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成金,何 穎
(山東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青島 266590)
改革開放以來,山東農村文化發展出現了蓬勃生機,在市場化、城市化的推動下,農村文化的意識形態話語系統逐漸減弱,娛樂功能、經濟功能開始釋放,促成了農村文化發展的新格局。我們以中共中央、山東省委關于農村文化建設政策的調整和農村文化的發展變遷為線索,并根據不同時期農民文化需求的變化,將改革開放以來對山東農村文化的發展歷程做一個歷史的回顧與梳理,以期對新時代農村文化發展有所裨益。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創了山東農村文化建設的新局面,雖然這一階段農村文化建設依然側重于政治屬性,以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為主要目的,但是改革開放畢竟打破了文革以來文化從屬于政治的畸形局面,文化的經濟功能和娛樂功能開始顯現,農村文化建設和農民文化需求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的特征。這一階段山東農村文化建設主要有以下特點:
思想政治教育體現了農村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問題,加強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終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點與核心所在。在20世紀80年代,黨中央連續出臺了一系列加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這些都為加強山東農村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農民思想政治教育重點在于進行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教育,闡明改革開放以來黨在農村的一整套方針政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為了提高農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現代文明意識,增強他們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在中共中央的政策指引下,山東省委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文件,其中加強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清除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反對精神污染和資產階級自由化擺到了刻不容緩的地位,如《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關于一九八一年宣傳工作的幾點意見》(魯宣發<1980>59號)、《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關于繁榮和振興我省文藝的試行意見》、《山東省“七五”期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劃》、《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關于印發一九八六年全省宣傳工作要點的通知》(魯宣發<1986>5號)、《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關于加強文藝評論工作的意見》(魯宣發<1987>17號)和《關于今冬明春在全省農村開展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的通知》(1990)。其中在《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關于一九八一年宣傳工作的幾點意見》(魯宣發<1980>59號)中提到了“反對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資產階級自由化”。在《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關于印發一九八六年全省宣傳工作要點的通知》(魯宣發<1986>5號)中指出“堅持在精神產品生產中該放開的堅決放開,該管住的堅決管住,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傾向,抵制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襲?!雹僦泄采綎|省委宣傳部《中共山東宣傳史料》編寫組:《中共山東宣傳史料 宣傳工作文件選編(1927年11月-1987年9月)》,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823頁,第849頁,第850-852頁,第857頁,第858頁,第685-686頁,第706頁,第716頁,第709頁。1986年2月中共山東省委通過了《山東省“七五”期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劃》將精神文明建設與山東農村文化建設相結合,一是與山東省情相結合,“全省進行理想教育,一定要和‘富民興魯緊密結合起來’”②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中共山東宣傳史料》編寫組:《中共山東宣傳史料 宣傳工作文件選編(1927年11月-1987年9月)》,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823頁,第849頁,第850-852頁,第857頁,第858頁,第685-686頁,第706頁,第716頁,第709頁。;二是與農村實際相結合,從“文明村民”“鄉規村約”“移風易俗”等層面提出制定政策,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明確規定“鄉村要制定、修訂鄉規村約”,“移風易俗,樹立新的社會風尚”③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中共山東宣傳史料》編寫組:《中共山東宣傳史料 宣傳工作文件選編(1927年11月-1987年9月)》,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823頁,第849頁,第850-852頁,第857頁,第858頁,第685-686頁,第706頁,第716頁,第709頁。;同時還提出了通過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指出“全省農村鄉以下要建立健全村郵員或報刊發行員隊伍,同時,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大力發展農村報刊發行站、委辦郵路和城鎮報刊零售網點”④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中共山東宣傳史料》編寫組:《中共山東宣傳史料 宣傳工作文件選編(1927年11月-1987年9月)》,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823頁,第849頁,第850-852頁,第857頁,第858頁,第685-686頁,第706頁,第716頁,第709頁。