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俊青
(霍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安徽 霍山 237200)
霍山縣茶葉生產歷史悠久,是我國主要產茶縣之一,安徽省“茶產業發展十強縣”,擁有“霍山黃芽”和“霍山黃大茶”等全國知名茶葉品牌。近年,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促產業發展政策支持下,霍山縣通過免費提供良種茶苗、給予新建茶園補助、提供茶園管理機械、舉辦“霍山黃芽節”等多種舉措,有效推進了茶產業發展。至2020年底,霍山縣有茶園1.13萬hm2,其中良種茶園超過40%,茶葉種植面積位于全縣各類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前列,茶葉總產量8 500 t,種植端產值達7.8億元,產品主要有霍山黃芽、霍山黃大茶、炒青綠茶、霍山紅茶、瓜片及其他茶類,種茶收入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所占比重較大。但隨著茶園規模的不斷擴大,勞動力需求增加和農村勞動力數量下降,茶園管理從業人員老齡化現象嚴重,生產效率下降和人工成本提高,造成了茶葉生產成本持續上升。因此,分析制約霍山縣茶園管理機械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促進茶園管理機械化發展的思路和對策,對促進茶園管理生產效率提高有一定的意義。
2010年以來,霍山縣茶園面積增加了3 130余hm2,年均增長率達3.67%。今后,霍山縣還將繼續深入推進茶園良種化、規范化建設,良種茶園面積每年將穩定增加(近年每年達270余hm2)。
2020年,霍山縣農村勞動力為18.87萬人,其中外出務工勞動力8.67萬人,占勞動力總數的45.95%。此外,還有一定數量未外出務工的勞動力,在縣內或就近從事二、三產業,農業勞動力不足農村勞動力總數的50%,且多為老弱病殘。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造成茶葉生產所需勞動力日趨緊張,現實是從事茶葉采摘、管理的勞動力絕大部分為中老年人或女性,基本無青壯年勞動力。
茶葉生產屬于季節性短期用工,絕大多數從業人員不能在產業內獲得長期穩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勞動者的從業積極性低。為了獲得足夠的勞動力,只能提高勞動報酬,如采茶用工高峰期,采茶工日報酬高于正常勞動工日報酬的50%以上,且需要安排食宿。勞動力報酬的增加造成了茶葉生產成本的大幅提高。
春茶期間,霍山縣以采制霍山黃芽、六安瓜片、高檔黃大茶等名優茶為主,茶葉產品價格較高,茶葉采收的報酬也高,春茶做到了應采盡采。夏茶期間,霍山縣以采制黃大茶、炒青綠茶為主,茶葉價格低,同時由于氣溫升高,勞動條件變差,6成以上的茶園不再采收鮮葉。加上秋茶基本不采,使霍山縣茶園產量低、效益不高。如2020年霍山縣投產茶園的平均產量只有50 kg/667m2,大量茶青被浪費。
一是部分茶農在采完春茶后全家外出,基本不對茶園進行中耕、除草、追肥等后續作業;二是多數茶園常年沒有進行中耕除草作業,依賴于使用化學除草劑進行雜草防除;三是少數規模經營的茶園施入基肥,大部分茶園在春茶前通過撒施方式進行追肥,肥料以化肥為主。
當前霍山縣茶園管理機械化總體水平不高,各管理環節的機械化水平參差不齊。
近年來,霍山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茶葉機械化運用,統一采購茶園管理機105臺、除草機55臺、采茶機130臺發放給茶葉生產大戶使用,以此來帶動茶葉機械化發展,已取得了明顯成效。
霍山縣茶園的中耕、淺鋤、除草和施肥等基本還是以人工作業為主。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縣可用于茶園除草松土的小型旋耕機雖約有500余臺,但由于茶園條件限制,真正應用于茶園中耕除草作業上的并不多;專門用于除草、臺刈的機械約800臺,施肥機很少使用。
霍山縣年降雨量約1 500 mm,無明顯干旱季節,茶園基本不需要進行人工灌溉,無專用機械化灌溉設備投入到茶園中。
霍山縣目前擁有植保無人機7臺。植保無人機在集中成片、面積大的地方有部分企業使用,主要防治機械是小型機動噴霧器,極少部分采取手動噴霧器防治模式。
目前市場上修剪機械技術成熟,價格合理,茶園修剪的機械化普及程度最高,已全面實現了茶園修剪的機械化作業。全縣用于茶園修剪的單人修剪機3萬多臺,占茶農戶數的60%以上,未購買修剪機的農戶可以購買機械化修剪服務。
