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玲
(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2)
“小廁所,大革命”。作為改善人居環境、增強人民幸福感的一項基礎性民生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十分關心和高度重視,多次在考察中作出重要指示。中央有關部委、全國各地積極響應,鄉村“廁所革命”快速推進。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截至2016年全國完成或部分完成廁所改革的村子占調查村的53.5%[1]。2018年全國完成農村改廁1 000多萬戶,農村改廁率超過一半,其中60%以上為無害化衛生廁所;2019年上半年全國新開工改造農村戶廁1 000多萬座[2]。“廁所革命”帶來的鄉村文明新氣象,正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動力。“廁所革命”將孕育一場農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變革,是徹底改變我國農村環境和人文面貌的重大民生工程。介紹“廁所革命”的起緣和助推鄉村振興的意義,并以湖南南縣“廁所革命”為例,運用整體性治理理論,分析“廁所革命”存在的問題與原因,提出進一步推動和落實農村“廁所革命”的對策建議,為開創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廁所革命”的新格局,推動“廁所革命”科學、深入、可持續地發展。
廁所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秦漢時期小篆中的“溷”和“圂”字具有豬圈和廁所的雙重含義。在清代的嘉慶年間出現了廁所收費的現象,但是在中國農村,露天旱廁仍然占絕大多數。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開展了愛國衛生運動,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農村開展了“兩管五改”運動[3]。2009年,農村廁所改革被列入“醫改”項目。十九大以來,黨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廁所革命”作為其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改善農村環境、提高村民生活質量上意義重大。
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全面準確把握“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以此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廁所革命”重點是以改變鄉村衛生狀況、防止流行性疾病傳播、提高鄉村民眾文明意識、促進鄉村現代化為目的,使鄉村舊式、簡陋、臟亂差廁所改造為現代化廁所。作為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一項關鍵措施,鄉村“廁所革命”是鄉村治理的縮影,充分落實好鄉村的“廁所革命”有助于推動鄉村振興的實現。
通過“廁所革命”改變了過去農村露天蹲坑式的廁所設計,減少臟亂臭、改善污染環境等現象,同時相關疾病發生、流行得到一定控制,當地的清潔衛生程度、農民生活舒適度不斷提升,有利于打造生態宜居的文明鄉村。
鄉村“廁所革命”的實質及著力點在于改變農民傳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提升鄉村民眾素質和文明程度,使鄉村更具文明、更具美觀,打造鄉風文明的魅力型農村。
“廁所革命”作為鄉村治理中的一個重點項目,主要由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指揮部牽頭,把任務指標下放至各個鄉鎮。各鄉鎮據此組成廁所改造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專業施工團隊,與村民進行相應的溝通,讓百姓也參與民生項目,有秩序地開展改廁活動,真正實現治理有效。
隨著20世紀50年代中國化肥工業的迅速發展,過多用量致使土地板結,水土流失。改廁主要是將旱廁改造成三格式化糞池,在凈化環境的同時利用有機肥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另外,“廁所革命”拓展了衛生工具、建材等產業鏈,有利于解決就業問題,實現生活富裕。
湖南南縣下轄11鎮1鄉,共計135個行政村,31個社區,約62.4萬人,18.8萬戶。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南縣完成改廁12 881個,超額完成2019年度工作任務。改廁工作是結合大通湖水環境治理整體要求,以大通湖沿線5個鄉鎮為基點,統一采用玻璃鋼纏繞一體式三格式化糞池進行相應落實,從根本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面貌。