,“發展集體和個體售書網店”,“村通廣播率提高到90%以上,喇叭入戶率提高到70%以上”⑤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中共山東宣傳史料》編寫組:《中共山東宣傳史料 宣傳工作文件選編(1927年11月-1987年9月)》,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823頁,第849頁,第850-852頁,第857頁,第858頁,第685-686頁,第706頁,第716頁,第709頁。,截至1995年山東建立鄉鎮文化站2188個,集鎮文化中心946個,農村文化專業戶21355戶⑥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中國農村統計年鑒1996》,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6年,第319頁。。在《關于今冬明春在全省農村開展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的通知》(1990)中,提出思想教育活動堅持“三為主”、“兩不變”、“兩不整”的指導方針,即以思想教育為主、正面教育為主、自我教育為主;既不整干部,也不整群眾;堅持改革開放的方針不變,黨在農村的一系列現行政策不變。⑦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山東編年史:第15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74頁。在山東省第二次農村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活動中,突出了奔小康教育,以解決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難點、熱點問題為突破口,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關鍵,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會主義新思想、新風尚在廣大農村地區逐步形成,初步達到了用社會主義思想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的目標。
思想政治工作與經濟工作相向進行,黨對農民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的教育是和黨的農村基本政策的開展過程是一致的。其中,在20世紀80年代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廣過程中,黨對農民的基本政策的教育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關于一九八一年宣傳工作的幾點意見》(魯宣發<1980>59號)中指出:“圍繞狠抓調整、穩定經濟這個中心,大力開展經濟宣傳”,“要組織農村社隊干部和群眾認真學習中發〔1980〕75號文件,切實搞好生產責任制。”⑧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中共山東宣傳史料》編寫組:《中共山東宣傳史料 宣傳工作文件選編(1927年11月-1987年9月)》,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823頁,第849頁,第850-852頁,第857頁,第858頁,第685-686頁,第706頁,第716頁,第709頁。在《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關于一九八二年宣傳工作幾個問題的意見》(魯宣發<1982>16號)進一步強化了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指出“工礦企業和農村社隊基層的思想政治工作比較薄弱”⑨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中共山東宣傳史料》編寫組:《中共山東宣傳史料 宣傳工作文件選編(1927年11月-1987年9月)》,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823頁,第849頁,第850-852頁,第857頁,第858頁,第685-686頁,第706頁,第716頁,第709頁。,“宣傳部門的干部深入實際,研究實行生產責任制和經濟責任制后基層的思想政治工作面臨哪些重大課題;怎樣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工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去”,“繼續抓好鞏固和完善生產責任制的宣傳,促使干部、社員正確處理‘統’與‘包’的關系,穩住和搞好集體經濟的統一經營部分?!雹庵泄采綎|省委宣傳部《中共山東宣傳史料》編寫組:《中共山東宣傳史料 宣傳工作文件選編(1927年11月-1987年9月)》,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823頁,第849頁,第850-852頁,第857頁,第858頁,第685-686頁,第706頁,第716頁,第709頁。在1990-1992年山東省兩次農村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活動中,充分貫徹了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相結合、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相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同農村各項工作相結合。在開展教育活動中,突出了奔小康教育,使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形式的雙層經營體制進一步完善;整頓了農村基層黨組織,較好地解決了支部班子的癱瘓問題;強化了法制宣傳教育,進一步健全完善了鄉規民約等自我約束機制。①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山東編年史:第15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15-316頁。
這一時期,山東農村文化建設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六五”“七五”“八五”計劃結合起來,深入進行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的教育,促進了農村改革的深入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梢?,農村基本政策的推廣離不開農村文化建設,農村基本政策的推廣過程也是加強文化建設的過程,兩者的密切結合也就構成了當時農村文化建設的一大特點。