霍山黃芽是霍山茶葉的主要品種,對鮮葉原料要求高,目前尚不能實現機械化采收。隨著夏秋茶的開發利用,機械采茶技術正在逐步推廣,目前已推廣使用單人采茶機70臺,電動采茶機1 260臺。
霍山縣地處大別山區,人多地少,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的優質地塊歷來被用作糧食生產,除了近年來發展的部分茶園地塊質量較好外,絕大多數茶園均為坡地上種植,耕作層淺、礫石多、坡度大,不利于機械化作業;即使部分坡地茶園為修建水平梯后種植,但梯面寬度小,種植不規范,機械作業空間不足。
霍山縣的老式茶園尚占總面積的50%以上,這些老茶園基本為地方群體品種,糧茶間作的栽培模式,不成行列,茶園覆蓋率低,部分后期進行了補植,但茶株行距不一,不利于運用機械化管理。且由于群體品種的茶芽萌發整齊度不好,也影響了機械化采收的鮮葉質量。
受地形條件限制及歷史觀念影響,茶園的園間道路沒有受到重視,基本以人員行走為主,未留有機械行走通道。近年來,霍山縣每年新辟茶園270余hm2,但建園模式仍以茶農一家一戶自行發展為主,即使是在某一行政區域內選用茶樹無性系良種進行連片種植,也是以茶農自行栽種,沒有統一進行茶行布置、排水、灌溉、交通、田間作業道路等的建設規劃,茶園基礎設施條件差。
絕大多數茶農是以戶為經營單位的,茶園規模小,因作業機械一次性投入較大、回收周期長、使用率低,受投資效益的影響,茶農的購買動力不足;茶園機械作業道路會占用耕地面積,降低覆蓋率,影響茶葉產量,建設園間作業通道不被支持;茶葉生產收入占農民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茶園改造周期較長、投入較大,茶農主動進行茶園更新的積極性不高。
霍山黃芽質優價高,采摘用工量大且工日報酬高,目前市場尚沒有適宜的名茶采摘機械;小型茶園管理機械生產效率低,對使用人的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要求較高,推廣運用受到一定影響。
霍山縣茶葉生產存在的上述諸多問題,均可以通過提高茶園管理機械化水平予以解決。
應以實現茶葉生產全程機械化為目標,制定茶葉發展長期規劃,統籌茶園規劃與建設、老茶園更新改造、集約化經營模式發展、人才引進與培養、專業服務團隊培育、機械選型與推廣等各個環節,在政策和資金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
茶園的經濟年限可長達50余年,高標準建園可以為后期的生產和管理提供便利、節約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建議在茶葉發展支持資金的使用條件中,把執行茶園建設標準為扶持條件之一,逐步引導企業和農戶發展高標準茶園,提高茶園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水平,為推廣茶園管理機械化直至實現全程機械化打好基礎。另一方面,讓立地條件差、生產管理不便、經濟效益不好的茶園逐步退出經營。
當前的農業勞動力以中老年人為主,隨著年齡的增大,將逐漸退出農業生產,勞動力數量逐年下降,茶葉的規模化經營、機械化管理是茶產業的發展方向。應以鼓勵和規范茶園承包經營權流動、建立主體間糾紛協調機制為重點,通過茶園流轉、訂單生產、聯合經營、茶園入股等多種形式,推動茶葉的規模化經營。適度規模經營有助于穩定從業人員隊伍,推進茶園規范化建設,提高經營者添置茶園管理機械的積極性。
基層茶葉及機械化相關專業的技術人員不足,結構不合理,同時也存在知識老化的現象,應通過招錄新人、加強培訓予以解決。結合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加大對茶葉經營主體和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逐步提升經營主體的素質,更新管理理念;提高從業人員機械使用、維護、保養及茶園作業水平。
為組建茶葉專業服務隊伍提供培訓、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建設高水平的茶葉專業服務隊伍,為茶葉經營主體有償提供耕鋤、施肥、病蟲草害防治、修剪、采摘等全程機械化服務。
選取合適的經營主體,探索適宜霍山縣情的模式,篩選合適的機型,集成農機農藝措施,支持其創建茶園管理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通過示范帶動,推進茶園管理機械化進程。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加強茶園管理機械化的培訓和宣傳,積極推廣茶園作業機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