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辰 尹會 李云 王志鋼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天津300052)
食管型頸椎病是以頸椎椎體前緣骨質增生,形成骨贅,壓迫咽部和食管,造成以咽部異物感或吞咽困難為特點的一種特殊類型頸椎病。該病臨床少見,其發病率約占頸椎病的2%[1],頸3~6節段是主要發病區域,特別是頸4和頸5椎體[2]。食管型頸椎病的治療包括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對于骨贅壓迫明顯引起呼吸或吞咽困難者建議行手術治療[3]。由于上頸部解剖結構復雜,手術危險性大,術后并發癥多,因此對手術前后的護理要求較高。我科曾收治1例頸1~頸7椎體前緣骨贅生長的食管型頸椎病患者,在全面評估的基礎上實施手術治療。通過手術前后精心護理,患者順利恢復,治愈出院。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患者女,57歲(身高165 cm,體質量65 kg),主因進行性吞咽困難2月余、呼吸困難半月余、體質量減輕6 kg就診于我院。否認吸煙和飲酒史,否認手術史、外傷史。查體:咽后壁前突,頸椎生理曲度存在,活動度正常,四肢肌力V級,感覺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頸椎活動時無頸部疼痛。側位X線顯示頸椎生理曲度消失,頸1~頸7水平前方骨贅形成。頸部CT證實前縱韌帶骨化和咽-食管段的機械壓迫。此外,頸部MRI顯示沒有明顯的脊髓壓迫,電子胃鏡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纖維喉鏡檢查發現咽喉部有突出物。于入院第3天在全麻下行頸椎前路骨贅切除術。患者全麻清醒后即感到呼吸困難癥狀有所緩解。術后第1天拔除引流條。術后第3天復查頸椎側位X線片和CT,頸椎前表面光滑,吞咽不暢和呼吸困難癥狀明顯改善。術后第5天,患者借助頸托起床活動。術后第7天出院。術后3個月復查,患者吞咽不暢和呼吸困難癥狀完全消失,體質量增加2 kg。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該患者確診前因吞咽困難,一直認為自己是消化系統疾病,對頸椎疾病了解較少,患者及家屬存在焦慮情緒,擔心手術效果和預后。護理人員為其介紹疾病相關知識、手術方法和治療過程中常見并發癥及相應處理措施,介紹手術醫生的技術水平,耐心與其溝通。患者及家屬焦慮不安情緒明顯緩解,表現出對治療和護理的依從。
2.1.2 飲食護理 患者入院前體質量減輕6 kg,因吞咽困難僅能進流質飲食。囑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低纖維的流質飲食,在此基礎上遵醫囑加用腸內營養混懸液口服,1 000 mL/d,少量多次,保證能量及蛋白質的攝入,滿足機體營養需求。患者不能接受腸內營養混懸液的口感,反復多次強調服用的必要性,提高依從性。告知患者需將營養液倒入杯中服用,不可直接對瓶口飲用,避免污染,服用前加熱至38℃左右。指導患者進食時采取端坐位,利用重力的作用使食物下咽,小口進食,避免食物過多積聚在咽部,有誤吸的風險。患者術前白蛋白42 g/L,血紅蛋白127 g/L。
2.1.3 去枕仰臥練習 術前1天嘗試去枕仰臥,以適應手術體位。患者去枕仰臥,肩后墊薄枕,頸部后仰,充分暴露頸前部,該患者首次堅持10 min左右,無不適主訴。
2.1.4 呼吸功能鍛煉 該患者入院時存在呼吸困難癥狀,主訴吸氣費力、呼氣不足,入院后測血氧飽和度波動在96%~99%,動脈血氣分析示PO289 mmHg(1 mmHg=0.133 kPa),PCO242 mmHg,遵醫囑給予氧氣吸入2 L/min。該患者手術涉及節段多、需要暴露范圍大,麻醉插管、手術刺激均可能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且術前已有呼吸困難、吞咽困難的癥狀,極易發生誤吸,導致墜積性肺炎,鼓勵患者于餐后進行腹式呼吸、有效咳嗽,以增加肺活量,促進痰液排出。腹式呼吸訓練:取坐位,囑患者經鼻腔緩慢深吸氣,達到最大量后屏氣2~5 s,然后經口腔緩慢呼氣,腹肌收縮。每天反復訓練數次,每次20 min,屏氣時間逐漸延長至8~10 s。有效咳嗽:囑患者調整呼吸,先大口呼氣,待痰液聚集在咽喉部位后用力咳出[4]。該患者能夠用力咳痰。
