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倩,龔一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5)
僧人為詩并不鮮見,而鼎盛時期,當屬唐宋兩代。《全唐詩》中僧詩占比百分之二十左右。對唐代僧詩的研究,也經歷了一個起始——發展——繁榮的過程。1978-1988年,關于唐代僧詩的成果較少,僅在研究佛教對中國古典詩歌影響及禪文化的內涵中稍有著墨。1989-2008年為漫長的發展期,成果較多為個體研究,對象為某一僧詩的創作方法及思想風貌,對唐代僧詩的宏觀研究成果較少,如唐代僧詩整體美學內涵、創作成因及溯源流變等多未涉及。直至2009年以后,成果逐漸增多,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廣度,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本文試對近四十年唐僧詩研究相關成果進行梳理分析,把握其研究特點,分析不足,以期對后續的研究提供些許有益的借鑒。
對唐僧詩的考證主要集中在詩集校注、版本考證、人物生平考證幾方面。
僧人詩集的校注整理自20世紀90年代起受到關注,其中項楚對王梵志與寒山詩的校注最早,資料豐富,考證詳實,其研究可稱翹首1王梵志著,項楚校注:《王梵志詩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②寒山著,項楚校注:《寒山詩注·附拾得詩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此外還包括李壯鷹《詩式校注》③皎然著,李壯鷹校注:《詩式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陸永峰《禪月集校注》④貫休著,陸永峰校注:《禪月集校注》,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胡大浚《貫休歌詩系年箋注》⑤貫休著,胡大浚校注:《貫休歌詩系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和王秀林《齊己詩集校注》⑥齊己著,王秀林校注:《齊己詩集校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等。二十年間不斷有此類著作問世,為唐代僧詩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生平交游類考據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詩僧個體研究。漆緒邦《皎然生平及交友考》①漆緒邦:《皎然生平及交友考》,《北京社會科學》1991年第3期,第106-117頁。對皎然生平經歷與是否是“謝靈運十世孫”進行考證。顧浙秦《王梵志生地生年考辯》②顧浙秦:《王梵志生地生年考辯》,《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總第72期,第64-67頁。、徐俊波《王梵志生活年代考》③徐俊波:《王梵志生活年代考》,《敦煌研究》2001年第4期,第145-151頁。考證了王梵志生卒年,依據地方志等對其生活年代進行考辯,令人信服。田道英《貫休生平系年》④田道英:《貫休生平系年》,《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第112-116頁。考證了貫休大中十一年(857)在江東一帶定居,大中十三年(859)西至荊湘,天復二年入蜀。張海《貫休入蜀考論》⑤張海:《貫休入蜀考論》,《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4期,第134-138頁。認為貫休因遭人迫害、蜀地安定無戰亂、蜀王禮賢下士三個原因,于天復二年入蜀,在蜀地度過人生最后十年。梁瓊、王春根《晚唐浙江高僧貫休江西活動述略》⑥梁瓊、王春根:《晚唐浙江高僧貫休江西活動述略》,《宜春學院學報》2014年第11期,第14-19, 89頁。闡述貫休在江西學習禪宗、宣揚義學、結交師友、創作詩畫等佛教文化活動,認為貫休推動了江西“文字禪”的形成。任志良《唐詩僧寒山生卒年考證》⑦任志良:《唐詩僧寒山生卒年考證》,《邢臺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第5-11頁。通過史料、碑記、族譜等記載,確定了寒山生于德宗李適建中四年(783),卒于昭宗李曄大順二年(891)。
