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勇行
摘要:小學高年學生不僅在學習上出現兩極分化趨向,而且在生活習慣養成上出現明顯差異化。針對上述現象,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將兒童的生活和學習統一,從理論角度能夠消除兩種不良現象,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本文就以“生活教育”理念指導下具體的實踐事例,來探討“生活教育”實踐的作用。
關鍵詞:生活教育;兒童身心發展;教育實踐
引言: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小學生到了高年級,一個班級的孩子會出現兩級分化的趨向。這種趨向,不僅僅在學習上比較明顯,在生活習慣上也有較大差別,重點體現在:高年級部分小學生對于生活知識不夠關心以及生活技能并不能很好的運用。學生潛意識里認為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是天然分離的,學習只存在于學校,造成在家與在校完全是兩種狀態。這部分學生的學習,往往是一種被動學習,在六年中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其以后的身心發展沒有益處。其實,良好的生活習慣,本身就可以助推好的學習習慣養成,如何扭轉這部分學生錯誤意識和幫助他們養成良好學習生活習慣成為縮小班級兩級分化差距的關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或為解決上述問題的良藥。
一、“生活教育”理念統一學習與生活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基本內涵之一便是“生活即教育”,他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這一句論斷,簡單明了的說明了生活與教育的關系,教育目的是培養人,培養后代為了改造我們的生活,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其實,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教育,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離不開家庭生活,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這三者有交集,不可能任何一方被孤立。所以,兒童的成長發展,離不開任何一種生活,以后成才做貢獻也離不開任何一種生活。由此可見,陶行知先生把對兒童的教育和生活沒有割裂開,反而是統一了教育生活,即所謂的“生活即教育”,這一智慧的理念,將生活和教育看做一體,兼顧不可分割,恰恰可以運用到解決小學高年級學生中出現兩級分化嚴重的問題,去扭轉部分學生把學習與生活割裂開觀點,這對于轉化學生的厭學情緒,被動學習思維,甚至家庭矛盾都有重要作用,讓學生將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同時養成。
二、“生活即教育”實踐一——制定一日計劃表
如何將這一理念實踐,讓學生具體明確的感受生活教育實用,制定一日計劃表可以說是一種好辦法。教師讓學生在臨睡之前,可以制定第二天的學習生活計劃,最終以個人的時間表為具體呈現。時間表可以分為各個時間段,大體可以依據當天的課程表,每一堂課都可以對照時間表來給自己提出學習要求,并且留出地方給自己做評價。這一部分并不難,關鍵是對于課程之外的時間,教師重點關注部分學習和生活習慣較差的學生,指導他們制定,特別是對于家務的整理,可以細化到每天打掃一次自己的房間,整理自己的書桌,幫父母做家務等這些生活事項,當然也在表后留下對應的評價。在學生制定之后,可以在下次班會課上曬一曬自己的時間表,并且學生匯報自己的完成情況,對于表現有進步的學生可以適當激勵。在實踐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都能夠認真完成,部分學生可以熱度只有兩三天,對于這一部分學生,教師可以與家長溝通,每天打卡計劃表,每天學生的計劃表可以跟家長共享,家長可以制定計劃表來融入孩子,與孩子一起進行計劃表打卡,一方面引領,一方面與孩子相互激勵完成每天的生活。
這一活動不僅僅是關注到了學生的學習,更是關注到學生平常的生活習慣的養成,根據表格,可以量化,可以具體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并且給給潛意識中把學習之存在于小學的錯誤觀念慢慢扭轉。在做生活的過程中,促進良好習慣養成,培養良好學習生活意識。從實踐的結果來看,現在更多的學生能夠樣成制定生活計劃習慣,同時也樂于制定計劃,慢慢將生活于學習融為一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生活即教育”實踐二——生活課程推廣
