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鋒
摘要:近年來,浙江省桐鄉市積極探索創新,以桐鄉市運北現代農業園區創建為契機,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集中財力辦大事,取得較好成效,有力助推鄉村振興。
關鍵詞:涉農資金 統籌整合 成功經驗
浙江省桐鄉市運北現代農業園區位于桐鄉市北部,涉及濮院鎮和烏鎮鎮共計14個行政村,規劃總面積6.75萬畝。園區核心區以東港線沿線規劃布局,特色鮮明,形成了千畝水產、千畝葡萄、千畝糧油的“三個千畝”連片高質量主導產業示范基地。作為桐鄉農業發展的三大主平臺之一,桐鄉市運北現代農業園區自2017年被列入省級創建名單以來,以產業發展為核心,加快產業鏈、功能鏈、價值鏈延伸拓展以及資源要素的整合,全力打造產業特色鮮明、經濟效益顯著、農旅深度融合、鄉土文化彰顯的新型現代農業園區。
(一)加強領導,協同推進
桐鄉市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執行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的桐鄉市運北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領導小組,統籌負責協調園區建設與服務工作。領導小組下設園區管委會,主要負責園區創建工作的組織實施、綜合協調、日常管理、公共服務、投資招商、技術指導、產業引導、基礎配套、項目驗收等相關工作。同時,建立領導小組聯席會議制度,多次召開現場推進會、項目協調會等會議,切實解決園區建設過程中的重大全局性和產業項目落地難等問題。
(二)政策集成,要素整合
桐鄉市強化土地保障,在園區內實施土地全域整治,盤活建設用地,將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結余指標優先用于園區內農業農村發展項目。加強政策扶持,先后制定了《加快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高質量推進農業產業轉型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等政策意見,對園區內實施的項目按照同類標準上浮10%給予補助,明確對園區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綜合性公共服務項目給予投資額70%的補助。創新投入機制,按照“政府支持、主體實施、市場運作”原則和項目扶持環節、范圍、重點,結合現有的投資政策和渠道,實行以資金統籌整合為重點的財政支農新模式,結合項目建設內容,采用以省級財政資金為引導,市鎮財政配套、業主自籌的方式,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農業公共基礎設施及服務以政府投資為主,產業項目單項工程建設主要以各實施主體自籌和上級財政補助相結合。
近三年來,桐鄉市運北現代農業園區實施三產融合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創新、經營主體培育、美麗鄉村建設和公共體系完善六大類項目共37個,計劃總投資5.09億元,實際完成總投資額5.32億元,其中省級及以上財政補助3418萬元,市鎮財政配套1.75億元,各類生產經營主體、社會資本等投入資金3.23億元。同時,正確處理好園區建設與現有其他各類創建項目的銜接與統籌,通盤考慮、統籌推進,整合資源、共建共享。近三年來整合農業產業、美麗鄉村、農田水利、農綜開發等多項相關涉農資金,集中投向園區建設,重點用于支持公共性、基礎性、生態性、服務性、創新性項目,每年投入財政資金6000萬元以上。
(三)精準招商,項目引領
桐鄉市運北現代農業園區成立以來,以工業理念發展農業,聚力聚焦農業轉型發展,將運北現代農業園區作為農業領域招商引資的主平臺、主陣地,在2018-2020年三屆農業招商洽談會上,簽約數字鄉村綜合體、果蔬產銷對接、烏鎮國際互聯農業博覽園等優質項目16個,簽約金額21.30億元。財政資金引導工商資本積極參與園區建設,推動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向園區流動,工商資本參與園區建設的領域在不斷拓展,呈現出三個明顯特征:一是農業產業化經營仍然是主要領域。農業產業化領域中,從事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休閑民宿等領域的工商企業居多。二是參與領域呈現從農業產業化領域向農村資產盤活、生態修復、基礎設施建設等具有一定外部性的領域拓展。三是業務呈現多元化趨勢。工商資本經營業態日趨多樣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態勢明顯,大都從事著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業務,其中以“農業種養殖+農產品加工”“農業種養殖+鄉村旅游”等組合業務居多。
(四)建立機制,強化監管
桐鄉市建立項目評審機制,根據桐鄉市運北現代農業園區實施方案確定的項目,各項目實施主體對項目建設內容和投資資金進行進一步的細化和量化,做到建設區位明確、建設內容清楚、設計規范科學、投資準確合理,并提交運北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領導小組立項評審,評審通過后嚴格按計劃、按進度、按要求組織實施。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如確需變更建設內容,必須經領導小組同意后按規定辦理計劃變更申報程序,未經批準不得擅自變更。同時,建立資金監管機制。項目嚴格實行驗收制度,項目結束后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開展相關審計審價,并組織專家驗收,以確保項目投資、質量和進度等各項建設目標的順利實現。
通過三年建設,桐鄉市運北現代農業園區實際建成面積6.75萬畝,形成了“一帶三區”(“一帶”,即休閑觀光旅游帶;“三區”,即現代農業核心區、糧菜輪作示范區、美麗鄉村示范區)的產業布局,促進了區域內經濟、社會、生態等效益的顯著提高。2019年,實現總產值13.45億元,其中農業產值達到5.10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萬元,輻射帶動面積7萬畝,帶動經營主體166家,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美麗鄉村建設水平和示范輻射帶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同時,園區承接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溢出效應,用“5G”技術為農業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一二三產集聚融合,農旅文協同發展,運北現代農業園區正在邁上一條縱向、橫向全面融合發展的融合大農業坦途。
