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蓮

山東省濟南市趵突泉小學北臨趵突泉公園,地處濟南老城區,學校占地面積3436.7平方米,在校生467人,教學班12個,是一所深藏于民居中的“袖珍學校”,2020年被濟南市教育局確定為“濟南市首批特色學校”。
邁入學校,人們總能聽到學生瑯瑯的經典誦讀聲,看到校園中每人一根繩、陽光下快樂跳動的身影。學校管理者們堅信“小”學校也能做“大”教育,幾年來,學校“抓黨建樹品牌、抓管理促發展、穩基礎促提升、強優勢補短板、重特色提內涵”,以“生長教育”為引領,深化“特色+內涵”學校建設,使學生“生長有道”、教師主動發展。
一個品牌強黨建
根深才能葉茂,教育同樣如此,學校強調在“養根”的基礎上“樹人”。學校要發展,教師是關鍵。教師的理想與信念將影響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學校以“養根樹人黨旗紅”黨建品牌建設為主線,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中心,抓隊伍強信念,抓組織強初心,抓特色強發展。在課程建構中,黨支部積極發揮戰斗堡壘作用,鼓勵和鞭策全體教師黨員走在課程建設的前列,在爭先創優中踐行黨建品牌,在實踐創新中推動黨建品牌,讓“養根樹人黨旗紅”成為學校全體黨員的共同目標和自覺行動。由此,學校的黨建活動榮登于各大媒體,學校黨支部獲多項榮譽。
兩條路徑促提升
為增強教師專業能力,學校開拓了兩條提升路徑。一是凝聚力量,自主發展。常態化開展教育教學年會,如以“問題聚焦 內涵提升 特色發展”為主題的教育教學年會,從問題入手,引領教師關注學校發展、關注學生發展、關注自我發展。不同主題的教學年會中教師們凝心聚力、主動作為、主動成長,為開展有效的教學實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是借勢發力,促進提升。學校在區教研室領導和兄弟學校的支持與幫助下,定期參與教研室領導指導下的教學研討,與優秀學校協同發展,向優秀教師取經。學校教師因經常呼吸外面的“新鮮空氣”、開視野長見識,教學水平得以提升,教育教學成績明顯提高。
三支隊伍促發展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教師隊伍的建設是進一步夯實學校內涵發展的基礎。學校重點關注領導干部、班主任、骨干教師這三支隊伍的建設。領導班子施行年級負責制,引領學校的整體發展;班主任負責組建各班育人團隊,夯實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骨干教師創建學習發展共同體,為新教師成長提供有形力量,使“老齡化”嚴重的趵突泉小學整體水平明顯提高,確保了學校發展的原動力。
四條主線穩基礎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學校以四條主線保障教育教學工作。一是開展學科體驗活動,培養學習興趣。“讀書節”“經典誦讀小狀元”“數學節”等活動,增加學生學習的樂趣。二是關注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文化長廊,完善“溫馨小屋”布局,扎實落地心理課程等,為學生健康快樂成長保駕護航。三是深化作業改革,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學校建立“三聯單”作業體系,推進分層設計,設置特色作業,完善“家校共育”生長作業。四是探索“問思辨”生長課堂的實踐形式,以“學科任務單”為驅動,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教師一人上課,學生全體參與,通過學生間的互評互學互研,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多樣特色育芬芳
以獲批“濟南市特色學校”為新起點,學校努力實現“特色+內涵”新樣態發展。
