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縣建華幼兒園
在近年的幼兒教育培訓問卷調查中,有兩個問題是廣大幼教工作者關注的熱點:一是如何成為一個智慧型的教師;二是如何在教學工作中發現教育智慧。要做一個智慧型教師,就必須要不斷完善自己,注重自己的專業化成長。要想扎實有效地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園本教研活動無疑是最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方法,以“培養快樂、智慧型教師”為基本理念、以“共享活動”為載體,我們積極探索園本教研活動的新模式。
要想做一個智慧型教師,必須先做一個終身學習的學生。在教研組活動中,教師可以共同探討話題“本學期個人發展規劃”,目的就是明確個人發展方向,從而有計劃地進行學習和提升。同時以教研組活動為基礎,積極為教師營造輕松開放的學習氛圍,提升教師的教育素養。“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讓教師們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從經費中設立專項“讀書基金”,為教師們訂閱大量幼教報刊,購買幼教專業書籍,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為優化教學指明方向。每月開展一次薦書活動,引導教師分享讀書心得,向大家講述書中的主要內容和讀后的感想,通過讀書活動的開展,教師們將讀書、做人、做事有機統一起來,形成了自主讀書的學習氛圍,人人爭做學習型教師,教師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科學的制度可以充分發揮教師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比如學習制度、讀書制度、教研組工作制度、教研獎勵制度等,逐漸形成系統完整的園本教研制度體系,建立多重的“園本教研”活動,能更好地促進教師專業提升。教研組長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教研計劃,教師參照教研組的計劃制定教學計劃,從教師的年齡層次、骨干教師的比例上進行充分考慮,分成班主任教研、骨干教師教研、新教師教研等幾種類型,為教師有效地互助交流搭建平臺。將主動權交給老師,提出實際問題進行討論,激發教師主觀能動性。不僅關注園本教研活動的過程,更關注教師在此過程中亮相的機會,所發表的個人見解,體現的個性思想等等,這也是每位參與其中的教師成長的足跡和智慧的見證。
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內容就是提升教師的實踐智慧,那么,給每位教師嘗試的機會,在實踐中體現其自身價值,無論對教師本人或對教學而言都是有利無弊的。年輕的教師,熱情活潑,親和力強,放手讓她們自己嘗試摸索,既可以幫助她們積累一定的實踐經驗,也可以不斷激發她們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骨干教師有創新意識,教學經驗豐富,可以發揮傳、幫、帶的作用。骨干教師還可以進行優秀課例展示,讓頭腦活、思路清、理念新、悟性好的老師先進行展示,然后組織大家交流研討,分析其教育行為背后的理念支撐,減少了新教師的摸索過程。同時對新教師進行考核,包括聽推門課、半日活動跟訪、考核課等,充分挖掘新教師的潛力,使新任教師在老教師的帶領下迅速成長,而老教師也可以從新教師的觀念中獲得啟示,達到以老帶新、以新促老的目的,讓每個人都能在最近發展區得到最大發展,使得人人能發展,個個有進步,極大地調動教師參與研究的積極性,也使教師真正體驗到研究所帶來的快樂。
園本教研的多樣化,能促進教師研究活動的有效性。通過不斷實踐、嘗試,教師能從中發現自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反思、尋求解決辦法、促進專業提高。教育思考使得教師明確自己的教育方向,科學而理性地設計自己的教育,同時不斷總結,提升自己的教育實踐。在公開課教學中,可以采取“一課三研”“同課異構”“一課二研三評”等活動形式,靈活多樣的研討形式,有效地促進教師主動實踐。通過層層反思,不斷解讀自己與他人教學行為背后的教育理念,分享適宜孩子發展的教學策略,能提高集體活動的有效性。“同課異構”的園本教研形式,可以激發教師自身的內在潛能,老師們的教學風格各異,在同一課題上有不同的設計思路和教學方法,并且在實施過程中會閃現不同的火花,觀摩者在聽課過程中能汲取到更多的教育智慧,將經驗進行總結,對不足進行反思。這樣的形式不僅可以鼓勵執教者在課例設計與實施中拓寬思路、大膽創新,也使觀摩者能開闊視野、取長補短、去粗取精、為己所用,遷移到自身實踐中去嘗試,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
培訓是最好的福利,良好師能的形成離不開科學合理的培訓。給老師的成長提供平臺,不斷創新培訓模式,更注重將有效的方法落實于實踐之中,讓全體教師專業水平得到發展。我們針對不同教師的專長開展各級各類培訓,通過培訓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讓她們在學習中接受先進的教育理念,接觸到幼教最前沿的信息,拓展老師們的視野,增長智慧。同時,定期對全園教師進行技能培訓,加強基本功訓練,開展舞蹈、繪畫、手工制作等“專業技能大比拼”“教玩具制作”等活動。開展形式豐富的游戲活動培訓,不斷提升教師的教科研意識和研究探索能力。
要想使教研活動的互動更加及時有效,要創設條件,采取多種形式進行互助交流。一方面通過開展專題論壇、教學研討等群體研究活動,研究實際問題,進行教學交流。比如“經驗分享”“區域活動觀摩”等活動。另一方面通過網絡形式進行“好文章推薦”“好案例分享”“金點子介紹”等。線上培訓省時省力,利用網絡直播在微信群里開展研討,大家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增加了教師交流的密度,在師師互動中逐步形成了樂學善思、合作共賞的校園文化,有效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工作坊由教師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組合,并自主選擇研究內容,是教師們為“共同的意愿”心甘情愿地結合在一起的合作研究團隊。工作坊在活動內容和時間上都十分靈活,能對研究中生成的問題及時地進行溝通交流和處理。在活動中,面對有著共同問題的親密伙伴,沒有領導的參與和怕說錯的壓力,教師可以敞開心扉,盡情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意見,因此在工作坊中研究的問題是最自然、最真實的。比如音樂工作坊、手工坊,有特長的坊主選擇各年級對坊間內容有興趣的教師四到五人,每星期定時開展教研活動,活動形式以模擬課堂教學為主,由一位教師輪流擔任主講,其余的老師模仿幼兒表現,老師通過組織活動現場教學,讓所有成員理解整個活動的目標和過程,并通過親身體驗感受游戲的快樂,活動結束后大家一起總結探討活動的精彩之處,再通過反思改進,將活動更加完善。每次活動時工作坊的成員是完全自由的,活動內容是開放的,活動氛圍是輕松的。工作坊的教研成果可以在學期結束時以各種游戲互動的方式展現給家長和孩子。
園本教研是以幼兒園為本,以教師發展為本,以幼兒園自身的力量為基礎,根據教師在實際工作中碰到的真實問題展開研討,最終目的是幫助教師在研究的過程中學會研究、學會思考、從而解決問題、改善教育行為、促進專業發展。園本教研工作必須立足幼兒園實際,踏踏實實抓好園本教研工作,充分發揮全體教師的主體作用、教研組的群體力量,為她們積極搭建展示的平臺,在共同研究、互動的過程中共同提高,大力培養智慧型教師,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不斷地提升幼兒園的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