》)正式收錄地理核心素養,對地理核心素養進行解讀并建立基于核心素養的評價體系。地理核心素養是地理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地理學習而逐步形成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由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四個方面組成,四個方面緊密聯系,構成協調統一的整體。人地協調觀,指人們對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秉持的正確價值觀;綜合思維,指認識地理事物演化時主要應用“動態”思維,即用動態的眼光認識地理要素、現象的發生、發展;區域認知,指運用“空間—區域”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并應用地理要素、地理原理解決地理問題,謀求區域發展;地理實踐力,指在信息技術和地理工具支撐下的地理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行動能力。從本質上來說,人地協調觀屬于一種價值觀,而另外三種素養屬于品質和能力。
(二)地理核心素養在高考試題中的體現
近幾年的高考地理試題與核心素養聯系緊密,從考查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在一定程度上指引教育教學的方向。下面筆者分別以山東卷的一道選擇題(自然地理)和全國乙卷的一道簡答題(人文地理)為例,分析地理核心素養在高考地理試題中的體現。
【示例1】(2020年山東卷第9~10題)
奧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于巴爾干半島,是沿斷層形成的典型構造湖,由巖性為石灰巖的加利契察山相隔(見下圖)。奧赫里德湖面積348k㎡,湖面海拔695m,平均深度144.8m,湖水透明度21.5m,是歐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漁產不甚豐富;普雷斯帕湖面積275k㎡,湖面海拔853m,平均深度18.7m,湖水透明度1.5~7.2m,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較小,漁產頗豐。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9. 奧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補給來源是( )
A. 雨水
B. 河流水
C. 地下水
D. 冰雪融水
10. 導致兩湖漁產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A. 水溫
B. 水深
C. 水量
D. 水質
這一組題目,以奧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為題目背景,充分考查學生的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能力。本題的解題關鍵是根據經緯度位置或巴爾干半島等信息確定區域地理環境特征,不僅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考查區域認知水平。另外,理解石灰巖的巖性也很重要,石灰巖為沉積巖,分子結構較大,巖性松軟,吸水性強,含水量大,因此往往為含水層,富含地下水。
9題,由圖文信息可知,奧赫里德湖是沿斷層形成的典型構造湖,地形封閉,海洋水汽難以到達,位于巴爾干半島,屬于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年降水量較少,故A錯。從圖中可以看出,奧赫里德湖幾乎沒有河流注入,B錯。題干材料提示,奧赫里德湖東側的加利契察山巖性為石灰巖,石灰巖吸水性強,含水量大,可以為奧赫里德湖提供穩定的水源,C對。該地區緯度較低,海拔較低,年均溫較高,幾乎沒有終年積雪的存在,D錯。
10題,漁業資源豐富程度主要取決于氣溫高低和餌料多少,題干中兩個湖泊漁業資源的不同是由地理要素間的差異造成的,其中體現了核心素養中的綜合思維能力。由圖文信息可知,兩湖的緯度和海拔相差不大,因此水溫差異不大,故A錯。奧赫里德湖面積更大,水深更深,水量更大,應該漁業資源更豐富,但實際漁產不如普雷斯帕湖豐富,因此水深和水量不是導致兩湖漁產差異的主要原因,故BC錯。影響漁業資源的主要因素是餌料,奧赫里德湖是歐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水質好,營養鹽類少,餌料不足,漁產不豐,故D對。
【示例2】(2021年全國乙卷第36題)
上海是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對外聯系緊密的現代化大都市。截至2021年1月,上海以擁有6913家咖啡館居全球城市首位,咖啡館已成為人們休閑、會友和商務交流的重要場所。其中,某品牌連鎖咖啡館以839家獨占鰲頭,且多分布在商業繁華地段、高級寫字樓和高級住宅區附近。2020年3月,該品牌母公司宣布在昆山市建設包括咖啡烘焙和智能化倉儲物流在內的咖啡創新產業園,計劃于2022年落成。下圖示意該品牌連鎖咖啡館在上海的分布及昆山市的位置。
(1)推測支撐咖啡館蓬勃發展的上海的產業和企業類型。
(2)據圖描述該品牌咖啡館在上海的空間分布特征。
(3)分析該品牌咖啡館布局在商業繁華地段和高級寫字樓地區的目標消費人群。
(4)說明該品牌母公司選擇在昆山建設咖啡創新產業園的上海因素。
本題以上海某品牌咖啡店為載體,考查產業類型、空間特征描述、消費人群特點、創新產業園的區位條件等知識點,重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學科素養。將咖啡館在上海的空間分布特征和發展變化作為線索,提出相應的地理問題,立題新穎,創新性強。
(1)問,客戶去咖啡館消費,支撐了咖啡館蓬勃發展,客戶消費水平高,主要從事第三產業,故支撐其發展的產業類型為第三產業。客戶消費水平高,推測其收入高,主要來自金融、商貿、信息技術、策劃、法律咨詢、房地產等高端服務業。
(2)問,整體上,該品牌咖啡館在上??臻g分布不均,再看局部地區,中心城區密度較大,郊區密度較小,但在機場附近相對較多。
(3)問,由材料可知,該品牌知名度高,是休閑會友、商務交流的重要場所,故主要目標消費人群收入較高、消費能力較強的人員,如高端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企業白領)。另外,該品牌是國際連鎖品牌,有文化內涵,主要目標消費者也包含喜愛潮流文化的年輕消費者,如大學生等。
(4)問,工業區位因素的選擇主要考慮:市場規模的大小、距離市場的遠近、交通狀況、勞動力的素質及價格、科技水平高低、地價高低、工業基礎、政策是否支持等諸多因素。昆山鄰近上海,而上??Х燃捌浜姹寒a品市場需求量大,布局在昆山便于產品快速運抵市場;昆山鄰近上海,受上海的輻射帶動作用強,布局在昆山便于接受上海的資金和技術擴散,資金充足,技術先進;便于借助上海的基礎設施,如機場、港口等,方便從國外輸入原料、輸出產品;昆山地處上海附近,部分上海就業人口在昆山居住,昆山也有該咖啡品牌的消費需求;與昆山相比,上海土地租金高、勞動力成本高,不適合建設大型產業園。故選址在昆山建設咖啡創新產業園。