堅守一個信念:小學校也能做大教育。學校規模不大,但我們堅信小學校也能做大教育。學校積極謀求特色發展,略顯局促的校園里仍有亭臺水榭、錦鯉歡暢的怡人小景;有別出心裁打造的三維動感“校園文化”;有獨具學校特色的“泉蒙”文化長廊;還有以樹的不同生長階段和形態設計的生長教育文化長廊。校園轉角處的一墻向日葵,花若金盤,高矮相間,茁壯挺拔,這是紅領巾種植實踐基地,大家戲稱這里為“半米莊園”。
讓每面墻壁都燦爛,讓每個角落都芬芳,學校希望校園的每一寸空間都生動有趣,力圖以文化育人,讓每一位學生都如茁壯的向日葵一樣向陽而生、向美而長。
擦亮一張名片:完善“養根樹人”特色課程體系。學校建構了獨具特色的“養根樹人”課程體系,通過健身修心課程教會學生“養身”、通過各類特色課程幫助學生“儲能”。學校以花樣跳繩帶動學生健康發展,以皮影、剪紙等非遺課程開展德育、美育,以校內外結合的方式強化勞動教育。同時,依托當地資源,重點開設以“走近老舍”“泉蒙”為主題的項目式課程,通過課程實施,打造學校的書香特色,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完善的課程評價體系、豐富的特色課程令學生們樂在其中,習得了知識,收獲了成長,并助力了學校內涵式發展。
創新一項傳統:一把剪刀讓特色教育火起來。剪紙課程作為學校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在育人中發揮重要作用。2021年,恰逢建黨百年,學校開展“紙上匠心感黨恩,百年光輝潤童心”主題剪紙活動。活動分“議—剪—展—觀—講—評”六步。第一步是“議主題”。各班學習黨史知識,選取關鍵性歷史事件,確定班級剪紙活動主題。第二步是依據本班主題,創意“剪紙作品”。在教師的帶領下,各種意蘊深刻的作品在學生手中生動地呈現出來。第三步是“剪紙作品展”。各班的展室仿佛變為“微黨史館”,展出一幅幅體現家國情懷、展現黨的光輝歷程的作品。第四步是“集體參觀學習”。以班級為單位相互學習。第五步是“講述黨史故事”。各班的“紅領巾講解員”圍繞主題講述動人的紅色故事,從故事中找共鳴,在英雄人物里尋榜樣。第六步是“班級剪紙作品評定”,從創意、布展、講述等多方面進行活動評定。
方寸之間,飽含學生對黨的深切情意;紅紙飛揚,堅定著學生聽黨話、跟黨走的紅色信念。看著學生聲情并茂地講解剪紙背后的《南湖紅船》 《南昌起義》等紅色故事,你會感到黨史教育已深深融入他們骨子里。
此外,學校師生將剪紙作品與風箏相結合。今年的第17屆校園風箏節上,巨幅剪紙作品“南湖紅船”化身為大型主題風箏,承載了全體師生美好的祝福。師生將思想與情感融入剪紙,讓特色課程有創意,讓傳統文化有延續的生命力。傳承非遺,紙上匠心,一把剪刀串起了學校的紅色教育、勞動教育,展現出學校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創新探索。
堅持一種熱愛:讓花樣跳繩成為靈動的校園風景。花樣跳繩是學校最具特色、最為靈動的風景,學校以繩為媒,關注健康,讓每一位學生動起來。晨光中,學生用活力追逐夢想,夕陽下,教師把堅持繪成風景。學校陸續開展過“童心同繩迎新年”“花樣跳繩專項運動會”“親子1+1花樣跳繩賽”等活動。校園中人手一根繩,花樣跳繩已成為學生的興趣和技能,學生不斷提高身體素養,學校也因此獲評“全國跳繩示范學校”“全國強心跳繩示范學校”等,榮譽室里擺滿了大大小小的獎牌和獎狀。
為迎接建黨百年,學校師生以“花樣跳繩”為主題開展特色活動,編排了百人繩舞。100名優秀少先隊員在隊形變換中融入“100”“1921”“2021”等數字元素。繩舞飛揚,少年們以陽光、健康、充滿活力的姿態,生動展現了學校師生的愛國愛黨情懷,在全國跳繩線上比賽及展演活動中榮獲“最佳形象展示獎”和“優秀組織獎”。
教育不是賽跑,而是慢藝術,趵突泉小學以促進學生生長為本,在堅持中改變,實現了學生學業、教師專業、學校質量的飛躍發展。今后,學校仍將面向未來,不斷創新、勤耕不輟、看見生長,為全面打造“有特色、有內涵”的新樣態學校而努力奮斗。
責任編輯:王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