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第五小學 徐立紅
9月14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陜西綏德實驗中學,觀看同學們練習書法,他對在場的老師和同學們語重心長地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基礎在教育。”他還強調,書法藝術,是孩子們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進一步重視和加強……
近年來,教育部也多次發文表示,鼓勵孩子們多多參加書法等藝術特長的學習,學校也要開足書法課……
綜上可見,書法藝術在祖國建設、人才培養、傳承創新等各方面,都已受到了足夠的重視,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在這種從中央到地方對書法藝術都極其重視的大環境下,能成為一名書法教師,我感到萬分榮幸,所以,我倍加珍惜這個光榮而艱巨的工作崗位,對自己更加高標準,嚴要求,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屬于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理念。
都說“名師出高徒”,我要說應是“明師出高徒”。作為一名書法老師,首先要懂得中國書法發展史,需要清晰地掌握從夏商周,經過春秋戰國,到秦漢王朝,乃至后來的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也帶動了書法藝術的大發展。這個時期內各種書體相繼出現,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簡帛朱墨手跡等,慢慢形成了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五種字體的書法藝術體系。同時,作為書法老師,還要知道不同時代以哪種字體為主,哪個時代都出現了哪些書法大家,哪個時代出現了什么樣的書法理論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我爛熟于心的。
其次,要知曉書法教學的理論和教學方法。“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一名老師,光是肚子里有墨水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把肚子里的知識有效地表達出來,得把相關知識以合適的方式和方法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易于接受,易于消化才行,決不能做“茶壺里煮餃子”式的小先生。這就需要我們平時多學習,多思考,多請教,多實踐,最終找到一條最佳的“行車路線”。
再有,就是有一手過硬的手上功夫。人們常說“光說不練假把式”,如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只會一味地說教,而不能直觀地給學生以有效的示范、指導。那么,就談不上是合格的書法教師。所以,我們必須要在自身的書寫能力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讓學生信服,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負責,更利于快速加大學生的進步程度。
一張書桌,一套紙墨筆硯,一把戒尺,填鴨式的私塾先生式的教學方式,一定不適合當下的新時代的課堂。所以,我在現實教學過程中,注意靈活地把古人優秀的基因轉移過來:老師認認真真地傳授知識點,一絲不茍,盡量把古人精華的東西原汁原味地傳授給學生。
同時,我還注意把當今新鮮的血液注入其中: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師生合作把不同的觀點經過分析、判斷,最終得到一個最為可信的觀點。
這樣一來,便形成了古為今用,融會貫通的與眾不同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教學效果非常好,學生的學習效果也非常棒。
現實的教學工作告訴我,在當今高速發展的新時代,軟筆書法和硬筆書法同樣重要,它們同屬于書法藝術范疇,它們有著許多相通甚至相互促進的地方。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我并不單一地要求學生只寫軟筆或者只寫硬筆。我積極鼓勵學生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以及愛好,盡最大努力,達到軟筆、硬筆同時進行的目標,最終讓學生在最大的限度內更多地受益。
我還側重于分析學生的不同性格、愛好、專長,在幫助學生選擇所習字體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并不一味只要求學生寫隸書或者寫楷書亦或寫行書。你喜歡哪個就寫哪個,適合寫哪個就寫哪個,慢慢地,同學們都找到了自己的最愛,也都在自己的領域達到了更高的高度,真是百花齊放,大快人心。
從國家到校園,各級各類部門和領導對書法藝術都是極為重視的。而書法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也是需要我們一代一代扎扎實實地傳承和發展下去的。所以,我時刻提醒自己,一定要竭盡全力把本職工作做好——寫好中國字,做個好老師!雖然在自己的身上還存在著諸多不足,但我也會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為祖國的偉大復興事業貢獻一份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