通過上面的兩道高考題不難看出核心素養與試題緊密聯系,很多試題的材料都是來源于生活,基于真情情境,不僅服務于問題,更突出人地協調觀和可持續發展觀。生態環境的變化、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合理的區位選擇等內容都與核心素養緊密相連,滲透到了新高考中的試題中,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具有重要意義。
二、高考地理試題中的新概念匯總
本文對2017年至2020年高考地理試題中的新概念進行整理,從地理核心素養角度出發,對新概念類試題考查的地理核心素養進行探究。(見表1)
整理發現,全國卷Ⅰ和全國卷Ⅱ的新概念類試題相對于地方卷出現的頻率更高一些,近幾年幾乎每年都有新概念類試題出現,考查的形式既有選擇題也有簡答題,考查的新概念既包括自然地理概念又包括人文地理概念。自然地理概念較為抽象和復雜,人文地理概念相對自然地理概念更容易理解一些。
比如2020年新高考山東卷中的“同城化”和“露點”這兩個概念,學生根據“同城化”的定義,很容易就能理解它的內涵,這道題的正確率也比較高;但是對于“露點”這個概念,可能需要反復閱讀幾遍才能理解,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除了對新概念本身理解外,還需要調動已學知識來解題,這就增大了解題的難度。
三、解答新概念類試題的難點分析及教學策略
(一)難點分析
新概念類試題立意新、有深度、有難度,學生在解答這類問題時,正確率并不高。新概念類試題之所以難度較大,主要原因有三個:
其一,學生對新概念比較陌生。地理新概念來源廣泛,可能來自大學教材、時事熱點、科研論文、期刊等各種渠道,學生接觸較少。當遇到新概念時,學生會產生很多困惑,不能理解概念的內涵,這會對答題造成一定干擾。
其二,學生對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的理解、判斷及綜合分析能力不足。當新概念出現時,學生不會因地制宜地結合圖表信息和已掌握的知識去分析問題。
其三,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能力不足。新概念出現時,學生為了節省解題時間,在沒有真正理解它內涵的情況下就完成答題,所以很容易出現錯誤。從地理核心素養角度分析,主要表現在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不足。
(二)教學策略
1.重視地理新概念教學
地理概念是地理知識的核心內容,是學生進一步掌握地理規律和地理原理的重要基礎,地理概念教學的成效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問題的解決。教材中的概念是較為基礎的,掌握它是學習新概念的前提,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對教材中概念的解讀。
《地理課標》對教學概念提出了四點要求:構建培養學生地理概念素養的地理課程,創新培育地理概念素養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概念素養進而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建立基于地理概念素養發展的地理概念學習評價體系。在教學過程中,為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依據地理概念開展地理教學。
首先,解析地理概念,如解析地理概念的文字描述,找出地理概念中的關鍵詞等;其次,明確各關鍵詞之間的聯系,抓住其中表達出的問題本質特征;最后,對地理概念解析結果進行補充與延伸。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地理概念的認知能力,加深學生對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地理問題的發生原理、演化過程的理解。
2.提高學生解題思維能力
學生的解題思維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需要不斷的鞏固練習,更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教師需引導學生答題時遵循“三步走”的原則:第一步,找出題目中的新概念,并畫線標注;第二步,結合圖表等信息,找出與之相關的地理原理或地理規律;第三步,調動已學地理原理或地理規律相關知識,得出正確答案。針對新概念類試題,還可引導學生采取如下方法解題:調取、關聯、比較已有知識存量;從材料中獲取和理解;語義學分析;語境分析與句法分析;生活常識及課外積累、抽取和概括新概念的本質。
3.提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
新概念類試題主要考查的是區域認知水平和人地協調觀能力,解答此類試題的關鍵是學生要具有綜合性思維。所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新概念類試題的解題能力,需要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地理綜合思維具有系統性、全面性、整體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相互思維聯系,積極探尋地理教學的思維發展規律。同時,牢記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目標,有效結合高中生的生理特征和思維發展規律,積極構建基于綜合思維能力培養的教學體系,從而達到培養高中生地理綜合思維能力的教學目的。
四、地理學科中新概念的拓展
由于自然地理概念相對于人文地理概念更難理解和掌握,因此筆者總結了教材以外的較為重要的自然地理概念,詳見表2。表2中的自然地理涵蓋氣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屬于較為抽象的地理概念,試題中一般會結合圖表出現,考查學生的區域認知水平、綜合思維能力等。
除了上文提到的較為重要的自然地理新概念外,其他較為重要的人文地理概念有:國際慢城、城市首位度、城市虹吸效應、蠔宅、區位指數、秦腔飛地、城市牽掛、資源詛咒、綠色GDP……這些概念更側重于人地協調觀的考查,也是需要學生掌握的。
本文從核心素養的角度對新概念題型進行探究,結合高考試題挖掘新概念題型考查的地理核心素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從以“知識為本”轉向以“核心素養為本”,將核心素養落實到地理課堂教學中,這樣才能讓學生適應新高考模式,更好地解答高考中出現的新概念類試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奉明茂.高考地理新概念題類型例析[J].地理教學,2013(7).
[3]陳鉅輝.中學地理概念透析教學策略研究[D].2020(6).
[4]麥小王.地理高考試題中新概念的形成原因和應對策略[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19(5).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