從改革開放一開始,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農村文化建設擺脫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畸形局面,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識形態話語系統開始減弱,娛樂功能、經濟功能開始釋放。1979年鄧小平就提出了“兩個文明一起抓”的方針,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雹卩囆∑剑骸对谥袊膶W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辭》,《人民日報》1979年10月31日,第1版。1985年我國發布《關于建立第三產業的統計報告》,國務院將“文化”、“廣播電視”計入第三產業第三層次“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③《中國第三產業年鑒》編委會:《中國第三產業年鑒:1993》,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3年,第35頁。,在國民經濟中確認了文化的“產業”地位。1991年國務院批轉的《文化部關于文化事業若干經濟政策意見的報告》中,正式提出了“文化經濟”概念,肯定了“以文補文”的經營活動,標志著對文化的產業屬性的認識上升到了一個新水平。1994年,江澤民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旋律和多樣化的問題,指出“文化應該是健康的,使人精神振奮,又是豐富多彩的,能夠滿足人們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進行曲,戰斗曲,小夜曲,抒情曲,都要有?!雹苤泄仓醒胛墨I研究室:《江澤民思想年編(1989-2008)》,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148頁。同時指出“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是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的具體體現。”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55頁。市場經濟賦予了農村文化新的時代特征,這也就意味著農村文化建設不僅具有意識形態功能,也可以娛樂身心,而且可以對于經濟建設具有推動作用。
隨著中央政策的松綁,農村文化發展的環境變得寬松。在農村文化發展過程中,農民群眾的娛樂文化作為其表現形式一直貫穿始終,如踩高蹺、舞獅子、扭秧歌等傳統文化活動就是農民娛樂身心、釋放壓力的一種良好方式。隨著物質生活水平提高,農民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改善,農村文化的娛樂功能和經濟功能開始展現,家庭耐用文化娛樂消費品實現了升級換代和數量增加。據統計,1995年山東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114.56元提高到1995年的1715.09元,位列全國第11位⑥山東省統計局,山東省農村社會經濟調查隊:《山東省農民生活統計年鑒1998》,濟南:山東省統計局出版社,1998年,第12-13頁,第16頁。。1978年農民人均文化與生活服務支出為2.03元,占生活消費總支出的2.43%。⑦山東省統計局:《山東統計年鑒1983》,濟南:山東省統計局濟寧資料印刷廠,1983年,第294頁。到了1995年,山東全省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中用在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上的費用達到106.08元,占生活消費總支出的8%⑧山東省統計局,山東省農村社會經濟調查隊:《山東省分縣鄉農民生活統計年鑒1997》,濟南:山東省統計局出版社,1997年,第23頁。;1980年全省農民家庭每百戶家庭擁有黑白電視機0.36臺,彩電尚未進入農民家庭,到了1995年每百戶農民家庭擁有黑白電視機74.26臺,擁有彩色電視機25臺⑨山東省統計局,山東省農村社會經濟調查隊:《山東省農民生活統計年鑒1998》,濟南:山東省統計局出版社,1998年,第12-13頁,第16頁。。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和農民的增收,休閑娛樂消費升級,從以往的單一的收音機發展到電視機、錄像機、組合音響等消費品。這表明,農村文化發展已經擺脫了極左政治思潮的束縛,廣大農民迫切希望破除思想束縛,了解新生活、新觀念,文化需求日益增長,文化消費得到復蘇,農村文化發展開始呈現出價值取向多樣化的特征。
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農村群眾性文化活動開始出現,農民群眾主體意識在覺醒。鄉鎮文化中心和農村文化專業戶的出現是80年代山東農村文化建設的創舉,實現了國家、集體和個人群眾性文化事業發展的新模式。改革開放的進行在促使農民增收的同時,也帶來農民消費觀念發生變化,單純的物質需求和思想政治的灌輸式宣傳教育已經不能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要,農村的多樣化精神文化消費需求呈現出上升趨勢,農村群眾性文化活動開始出現。根據中共中央《關于關心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指示》(1981年8月)精神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關于當前農村文化站問題的請示的通知》(國辦發[1984]21號)精神,山東逐漸形成了省、市、縣、鄉、村五級文化網絡,其中作為文化系統末梢的縣文化館、鄉鎮文化中心、村文化大院和文化專業戶在活躍人民生活、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81年山東開始建立村一級的文化活動場所——文化大院。“文化大院在活動方式和內容上,大都是農民自娛自樂,形式自由多樣,具有當地特點,開放時間多在農民勞動之余,實用方便,對農民有很大的吸引力。”①張華:《山東改革開放三十年》,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1頁。隨著山東省農村群眾性文化事業的發展,農村文化專業戶作為新生的力量開始涌現出來,具備“專業經營、兼業經營和義務服務”三種形式,并且成為補充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途徑。據統計1995年山東建立鄉鎮文化站2188個,集鎮文化中心946個,農村文化專業戶21355戶②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中國農村統計年鑒1996》,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6年,第319頁,第286頁,第52頁。。