衛生效益。一是減少糞便污染,凈化環境。通過一項在南縣明山頭鎮的調研結果顯示,已改廁的村民的衛生知識知曉率達 96.1%,遠大于未改廁的村民衛生知曉率62.3%,衛生知識的提高有利于打造適宜人居的美好環境;二是控制傳播源頭,減少傳染疾病。三格式化糞池以厭氧微生物發酵為原理,減少糞污中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病原體傷害村民的身體。
環境效益。一是保障家庭生活品質,提高后代人口質量。湖南南縣通過“廁所革命”,改變村民的生活方式,推動鄉村文明建設;二是美化整體環境,促進新農村建設。改廁推進使得鄉村街道整潔,鄉村氛圍優美。
經濟效益。一是作為一項健康的投資,“廁所革命”可以避免爆發大規模的傳染性疾病,從而節省相關的醫療費用;二是鄉村“廁所革命”拉動消費,調研顯示南縣的三格化糞池銷售額比2018年高出68%,南縣的“廁所革命”帶動相關衛生工具、建材產業的一系列產業鏈發展。
調研中發現,農村改廁存在坑位被廢物堵住、坑位沖洗不及時等問題。根據對廠窯鎮、明山頭鎮、烏嘴鄉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約 9%的村民不了解改廁的正確用法以及后續維護,約23%的村民真正知道改廁的使用和維護程序,改廁的不正確使用和維護降低了改廁的糞污降解率和使用壽命,無法發揮改廁的真正效益。
在調查中發現,一是部分村民尤其是老人和貧困戶雖然在政府幫助下進行改廁,但是卻由于部分農戶不會使用,仍存在使用旱廁或者隨地大小便的現象;二是部分改廁由于在使用過程中難以沖洗清掏或者因化糞池容量有限致使抽糞次數多、沖洗用水價格高而閑置。
一是目前湖南南縣的廁所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未達到100%的普及率,尤其是部分農村還未開展這項惠民工程;二是部分農村改廁雖然推進速度快,但是真正落實的情況不理想,由于使用成本高導致未充分發揮這項工程惠民便民利民的實質性貢獻。
南縣農村改廁的成績顯而易見,但是現實改廁進程中也存在困境,針對湖南南縣的農村“廁所革命”存在的問題,根據整體性治理理論,分析得出以下原因。
一是南縣的“廁所革命”仍然是以縣政府為主導、鄉鎮政府牽頭為主,村民及市場主體的參與程度不高,甚至部分村民被動接受;二是農村廁所改造牽扯到包括環保、水務、衛生等多個方面的職能部門,跨政府的職能部門之間在提供公共服務方面的協同困難,造成了“高成本,低效率”的部門困境。
一是南縣的“廁所革命”主要由政府領導,通過政府補貼和村民支付資金對進行廁所改造,政府出資力度大,財政壓力大,風險增大;二是農村經濟落后,公共基礎設施不完善,如污水管、化糞池等,清理和排污工作的具體落實情況有待解決。
一是信息不對稱導致社會資本欠缺,社會資本是指個體或團體之間的關聯——社會網絡、互惠性規范和由此產生的信任,是人們在社會結構中所處的位置給他們帶來的資源。目前,多數地方還是官方統一實施改建,使農民感到過程不透明,導致信任危機;二是基層政府缺少責任感,沒有督促好工程的實施以及事后的監管,使得部分施工隊伍工作時偷工減料,導致改廁閑置。
為使“廁所革命”這項工程得以真正落實,助力鄉村振興,造福村民。針對上述“廁所革命”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希克斯的整體性治理理論,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在繼續堅持支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的基礎上,積極動員村民、基層自治組織和社會資本,使其從原來的專制管控轉變為協商合作,在協調好各方利益的基礎上,平行溝通,及時傾聽群眾的想法和難處,努力達成一致目標,真正推動“廁所革命”落到實處;二是協調各部門之間的合作,杜絕各自為政,同時加大責任負責制,并將其量化考核。在明確各自分工的基礎上,相互聯系、共享信息,更好發揮各部門的職能,各部門積極互動,努力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
鑒于現階段中國社會大規模反哺農業與支持農村發展,通過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進入農村尤為重要。一是根據政府采購的相關規定要求,通過競爭性談判、競爭性磋商,公平公開地進行招投標來選擇項目合作伙伴。他們既負責農村村民的三格化糞池式廁所抽糞及糞污收集、運輸及儲存,又負責向農民提供沼肥。同時合作伙伴根據糞污清運需要而購置抽施糞車輛,憑借買車票據、保險單據憑證等向地方政府申領部分資金,實現政府補貼、村民補償和市場援助,從而減少化肥使用量,既保護環境,又節約成本;二是“政府補貼+村民補償+市場援助”的方式解決廁所問題,從投融資、規劃設計到完工使用,市場,政府和村民發揮各自的功能,改善環境,推動“廁所革命”,同時促進相應配套衛生項目的經濟利益,帶動當地的相關就業。
一是強化社會資本,增進信任。社會資本存在于社會結構之中,它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進而提高社會的效率和社會整合度,推動媒體多元化的宣傳方式。充分尊重村民主體地位,推動村民成為廁所革命真正的主力軍。通過積極宣傳讓村民充分了解“廁所革命”是一項真正便民利民的好政策,使其從“要我改”轉變為“我要改”,同時加強村民對于改廁的管理和養護指導,推動改廁利用的持續性和有效性,因地制宜探索出真正便于當地“廁所革命”的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