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媛媛
江蘇省徐州市徐州開發區大黃山中心幼兒園
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的干預行為可以因教師意識的主動與被動進行劃分。主動干預是指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主動觀察判斷孩子在實施操作時,是否需要得到教師的幫助,從而自發地對活動進行干預;被動干預是指幼兒在進行活動時,為了尋求教師的幫忙、認同或表揚,主動要求教師的干預行為。最終教師完成干預行為后達到的效果可以界定為積極、消極和良性。
教師在干預和介入幼兒行為的所有過程中,并不都是完全正確的,多少都會有問題出現,且正確與否直接影響了美工區活動的最終成果,下面通過總結,得出幼兒園美工區活動中教師干預行為存在的問題。
在與老師溝通時,幼兒園的老師們會談論自己對幼兒的看法,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他們認為老師們就應該教導幼兒。一些幼兒在學習過程中仍然學不會,這時教師就會對這些孩子更加關注,更加耐心地教導。雖然幼兒經教師的教導后可以一點點地總結經驗和積累知識,但是一些老師卻覺得僅靠他們的教導方法是不夠的。教師認為幼兒需要不斷地學習和運用所學的東西,從而幫助幼兒自己完全表達自己的想法。
幼兒參與美工區活動的主要意義在于激發幼兒的創造力和表現力,但教師往往認為在美術中表現力是一種技能。因此,教師在選擇開展活動時,更注重該活動體系的邏輯性和幼兒的模仿學習能力,最看重幼兒在進行美工活動時的操作技能,從而忽略孩子自身的想法和興趣以及他們所積累的經驗。教師希望孩子們能夠在制作作品的時候把她們教的技巧運用起來,把孩子完成的作品作為評判教學是否成功的標準,但事實不應該如此。幼兒參加美術活動的終極目標不應該是在于練習技巧,雖然這的確是孩子完成創作的基本,但是這會把孩子的創造力慢慢磨滅。
美工區活動是幼兒自由創作的區域,它并不是一種集體性的活動。教師在進行美工區的活動時,需要考慮幼兒年齡的特征,尋找適合幼兒操作的工具和材料。每個幼兒不同,所以幼兒在創作的時候,教師不能夠采用集體美術教學的模式對幼兒活動進行干預,而是需要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讓幼兒自行去創作,在幼兒遇到問題的時候給予適當的引導,引導過程中不能夠喧賓奪主,導致幼兒被動地學習教師的行為。
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幼兒教師在指導幼兒活動的時候,最好是采用一只手的方式對幼兒美工活動進行協助。”[1]給幼兒留有一定的動手空間,才能夠更好地引導幼兒解決問題。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動手能力會不斷地提高。比如幼兒經過不斷的美工活動能夠學會剪紙、粘貼等技能。那么幼兒在這些方面尋求教師指導的時候,教師就需要通過語言的方式對幼兒進行指導,不能夠因為幼兒年齡小就直接上手去幫助幼兒把東西粘貼完,如果教師直接動手幫助,就會導致幼兒的操作能力得不到鍛煉,他們的美工技能也就無法更加熟練。[2]幼兒自己動手也會提高幼兒創作的興趣,給幼兒帶來更多的成就感。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幼兒存在模仿的現象,在美工活動后,教師將幼兒的成品收上去,但是有的幼兒作品是沒有寫名字的,教師在詢問的時候沒有幼兒回答,這也就說明幼兒沒有興趣參與到美工活動中,沒有自己思考,只是模仿了別人的作品。教師在美工區活動中,可以給幼兒一個創作的情景,引導幼兒往某一個方向創作,從而引發幼兒主動思考和創作。
幼兒的美工活動是美術教育的活動之一,是提高幼兒美術能力的關鍵活動。本研究從幼兒教師的角度開展,將某幼兒園的所有教師和美工區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觀察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討論,從中找出幼兒教師在美工活動指導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教師層面的改進措施。[3]
因本次研究的對象范圍較小,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主觀性,但還是可以看出,幼兒教師基本上都能夠意識到對幼兒指導的重要性,只是在指導方法掌握方面存在偏差。所以幼兒園應該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從而提高教師的指導能力,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指導幼兒的美工活動,鍛煉幼兒的思維和動手能力,促進幼兒美術教育更為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