這一階段是山東農村文化建設的轉型期,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山東農村不僅在經濟上完成了轉型,而且在文化上也實現了轉型。農村文化建設的目標并非僅僅是占領農村的思想陣地,而是在對農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上把農民解放出來,促使農民由被動的教育者向主動的文化享受者轉變。雖然這一時期農村文化建設成效很大,文化消費大幅提升,但是與全國先進省市相比依然存在較大差距。其中從作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農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明顯改善,據1995年數據,山東農村居民家庭勞動力高中(含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3.89% ,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9.81%,居全國第4位。③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中國農村統計年鑒1996》,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6年,第319頁,第286頁,第52頁。1995年山東農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為106元,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02元,在全國居第13位。與北京(246元)上海(256元)廣東(245元)浙江(163元)等省份相比依然具有較大差距。④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中國農村統計年鑒1996》,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6年,第319頁,第286頁,第52頁。
以1996年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和1996年12月的《關于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通知》為標志,山東農村文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一時期文化建設以“送文化”為主,主要表現就是從中央到地方組織了多種多樣的文化下鄉活動。這一時期農村文化政策重點,在強調用社會主義思想占領農村陣地的基礎上,轉向提高農村文化生活水平,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長期以來,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是滿足農村地區文化需求的基本途徑。文化下鄉以面向基層,服務基層為主要宗旨,以廣大農民為服務對象,有利于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1996年10月,《山東省“九五”期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劃》對山東農村文化發展有了更加明確的指導思想,提出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組織好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1997年12月26日,山東省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全面啟動?!叭锣l”活動啟動以后,文化部門組織了“百團下鄉”活動,山東省科協和農業部門組織了萬名科技人員下鄉送技術活動,“文藝部門把文化下鄉看成是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節目安排注意增加有利于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有利于引導農民建立文明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的內容。”①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山東編年史:第16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44頁。
在農村,農村文化建設活力不足,許多公共文化活動從內容和形式方面都沒有創新,僅僅停留在簡單的肢體活動和說唱上,而真正的科技閱讀、衛生、科普知識的推廣活動組織有限;同時由于農村文化市場存在一定程度的失控現象,淫穢表演、低俗文化活動等屢禁不止。為了加強對農村文化建設的引導和支持,先后在1998年、2002年和2005年通過了《文化部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等三個文件,明確了提高農村文化事業投入、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開展數字化文化信息服務等措施,指出了“堅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設’和‘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②中國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政策法規司:《中國人民共和國文化法規匯編1997-2001》,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第480頁。,“要充分發揮流動文化車、文化小分隊的作用,積極探索靈活多樣、行之有效的文化下鄉新方法和新形式?!雹壑腥A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法規全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第479頁,第474頁。同時提出了農村文化建設的目標任務,即“基本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的農村文化建設新格局”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法規全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第479頁,第474頁。。山東省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如《山東省文化廳關于進一步繁榮和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管理的通知》《山東省“九五”期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劃》等文件的出臺突出了民意導向,切合了群眾需求,其中在《山東省“九五”期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劃》中指出“運用行政、經濟和法律等手段,加大‘掃黃打非’力度,嚴厲打擊書報刊、音像、電子出版領域中的制黃販黃活動,嚴厲打擊盜版、盜印、盜播等違法行為,堅決消除娛樂場所的賭博、色情等社會丑惡現象?!雹葜泄采綎|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山東編年史:第16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481-482頁。這對于農村文化建設出現的文化事業投入問題、基層文化場所問題和社會丑惡現象問題都起到了督促和糾偏的作用,有利于農村文化的健康發展。