2.1.5 取消氣管推移訓練 頸椎前路手術術中為暴露椎體前緣,需牽拉食管、氣管和甲狀腺,為適應術中牽拉造成的不適,氣管推移訓練一直以來都是術前常規護理項目。但該患者骨贅前凸,已壓迫食管和氣管,進行氣管推移訓練會加重呼吸困難癥狀,患者難以耐受;且推移食管、氣管與骨贅產生摩擦,更易導致喉頭水腫。因此,在與主管醫生協商討論后,該患者取消此項練習。
2.2 術后護理
2.2.1 體位護理 手術結束回到病房后,采用3人搬運法,由專人負責保護患者頭頸部,將患者移至病床上。取平臥位,頸下及頭頸部兩側以毛巾固定,避免頸后方懸空并防止頭頸旋轉。平臥6 h后,采用軸線翻身法,每2 h翻身1次。囑患者盡量不要自主翻身,不能頻繁翻身,避免頸部不正當用力。患者遵醫行為良好,能夠配合護士按時翻身。
2.2.2 病情觀察 持續心電監護和氧氣吸入2 L/min。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情況,注意血氧飽和度的變化,觀察手術切口情況。患者未述呼吸不適,血氧飽和度波動在98%~100%,頸部無腫脹。該患者術中放置引流條,術后第1天,傷口敷料少量滲血,予以傷口換藥并拔除引流條,切口無紅腫。出院時患者傷口愈合良好。
2.2.3 呼吸道護理 術后患者痰液較多,遵醫囑給予異丙托溴銨霧化吸入,每次20 min,3次/天。術后第2天患者主訴痰液量增多,且不易咳出,囑患者增加飲水量稀釋痰液,為患者拍背松動痰液利于咳出。遵醫囑霧化液中加用糜蛋白酶及布地奈德,術后第3天患者主訴癥狀緩解。
2.2.4 飲食護理 術后6 h麻醉完全清醒后,試飲少量溫水,無不適后先給予流質,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禁食辛辣刺激性和較硬食物。
2.2.5 功能鍛煉 術后當天開始功能鍛煉,護士指導并協助患者進行踝泵運動、雙膝屈曲、直腿抬高及屈膝抬臀運動。術后第5天,患者能夠借助頸托起床活動。
2.2.6 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
2.2.6.1 喉上、喉返神經損傷 喉上神經損傷表現為患者飲水或流質飲食時發生嗆咳,一旦出現,及時報告醫生并遵醫囑增加輸液量,根據情況給予固體飲食,囑患者細嚼慢咽。喉返神經損傷表現為患者聲音嘶啞、憋氣,如確定為喉返神經損傷者,告知患者喉返神經損傷一般為暫時性,可逐步恢復。該患者未出現神經損傷癥狀。
2.2.6.2 窒息 床旁備氣管切開包、吸痰裝置。當患者出現頸部增粗、呼吸困難、紫紺、血氧飽和度下降等癥狀時,立即通知醫生,馬上行氣管切開或切口開放引流。該患者未發生窒息情況。
2.2.7 出院指導 告知患者出院1周后可以沐浴。出院后繼續佩戴頸托3個月,臥床期間可以摘掉,坐起、站立或行走時必須佩戴。術后3個月門診復查,病情允許情況下停止佩戴頸托,可以參加非體力勞動性工作。頸椎術后的功能鍛煉推薦步行,有助于頸椎力線的排列和頸椎間盤的營養。不建議單獨活動頸椎,長期低頭、久坐或長途駕車等不利于維持頸椎的穩定性和頸椎的生理曲度。囑患者出院后如出現肌肉力量減弱、運動靈活性降低、感覺清晰程度減退等癥狀應及時來院就醫。
通過本例手術的順利實施,對多節段食管型頸椎病患者手術前后的護理進行了探索,術前加強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及功能鍛煉,術后注意體位、加強病情觀察、關注呼吸道護理、飲食護理及指導功能鍛煉,及時發現并發癥,做好出院指導。保證患者的順利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