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潔
2016年9月,北京師范大學課題組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由此牽動的教育改革呼之欲出。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是今后課程改革的“關鍵”。以核心素養為價值引領,進行學校課程的頂層設計與落地實施,是一項需要學校不斷探索的工作。在這樣的背景下,山東省濟南市飲馬小學進行了主題課程行動研究,梳理出如下策略。
以梳理課程類型為基礎,形成課程統整的范式
在課程統整過程中,學校以國家課程標準為邏輯起點,探索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設計、學期課程綱要的編制、學段整體方案的設計,構建了校本化的目標體系和質量標準體系,建立了課程標準、教材與教學之間的聯系;進行了學科內整合、多學科整合、跨學科整合、超學科整合,培養了學生適應未來社會所需的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不斷改進課程形態,開放課堂、調整課時、研發課程、變革制度,使課程整合真正促進學校辦學水平的提升、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與學生的個性成長。
學科內整合。這類整合主要指對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改進,在原有學科“單元教學目標”統整的基礎上,從語文、數學、外語等學科著手,圍繞學情對教材進行縱向梳理,并借鑒其他版本教材之優勢,統整確立“單元主題課程”。學科內整合強調在學科課程中構建縱向和橫向的聯系。縱向指的是構建起從一節課到一個單元、一個學期再到整個學段的邏輯知識體系,橫向則指在學科之間、課程與學生的生活之間建立起有機聯系。
以數學學科為例,筆者把相關教學內容整合在一起,充分體現出數學學習內容之間以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例如:在教學《分數乘分數》一課時,教師在推導出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后,讓學生思考這一方法是否適用于整數乘分數的運算,并舉例說明。在《分數除法》一課的回顧與反思教學環節中,筆者同樣讓學生探討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是否可以適用于整數,如此就很自然地溝通了新舊知識之間的縱向聯系。而在由分數加法引出分數減法和由分數乘法引出分數除法的教學中,教師則可以利用四則運算的關系打通知識點間的橫向聯系。
多學科整合。目前普遍采用的分科教學,存在學生學到的知識較為割裂、聯想空間受到限制等問題。如何讓課程在有限的時間內提質增效?如何打破學科固有界限,強化課程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為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學校注重強化學科間的整合力度,關注知識的應用,強調內容的廣度,嘗試多學科、多教師、多課堂圍繞同一主題進行聚焦式整合,以達到“1+1>2”的目的。例如學校開展美術與語文、數學、音樂、道德與法治等其他學科間的主題式統整,圍繞“春天”這一主題,尋找出相關學科內容,并針對交叉的知識點設計課程活動。
超學科整合。超學科整合是一種全景式的全科教學,圍繞學生的關注點重組課程。這類課程超越了學科邊界,在學科素養基礎上更強調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質。例如:學校綜合實踐教師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基于學生需求開發了“我在社區您來評”綜合實踐主題課程,讓學習超越了教室的限制,從學校走向社區。
上述幾種課程整合路徑,促進了學科之間、課程內容與學生興趣之間的廣泛聯系,豐富了課堂樣態,優化了學習方式,即說中學、做中學、教中學、悟中學,達到了對課程內容的深度理解。課程整合,不僅促進了學科間的深度融合,也推動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了學生學科素養的提升。
以變革課堂規程為途徑,促進課程目標的落實
學校變革課程設計,優化課堂形態,轉變觀課視角,推進課堂轉型,在不斷的碰撞和探討中,確定了課堂“多元、融合、互動”的價值追求。我們希望借助專題研究,將理念深入教材解讀、目標制定與教學設計中,改變教師備課、上課的思維方式;并通過學科組專題研修、常規調研的過程管理與指導、學科評價導向有機聯系等舉措,深化課堂教學的整體變革。課堂的轉型,促進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激活,相互認可,形成了有融合、有協作、有生命的課堂形態。
變革學生學習方式,打造優質高效課堂。學校扎實推行小組合作學習,建立了小組合作新常態,從合理分組、角色分配、組長培養、學習設計、學習反饋、學習評價等方面進行實踐與思考,整體推進教學變革。通過課堂實踐,學科組提煉了學習小組常規建設要點,探索了組內、組際交流的不同策略,梳理了適合合作學習的教學內容。教師基于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經驗,組織他們自主思考、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將課堂問題轉變為課程資源,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不斷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同時,教師團隊重視學習研修與教學實踐的轉化,組織全體教師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等相關主題的討論,聚焦課堂實施中的具體問題,暢談對于小組合作學習的理解和實踐,從而更為明晰學習方向。同時,學校在推進項目主題探究方面也做出了探索。探究學習是在自主探索基礎上的“學”,小組合作之下的“做”。通過“學”與“做”的結合,課堂成為研究人與人合作交流的場所,有助于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提高他們合作交流的能力。學校各年級從教材內容中確定探究主線,組織系列學習活動,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拓展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
探索作業變革路徑,借助整合強化體驗。一是日常作業強調內化鞏固。教師團隊對學生校內的知識性練習進行了精編,關注有效練習設計的典型性、遷移性、發散性、分層性,在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提升思維品質、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作業分層方面,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的能力和水平,設計不同的分層作業,對作業內容和數量均做到分層布置。二是假日作業融入實踐體驗。學校重視學生節假日作業的設計,增加實踐性作業、閱讀性作業、勞動類作業、項目學習類作業,通過觀察學習、專題調查與采訪、手抄報繪制、實踐操作、體育鍛煉等作業形式,強化過程體驗,增強作業的趣味性。三是主題作業融合日常生活。依據學生學力,各年級的不同視角,整體設計并實施主題作業,作業更傾向于日常生活體驗,增強作業的體驗性、學科的融合性、評價的多元性。此外,學校以成果展示、專題匯報等形式進行作業專題研討,提升教師作業設計與實施的能力。
改革學業評價方式,增加課程評價維度。一方面,學校切實制定學科質量標準:依據學科課程標準,聚焦學科素養與能力的培養,積極構建校本化的課程目標,細化關鍵能力要求,體現出層次性和系統性,促使課堂教學更具目標性,扎實國家課程校本化建設。另一方面,學校努力拓寬學業評價維度:不斷深化學生評價改革,建立更具學生立場的評價體系,從量化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兩個維度出發,通過整合評估的方式,給予學生較全面的評價;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探索多元評價機制;通過“創意走廊文化”“我行我秀展”等活動,展現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全過程,記錄學生每個階段的成果。評價方式的變革與優化,進一步發揮以評價促發展的作用。
以創新研訓機制為抓手,提升課程設計的理念
“教學、研究、培訓”三位一體的校本研訓機制能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學校以“學科專業委員會”“文化工作坊”等一些非行政組織的建立,形成與行政性組織間的互補互動,激發教師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教師綜合素養的發展,形成新型教育團隊文化。每學期,學校會整體策劃一系列以課程開發為抓手的研修主題,力求做到有主題、有序列、有成效。例如:語文學科聚焦“部編版新教材解讀”“指向寫作的閱讀”等專題展開研修;英語學科指向體驗式英語及口語的研學。此外,我們還圍繞信息技術、課程建設、專業發展等方面,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本研修活動,進一步夯實教師的人文底蘊、教育理論和學科知識。
在學校的教育教學生活中,我們基于核心素養努力構建“讓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的課程,希望通過課程改革,撬動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學校管理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從而進一步推動學校內涵式發展。
責任編輯:王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