在從農村走向現代的過程中,現代城市文明越來越滲透到農村,影響到農村居民的衣食住行和文化消費觀念?!凹偵顚ΜF代都市生活的模范和對周邊農村的輻射,帶來了城市文化下沉和鄉村文化模仿現代都市文化的雙重動力?!雹尥醯び睿骸掇r村文化建設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99頁。由于城市文明的外溢效應,加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和鄉鎮企業的崛起,農民的開放意識、市場意識和競爭觀念明顯增強,由原來的離土不離鄉到后來的離土又離鄉,對城市現代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向往成為帶動農民文化需求上升和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作為深受傳統倫理規范、風俗習慣和道德文化影響的山東農村逐漸由封閉走向開放、傳統走向現代,在文化消費市場、文化消費觀念、公共文化設施和文化消費者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農村文化在與城市文化的交流互鑒中實現了良性發展。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農村文化市場在經營項目、運作方式、信息服務等方面的發展受到城市文化市場的輻射和推動,進入了一個活躍階段。以文助文、多業養文成為這一階段農村文化市場的主要特點,帶有城市文明印記的卡拉OK歌舞廳、錄像廳、電子游戲等紛紛進入農村。同時,推行的文化惠民工程,如“三下鄉”活動的開展、農村文藝骨干的培訓、農村文化設施的提升等,既解決了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相對匱乏的問題,在資金扶持、援助形式和服務質量等方面加強了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支持力度;又建立了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互哺”機制,實現了城鄉文化良性發展,讓農民享受到了更多更好的文化成果。隨著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文化需求的進一步增加,單一枯燥的灌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難以滿足農民的多樣化文化需求,農村文化由原來的重宣教轉向重在建設,以提高農村文化生活水平為主旨。在城市文明的輻射下,山東農村文化設施進一步完善,農民文化素質不斷提高,農民消費結構開始得到優化,各類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的結構升級和層次提高。據2005年統計數據顯示,山東農村居民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支出為377元,占消費總支出的8.27%①山東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山東調查總隊:《山東統計年鑒2006》,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年,第207頁。;山東建立鄉鎮文化站1585個,集鎮文化中心1336個,農村文化專業戶35307戶②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06》,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年,第303頁。;山東農村居民家庭勞動力文化狀況統計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20.64%,居全國第3位。③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總隊:《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07》,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年,第34頁。
只有增強農民的主體意識,才能激發農民文化需求,農村文化才能真正興起。隨著改革開放深入開展和市場經濟的建立,農村與外界交流的日益增多,農民的價值取向發生了變化,不再滿足于“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這種傳統的封閉的生活、生產方式,開始形成自強、自立和自主的崇尚進取的生產生活方式。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和城市現代文明的影響,使得傳統的以集體為本位的一元價值觀遭到沖擊,作為獨立個體的農民主體意識開始覺醒。農民開始認識到市場經濟條件下自我價值的正當性和合理性,并且以不同方式追求實現自身正當利益和合法價值。城市文明的外溢效應在廣大農村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力,在城市文化的帶動下,農民群眾有了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娛樂文化需求。在文化主體、社會環境都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從中央到省級部門不失時機的發布文件、出臺政策,不斷推動農民文化建設的主體性和自覺性的增強,以喚起農民對鄉村生活的認同感、幸福感。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一文中,明確指出“通過民辦公助、政策扶持,鼓勵農民自辦文化,開展面向農村、面向農民的文化經營活動,使農民群眾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法規全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第476頁。《山東省“九五”期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劃》指出要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精心組織好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推廣文明戶、文明村、文明鄉鎮創建活動的成功經驗”⑤段立宏:《跨世紀的宏偉藍圖——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計劃及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匯編》,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97頁。。這些都表明,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農民群眾開始注重自己的個人利益,并且在適當條件下追求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農村的文化政策的制定要從市場經濟的角度出發,從農民利益的角度出發,在充分認識農民的自我價值、自我利益的正當性和積極性基礎上,才能夠推動農民主體意識的覺醒,實現農村文化建設的最佳效果。
這一時期,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進步,但是存在問題依然不少。諸如,文化生活單一,現有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難以滿足農民文化需求。農民過分依賴于電視、撲克等低層次的文化消費,而旅游、閱讀等文化活動依然沒有得到有效提升;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利用率不高,鄉鎮都建有文化站、文化中心,但是利用率不高;農村文化供給與文化需求不匹配,帶來文化消費的諸多問題,其中包含低級趣味的文化活動的蔓延。