現在小學教育十分的全面,涉及很多學科,綜合課程以及家校課程的積極運用,能夠更好的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也更能契合“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在班級中,推廣生活課程,如給父母做一道菜,在學校可以先制定今天回家做菜的計劃,從買菜開始,經歷做菜到品嘗的過程,并且在之后寫一寫這次活動的感受,這樣既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和動腦能力,在買菜中遇到的問題,做菜中遇到的問題,都可以作為寫作總結的素材,將爸媽和自己品嘗自己做菜的情景和感受記錄下來,更能體會生活帶來的美好,甚至的勞動的快樂。當這項活動在班級公布的時候,學生們顯然是很興奮的。其實,對生活重視,正是對生命的重視,學生通過這項活動,不僅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更收獲了許多生活知識,也拉近了與父母的情感,可謂是一舉多得,經過具體的實踐,會發現孩子們的才能和創造力得到了顯現。
另一次課程推廣則是班級插花活動。提前可以讓學生跟著爸媽逛逛花卉市場或者插花館,記錄所喜歡得花朵相關資料,并且初步學習插花知識和技巧,這個過程既是生活得過程,也是學習得過程。在來到學校后,學生們將精心準備好的插花素材拿了出來,此時可以讓學生們自由組隊,教師特別關注學習不夠積極的學生,可以設置一些團隊,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感,通過每個小隊的努力,實踐成果可以說是非常驚艷的,各式各樣的插畫作品,是透這學生創造和審美的,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收獲了很多,不僅僅是學習了相關能力,而且能夠鍛煉能力,更多是提升自己的審美。在活動過后,建議主動將插花給家人分享,并且可以放在自己的桌面上觀賞,每天好好護養,潛移默化的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美,達成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通過這次的實踐,幾乎全班學生都有收獲,認真對待。這是一次動手之旅,也是學習之旅,更是美好心靈之旅。
四、“生活即教育”實踐三——小先生制
無論是學習和生活,對于大人來說,可以說是獨立的,但對于兒童來說,那是需要互助的。盡力消除班級的兩極分化,可以運用上“小先生制”,這是陶行知所提倡的,其核心就是兒童一邊當學生,一邊也可以當老師,做到“即知即傳人”。在班級內,這種做法也值得被提倡,特別是對于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不好的學生,一方面,可以讓相對優秀的學生主動擔任他們的老師,幫助他們學習和生活,成為他們的榜樣。其次,教師也要善于發現每一個孩子的閃光點,學習和生活習慣不好的學生,也是有閃光點的。班級內雖有一個學生,很多方面都不夠好,但是他能夠聽老師話,認認真真做下去就是好事,一些學生干不了學習小先生,就可以干勞動的小先生,干不了勞動的小先生,可以干監督的小先生,總有一項適合他,這需要教師和兒童一起去發現。小先生制可以說是涉及到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能夠挖掘每一個學生的特長和潛能,從而激發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學習的向往。
五、“生活即教育”需要不斷延展
經過這些實踐,班級學生能夠走向陽光自信,充滿無限的活力,“生活即教育”理念帶給我的很多,帶給學生的則是他們身心健康的良好發展。我深入感受到陶行知先生偉大的教育思想和親人的教育理念,更被他寬廣的胸懷所折服。他眼中有學生,心中有學生,整個身心融入到教育中。這些實踐帶給我幾點認識:一、生活教育就是要把學生發展放到生活中去;二、生活教育,要將學生所有的環境能夠聯結,形成一種成長氛圍;三、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生活中去,才能發現每個孩子的優點;四、生活教育的課程,兼顧校內外,兼顧各學科,是綜合性的課程。曾經讀到陶行知先生初期辦學時候,感受到他縱有千難萬險,他也要堅持下去偉大,他說:“沒有房子而開學校,這是首創,我們以青天為頂,地球為地,日光照著工作,月光下休息和唱歌,過著富有詩意的生活。”這句話真正的震撼到了我,這是何等偉大的教育情懷,我想在陶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影響下,隨著我們一代一代教育人的努力,通過實踐不斷延展陶先生教育思想,就能讓每一個兒童都能過上富有詩意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鄒芳齡,淺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小學教育的啟示,《考試周刊》,2021,(14):27-28
[2]袁李莉,淺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下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當代家庭教育》,2020,(12):49.
[3]張賀,張瑩,淺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幼兒道德教育的啟示——以唐山市區為例職業,2019,No.506(07):122-123
[4]《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