(一)運北現代農業園區正逐步成為產業融合樣板區
1.完善基礎設施,提升生產條件。園區新建農業設施大棚3240畝,噴滴灌及肥水一體化設施4563畝,排灌溝渠2.07萬米,土地綜合整治3.15萬畝,圩區標準化改造6800畝,保鮮冷庫1560立方,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核心區內提升園區主干道路5.5公里,建成集農業公共服務、農產品展示、創業創新、培訓交流、數字農業展示等為一體的田園客廳1個,農業景觀和文創節點7個,帶動周邊葡萄、水稻和水產產業的發展,成為網紅打卡地。
2.擴大產業規模,延伸產業價值。園區以蔬菜、水果作為農業主導產業,集聚度高、特色鮮明。其中,茭白種植面積1.55萬畝,產值1.97億元;葡萄種植面積7200畝,產值1.35億元。同時,依托薈美食品飲料有限公司、銀杏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等農業龍頭企業,開發出脫水茭白、葡萄酒飲等新產品,打造蔬菜瓜果農業全產業鏈。
3.推進農旅融合,挖掘鄉村潛質。建成橡子灣、湖羊農莊、譚家灣農業遺址公園等多個休閑農業觀光園,烏鎮鎮入選第二批省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創建名單,湖羊農莊獲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連續舉辦橫港音樂節、濮院葡萄節、美麗鄉村一日游等農事節慶活動,推動產業縱深發展。2019年,園區休閑觀光農業共接待游客55萬人次,直接營業收入9800萬元。
(二)運北現代農業園區正逐步成為美麗鄉村示范區
1.注重生態循環,實現持續發展。深入實施健康土壤五年行動計劃,落實“一控二減四基本”措施,推廣應用茭白—湖羊—果蔬、茭白—泥鰍、茭白—鱉等農牧、農漁生態循環新模式。園區畜禽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率99%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6%以上,園區內創新實施的“農作物秸稈機械粉碎全量還田利用”,被農業農村部推介為全國秸稈農用十大模式之一,并進行推廣。
2.注重清潔生產,建設美麗農業。深入開展“整潔田園、美麗農業”行動,深化“肥藥兩制”改革,加大綠色農業投入品的推廣使用力度,高標準打造健康土壤先行地。園區內測土配方施肥實施比例達90%,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率達到100%,農藥廢棄包裝物與廢棄農膜回收處理率達到95%以上,水產養殖排放尾水生態化處理率95%,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占比63%。
3.注重農村生態,塑造鄉村氣質。充分挖掘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農田景觀等各類資源,打造新時代美麗鄉村。園區內建成美麗鄉村精品村4個,AAA級景區村莊1個(烏鎮鎮橫港村),A級景區村莊10個,烏鎮“水鄉尋夢研學路”獲嘉興美麗鄉村精品線評比第一名,“烏鎮田園歸隱二日游”線路成功入選農業農村部“夏納涼”系列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景點線路。
(三)運北現代農業園區正逐步成為科技創新先行區
1.深化數字賦能,激發轉型活力。加快推進葡萄、糧食等產業的數字化改造提升,推進全過程綠色防控與病蟲害監測、實時生態數據傳輸、氣象預警等數字化管理模式。董家茭白合作社被農業農村部入選為全國益農信息社百佳案例,烏鎮國際互聯農業博覽園建成全省首個5G+數字農業試點基地。
2.培育新型主體,加快人才聚集。依托烏鎮國家級眾創空間鳳岐茶社,加快推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發展。截至目前,園區內共培育嘉興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5家,家庭農場40家,引入農創客55人。以蔬菜和水果為主導產業的主體中有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三珍齋),嘉興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薈美食品、銀杏食品),省級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1家(董家茭白),省級示范性家庭農場1家(大圣果園)。
3.加強院地合作,助推成果轉化。桐鄉市董家茭白專業合作社以及烏鎮國際互聯農業博覽園等長期與浙江大學、浙江省農業科學院、齊魯工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開展果蔬產業高新技術研發和關鍵、共性技術創新。目前,園區內建成省級科技企業4家(三珍齋、薈美、新農樂、董家),桐鄉市湖羊特色農業科技園區被列入省級科技園區培育名單。
(四)運北現代農業園區正逐步成為品質增效標桿區
1.以品牌促發展。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實施茭白全產業鏈安全風險管控(“一品一策”),積極推進“三品一標”認證。目前,園區內農業標準實施率為80%,規模農產品生產主體可追溯率99%,農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99%,培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個(董家茭白、喜濮)、無公害農產品11個,綠色食品2個,董家茭白獲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省級特色農產品品牌,董家村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三珍齋獲中華老字號,小圣葡萄等多個農產品獲省農博會金獎。
2.以加工促延伸。合理布局精深加工、倉儲物流、貿易集散等功能區塊,建成以三珍齋為主的果蔬、糧食加工區,以董家茭白合作社為主的茭白交易市場、以薈美食品飲料為主的水果加工區,促進主導產業向產加銷一體化綜合增值方式轉變。2019年,實現農產品加工流通產值8.8億元。
3.以抱團促轉型。園區創新“產業抱團”發展模式,通過扶持產業帶頭人,輻射帶動小農戶邁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一是“技術+”抱團模式。大圣果蔬農場沈金躍帶動園區100多農戶開展葡萄“限根栽培模式”,形成了一套精品化生產標準體系,畝均效益達到1.5萬元以上。二是“市場+”抱團模式。董家茭白專業合作社面對市場變化建造茭白保鮮冷庫,實現茭白周年供應,逐步打開北京、廣州市場,帶動周邊農戶2800余戶,輻射種植面積達1.5萬多畝。
(作者單位:浙江省桐鄉市財政局農業科)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