這一階段農村文化建設強調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題,突出農民群眾文化建設的主體地位,不斷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了相應的文化建設問題。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配合,山東出臺了一系列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規劃、意見,其中包含《山東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總體規劃(2006—2020年)》(2006)、《關于在全省農村實施“鄉村文明行動”的意見》(2011)、《山東省“十二五”期間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劃》(2011)、《山東省農村新型社區和新農村發展規劃(2014-2030)》(2014)等文件,均體現了山東新農村文化建設這一新趨向。在新農村運動的推動下,國家財政向農村進一步傾斜,農民收入大幅增加,農民的自我意識也進一步增強,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出現了初步繁榮。這一階段農村文化發展呈現出以下特征:
農村文化建設離不開中央和省的指導支持,更離不開縣、鄉、村三級推進。長期以來農村文化建設一直存在疲軟現象,與農村經濟的活躍和農村文化需求旺盛不相匹配。2005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中辦發〔2005〕27號)明確提出農村文化建設目標就是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的農村文化建設新格局”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法規全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第474頁。,這也就要求農村文化的發展必然是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比翼齊飛。在該文件的指引下,山東進一步加強了對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規劃和政策指導,從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推進廣播電視入村入戶、積極發展農村電影放映、開展農村數字文化信息服務、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強了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農村公益性文化事業改革出現新局面。
截止到2016年底,山東全省鄉鎮(街道)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99.3%,行政村(社區)文化大院(文化活動室)覆蓋率達95.6%,省定貧困村綜合性文化活動室覆蓋率達到80%以上;建成鄉村(社區)儒學講堂1.03萬多個,開展活動4萬余場次。啟動實施縣及縣以下歷史文化展示工程,全省432個鄉鎮、1509個村(社區)建成歷史文化展示場所;②中共山東文化廳黨組:《山東文化強省建設開創新局面》,《中國文化報》2017年9月1日,第1版。實現文化共享工程全覆蓋,全省建有139個縣級支中心、1388個鄉鎮基層服務點76000多個村基層服務點。廣播電視入村入戶方面,山東將于2018年底實現數字廣播電視戶戶通、應急廣播村村響。因地制宜,因戶施策,統籌無線、有線、衛星三種技術覆蓋方式,以無線數字電視為主、有線電視為輔、直播衛星為補充,到2018年底實現數字廣播電視戶戶通。以泰安市岱岳區馬莊鎮為例,全區共有36個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動室36個,農家書屋31個,文化健身廣場36個,閱報欄36個,網絡場所36個。文化站、文化大院每周五天開放40個小時,鎮里每年組織送戲下鄉108場,每年組織廣場舞比賽及其他活動20次,舉辦儒學講堂20次,文化建設經費55萬元。③數據來源:泰安市岱岳區馬莊鎮相關工作人員。
在加強山東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同時,山東也不斷加強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從而在更高程度上多層次的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山東是文化資源大省,不僅有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還有豐富的革命文化資源,這都構成了山東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深厚潛力。目前山東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初見端倪,民俗文化成為山東鄉村旅游的豐富資源,“農家樂”“漁家樂”為代表的農家民俗旅游效益可觀,2015山東鄉村旅游總投入突破200億元,總收入突破1800億元。手工藝文化產業已經成為農村的重要收入來源,膠東的海洋生物制品,魯中南、魯西的根雕根藝,巨野農民工筆畫,高密的剪紙,濰坊的風箏、書畫,郯城縣紅花鄉的“中國結”既帶動了農民增收,又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農村文化的發展除了依靠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雙輪驅動以外,在發展方式上必然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結合,即依靠政府部門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同時需要發揮廣大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
1.山東各級政府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了農村文化有力扶持。在2006年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山東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總體規劃(2006—2020年)》的通知中提出要“加大對農村文化發展的投入,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完善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做到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有綜合性文化設施,村有文化大院(室)?!雹苤泄采綎|省委:《山東年鑒2007》,濟南:黃河出版社,2007年,第82頁。2011年《文化部關于加強村級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從加強村級文化陣地建設、推動公共文化資源配置向村傾向等方面明確了政府部門的指導和服務作用。2012年12月《文化部 山東省人民政府 關于合作推進山東文化強省建設框架協議》指出,自2012年起,全省財政文化事業經費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建立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提高各級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業比重,保證一定數量的轉移支付資金用于鄉鎮和村文化建設。
