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克凡
摘要:社會能夠向前發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要能夠保證生活環境的質量。所以,無論是國家還是社會現都在積極宣傳綠色發展理念,希望企業及個人都能夠積極響應。對于企業的發展而言,需要把綠色發展放在首位,在生產生活中使用新能源,這樣就能夠節約出更多的社會資源,對于社會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那么,本文將會以新能源發電為切入點,先論述新能源開發利用的影響因素,然后再介紹其發展的前景。
關鍵詞:新能源發電;影響因素;前景展望
前言:由于不可再生能源是有限的,所以可再生能源將成為社會發展的方向。但很多專家學者還是致力于尋找研發新能源,這也成為很多國家共同的認識。在我國政策的支持下,我國的新能源研發也取得巨大的發展,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不少的問題。比如,新能源發電的隨機性比較強,在大規模投入使用時需要承擔巨大的風險。此外,新能源綜合發電的成本也很高,國家給予的補貼遠不足矣。所以,現階段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才是重中之重。
一、影響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的主要影響因素
(一)綜合發電成本高
想要利用新能源發電,那么就需要具備相應的土地資源、人力資源、物力資源等,這些方面的成本加起來不是一個小數目。總的來說,新能源目前的發電成本比燃煤發電成本還高。如果要大規模地發電,那么其資源的利用率不是很高,需要投入的資金只會越來越多,那么消費者將有可能要承擔一部分發電成本。
(二)電力系統安全穩定影響
在隨著新能源大規模開發時,由于風電的等效轉動慣量不大,新能源在運行中的占比會越來越大,很多常規機組會被代替,那么整體的有效慣量就急劇減少,在頻率波動與功率沖擊上所能承受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弱,在調壓方面也起不到很大的作用,這樣就容易導致發電過程中出現故障。
(三)電價補貼缺口持續擴大
雖然說政府支持研發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但其補貼的資金終歸是有限的,但其研發的路途卻是無限的。目前,我國采用政府補貼加固定電價的形式支持風電光伏的發展。但在其規模大幅度增長的同時,會發現其實際的征收補貼會低于發放的補貼。根據2018年的數據可以看出,新能源的補貼缺口已高達1400億元左右。
(四)全民綠色消費理念及行為習慣尚未養成
雖然我國社會一直都在推廣綠色發展,宣傳綠色消費理念,但還是有部分人民對此并不上心。部分是因為還沒綠色消費意識,有些是因為收入問題沒有養成綠色消費的習慣,也就無法積極響應,但這都成為新能源發展的一大阻礙。要是人們能夠配合國家社會的腳步前進,那么對于新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是具有推進作用的。
二、新能源發展前景
(一)地球生態系統健康要求大力開發利用新能源
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性的問題,這主要是由于化石能源燃燒導致的,根據數據統計可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70%是化石燃燒排放的,這不僅造成人類的生活環境越來越惡劣,而且還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命安全。所以,為了能夠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需要開發利用一些新能源,以此代替對環境、健康有害的不可再生能源。
(二)能源資源稟賦決定新能源將逐漸成為主導資源
可再生資源雖然對于社會發展有一定的幫助,但其卻滿足不了日后的需求。因為雖然從目前的可再生資源儲存來看還算充裕,但其總有用盡的一天,這也注定不可再生能源會被替代。隨著資源能源的快速消耗,可再生資源就是其替代者,也將會是未來發展的主要資源。
(三)國家政策支持大力開發利用新能源
從長遠來看,國家還是會繼續支持開發利用新能源。雖然,目前投入的資金已經占據很大的比例,但為了未來更好的發展,國家還是可能會加大新能源的投資力度。但并不會單純地以補貼的形式支持開發,還可以鼓勵企業之間進行交易,“鼓勵通過綠證獲得收益”,從而保證發電企業的利益,也有利于其他企業的投資幫助,推動風電新能源的發展。
(四)科技發展將為新能源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社會的發展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持,那么新能源的發展也不例外。在新時代中已經研發出不少新興技術,這都有利于新能源的研發。我國計劃在2030年時,建立一個完整的能源技術系統,將風電能、太陽能、先進儲能都納入能源技術體系中,通過各方面的技術支持,讓我國的能源技術與國際水平持平。所以,有了科學技術的加持,新能源的發展也將迎來更好的機遇。
三、結束語
通過上述的內容可以發現,新能源發電是一項有利于社會發展的項目,不僅能夠響應國家的號召,還能夠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個便利。雖然目前新能源的開發使用還存在成本、運行、市場方面的問題,但有了政府社會的支持,科學技術的幫助,其在未來的發展中還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也能夠為地球的綠色可持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潘旭東,黃豫,唐金銳,楊柳.新能源發電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前景展望[J].智慧電力,2019,47(11):41-47.
[2]周強,汪寧渤,何世恩,沈琛云,楊林,趙龍,陳釗.高棄風棄光背景下中國新能源發展總結及前景探究[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17,45(10):146-154.
[3]汪寧渤,馬明,強同波,呂清泉,譚洪斌.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的發展機遇、挑戰及對策[J].中國電力,2018,51(01):29-35+50.
[4]陳國平,李明節,許濤,劉明松.關于新能源發展的技術瓶頸研究[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7,37(01):20-27.
[5]馬繼磊.淺談新能源發電系統中儲能系統的應用分析[J].中國設備工程,2021(1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