在中央、省市相關文件的指引下,山東省各級政府部門通過組織大型文化下鄉活動、文藝演出活動、文化藝術培訓班等形式,為農村基層培訓文藝骨干,引導農村發展莊戶劇團,這對于豐富農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加強鄉村文化發展方面,2016年免費培訓10000名基層宣講骨干,為農村(社區)免費送戲10000場,為30000個農村(社區)文體廣場配備移動音響。①蘇銳:《山東省文化廳二〇一六文化惠民實事全部完成》,《中國文化報》2017年1月5日,第11版。在農村電影放映方面,2016年,全省用于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的補助資金達1.35億元,其中省級財政投入8000多萬元,各市5000多萬元,部分地區已將單場場次補貼提高到230元。根據山東省廣電部門統計顯示,2016年,全省農村公益電影放映有效場次達到近83萬場,觀眾達1.1億人次。其中標志著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的“山東標準”走向全國推廣,為全國農村電影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成為全國農村電影放映的重要參考;在流動文化服務工程方面,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文化部關于加強流動文化服務工作的意見》,山東為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積極推動群眾文藝創作的流動服務“六進”活動以及全省的“文化小廣場”建設。以夏津縣為例,已建成14個鄉鎮文化站,287個社區農家書屋(每個書屋配發1500套書,4個書櫥),287個社區文化廣場(每個面積500平方米),287個社區村全部配有報刊架、棋牌桌、象棋、健身器材,91個貧困村全部配備了文化點播機,52個貧困村配備了5臺電腦及配套桌椅、電視、投影儀,并全部連接上了網絡,507個社區村以及城區廣場舞隊伍全部配發了音響設備,這就基本實現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全覆蓋,基本滿足了現在農村文化活動的需要。②數據來源:夏津縣相關文化部門。
2.農民文化建設的主體性也被充分激發出來。改革開放不僅造就了農村的特色農業產業,而且也造就了農村特色文化活動,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主體性被逐漸激發出來。農民不僅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參與主體,也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受惠主體。當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主體意識被激發出來之后,農村文化發展也就實現了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發展的相互支撐,農村文化才能實現真正的繁榮。首先是農民自辦文化熱情空前高漲。據統計,2011年山東省文化廳評選出歷城區莊戶劇團大舞臺、中國(膠州)秧歌節、周村區鄉村文化藝術節等100個農村特色文化品牌,歷城區柳埠鎮黃巢莊戶劇團、芝罘區張家呂劇團、青島市牟家和諧鑼鼓隊等1000支農村優秀文化團隊,李洪元、李善和、牟秀蘭等10000名農村優秀文化人才。其次是農村文化管理人員和文化骨干的大量培養,為農村文化的繁榮提供了人才支撐。山東省將文藝骨干和文化人才培養納入文化下鄉的重要內容,實現了從“送文化”到“種文化”的轉型,農民文化建設的自主性被充分帶動起來。大量的文化品牌、文化團隊和文化人才的涌現,意味著農民的社會參與度和認同度的不斷提高。
改革開放40年來,一些民族和區域特色的傳統文化資源加速流失,傳統的文化活動如秧歌、傳統文化戲?。ㄉ綎|梆子、茂腔、五音戲等)、皮影等,由于受到經濟性、便利性和可獲取性的因素的影響,逐漸萎縮并退出鄉村舞臺,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而逐漸提上日程。
山東通過扶持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收徒,鼓勵民間自發組織戲曲、雜藝等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推動文化活動小型化、日?;?,使瀕臨流失的文化藝術煥發出新的活力。2005年11月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中辦發〔2005〕27號)就明確提出要“積極培養農民文化骨干,充分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在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傳承發展民族民間文化方面的作用,鞏固農村文化建設的群眾基礎?!雹僦腥A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法規全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第477頁。2012年7月23日,山東省啟動了“扶持1000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活動。2014年9月出臺的《山東省農村新型社區和新農村發展規劃(2014-2030)》,規定實施鄉村記憶工程,開展歷史文化、風俗民情來加強傳統村落的保護。2015年10月,山東出臺了《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貫徹國辦發〔2014〕25號文件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實施意見》提出加強對歷史文化要素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護和開發并重,在延續村莊傳統文脈的基礎上,重點保護開發500個左右的傳統村落,重點打造1000個特色景觀旅游村。2016山東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的意見》都強調了對農村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截止到2016年底,全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73項、傳承人52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51項、傳承人309名,這對非遺文化的傳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全省歷史文化展示工程扎實推進,105個縣(市、區)、121個鄉鎮(街道)和421個村居(社區)建成了歷史文化展示場所。2017年扶持1000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收徒傳藝”,舉辦15期“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班”,全省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新收徒3960人,全省各地延伸培訓傳承人、民間藝人12600人。除此之外,山東還加強了對紅色革命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在傳承革命精神、保護紅色資源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這一階段,農民收入了有了進一步增長,農民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農民文化消費結構和消費觀念有了更高層次的提升,廣大農民對生態文明、社會道德秩序和健康生活方式有了新的期待。在農民文化程度方面,以2012年為例,山東農村居民家庭勞動力的文化狀況為: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占3.5%,小學程度的占18.7%,初中程度的占57.2%,高中程度的13.2%,中專程度的3.8%,大專程度的3.6%,其中高中(含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為20.6%,居全國第3位。②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3》,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年,第34頁。同時,農民的法律意識和民主意識增強,農民開始學會用法律知識處理日常經濟問題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絕大多數農民都能積極參與民主選舉,選舉鄉村干部,影響鄉村決策體系,維護自身正當權益。
隨著農民文化素質的提高,農村文化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全省居民的消費由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和享受型轉變,農村群眾文化消費模式也開始由量的擴張向質的優化轉變。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75元;2019年山東農村每百戶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107.7臺,計算機41.7臺,移動電話231部,接入網絡的移動電話154.7部,健身器材1.5個。③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9》,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年,第176頁。在農民收入和農村文化設施進一步改善的條件下,農民不再滿足于傳統的聊天、看報、打牌、看電視等文化娛樂活動,而是轉向到多樣化、高層次的文化活動,廣場舞、旅游、健身、網絡等文化活動等開始興起。
相對于快速發展的農村經濟而言,山東農村文化的發展相對滯后,體現在:
其一,農村居民文化消費水平偏低、消費方式較為單一。據統計2019年山東農村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和娛樂方面的消費支出為1429元,遠遠低于城鎮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和娛樂方面的支出,僅為城鎮居民文化支出的45%。雖然近年來農村生活水平提高較快,文化生活結構得到很大改善,但是絕大多數農村和農村居民文化生活相對單一:農民對電視和棋牌的依賴率依舊很高,與技能培訓、文化教育以及閱讀、旅游相關的高層次的文化活動參與度遠遠低于城市居民。這種現象的出現很大程度上由農民的文化程度決定的,農村居民文化程度相對較低,文化意識趨于簡單化和娛樂化,這也就決定了農民的文化活動僅僅在于娛樂化而非提升自己。
其二,山東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依然較單薄且利用率低。村級文化設施是從農民參與和享受文化活動的基礎,雖然各級政府大力推動村級文化建設,但是文化公共設施依然難以滿足農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村級文化實踐活動依然貧乏。雖然山東“2018年,全省8654個扶貧工作重點村(包括7005個省定貧困村,2000個省扶貧工作重點村,去除351個重合的村)建成綜合性文化活動室8560個,建成率98.91%”①《2019文化和旅游發展統計分析報告》,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年,第194頁。。與城市完善的公共文化設施相比,農村居民在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文化站、體育場方面的需求方面依然難以有效滿足。
其三,公共文化活動絕對供給量不足且存在結構性矛盾。雖然近年來,山東以更大力度統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實現了全省鄉鎮(街道)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行政村(社區)文化大院(文化活動室)的全覆蓋,但是依然掩飾不住農村公共文化活動的不足和農村文化發展的區域性失衡。公益電影放映工程得到農民普遍歡迎,但是面向農民的公共文化服務與農民文化需求之間始終存在結構性矛盾。近些年來,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帶來了消費結構和消費觀念的深刻變化,傳統的單一的政府主導的公共文化活動已經缺乏相應的時代性和吸引力,無法滿足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的農民需要。在已建成文化活動室和文化服務中心的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利用率不足,農村居民參與率不高,只有近20%的村民經常參加村級文化活動,沒有參加過的接近50%。在山東廣大農村地區之間,與經濟發展程度相關聯,文化活動還彰顯了不平衡的特質,山東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農村居民文化參與活動程度明顯高于魯西南地區的濟寧、荷澤、棗莊等地。由于魯西南農村文化主體的空心化,外出打工青壯年比例占到了30%左右,個別村達到了50%,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文化活動的開展。
四十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為農村文化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山東農村文化的發展出現了可喜的變化,文化消費結構升級、消費觀念深層次變化,一切都在向好、向美的方向發展,但是農村文化還是存在不少問題需要我們解決,十九大報告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②《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第31頁。,這就需要我們從對山東農村文化發展的歷史考察中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在促成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化和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山東農村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