版本類考證主要研究作品版本的源流、差異、訛誤等。張倩、劉鋒燾《李龏<唐僧弘秀集>版本源流考》⑧張倩、劉鋒燾:《李龏<唐僧弘秀集>版本源流考》,《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第14-18頁。、陳斐《<唐僧弘秀集>版本考》⑨陳斐:《<唐僧弘秀集>版本考》,《南都學壇》2010年第1期,第79-84頁。分別在收集歷代目錄學著錄以及現存國內外該書版本的基礎上,對《唐僧弘秀集》自南宋書棚本以來諸多版本的發展流變進行了細致辨析。田道英《<禪月集>結集及其版本流傳考》⑩田道英:《<禪月集>結集及其版本流傳考》,《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第84-88頁。對貫休詩集版本存在爭議處進行分析,考證內容詳盡、理據充分,訂補詩作31首。周小艷《僧齊己<白蓮集>版本考》11周小艷:《僧齊己< 白蓮集> 版本考》,《文獻》2016 年第4 期,第26-36 頁。辨別了《白蓮集》柳僉抄本、何焯校本、馮班抄本和其他各版本的異同,以求還原《白蓮集》的真實內容。
這一時期考證類成果較少,以詩人生平及詩集版本的考證為主。也有少部分學者著眼于不同視角。如陳允吉《關于王梵志傳說的探析與分析》12陳允吉:《關于王梵志傳說的探源與分析》,《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 年第6 期,第97-103 頁。認為隋唐時期佛教在中原發展鼎盛,佛典又是傳說故事的合集,所以《桂苑叢談》《太平廣記》轉引《史遺》的王梵志傳說與佛典聯系更直接,故經考證王梵志傳說由民間神話故事“柰女降生”演化而來,其中“王梵志”之名也是對佛教人物的襲稱。
近四十年來,從思想內涵與風格特色角度研究的成果多屬對詩僧個體的研究,且多集中于對唐著名詩僧的研究,如皎然、齊己、貫休、寒山、王梵志等。以下擇其要對此進行梳理分析。
皎然詩研究是目前國內僧詩研究中數量最多、內容最廣博、最具參考價值的。吳定泫《詩僧皎然》13吳定泫:《詩僧皎然》,博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2003 年。從法器的意象化、繪畫、書法、音樂、宴游等方面探究其詩作中的佛教思想,認為食住行三方面均體現出佛家義理對皎然生活方式和詩歌創作造成的影響。張勇在《詩僧皎然“情”論》①張勇:《詩僧皎然“情”論》,《浙江學刊》2011年第12期,第99-104頁。中提出,皎然作為詩人,詩作以情為要,而作為僧人,則以道為先,為了平衡二者的關系,詩人將“情”分為“世情”與“道情”,在創作中主要彰顯道情,從而形成獨特的“清逸”風格。溫永明《試論詩僧皎然的身份意識》②溫永明:《試論詩僧皎然的身份意識》,《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第26-31頁。以詩文為例,論證了皎然的創作源于對自身身份的深切考量,立足于對佛禪的深入思考,形成清新自然的創作風格。盧盛江《皎然文學思想的變化》③盧盛江:《皎然文學思想的變化》,《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第9-15頁。根據皎然《詩議》到《詩式》的變化,認為皎然文學思想由反對俗巧轉變為贊成調笑一格,從而產生不同的創作風格。
目前,皎然詩研究仍是唐代僧詩研究的熱點,由上可知,學界在研究皎然詩文之時,普遍從生平經歷和社會思潮方面探究其詩作表達的思想內涵,還有少量從語言學角度探究其用韻、實詞、意象等。另有一些專注于皎然詩學思想的研究,對其詩學觀方面的研究已有逐漸超越詩作本身的趨勢,在后續的研究中,皎然詩作的語言學、文字學研究及其禪宗思想研究尚有更廣闊的的開拓空間。
詩僧齊己研究熱度僅次于皎然,其詩僅在《唐僧弘秀集》中就收錄60首。蔣力余《試論齊己的清美詩風》④蔣力余:《試論齊己的清美詩風》,《船山學刊》1997年第1期,第86-92頁。將齊己詩歌分為清淡平和、清拔高雅、清幽冷峭、清新自然四類,認為其詩歌創作既受傳統詩風影響,又具有佛學修養的外化顯現。楊建宏《詩僧齊己及其詩歌創作方法略論》⑤楊建宏:《詩僧齊己及其詩歌創作方法略論》,《長沙大學學報》2018年第4期,第10-15頁。認為受禪宗思想影響,齊己創作以苦吟為主,且注重“妙悟”,將“禪言”與“詩言”合一,認為唯有體悟才能達到“禪寂”狀態,產生“詩心”。宋新樂《齊己僧詩的佛禪美學研究》⑥宋新樂:《齊己僧詩的佛禪美學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8年。認為齊己將詩與禪思結合,達到詩禪的審美交融,產生“空”的審美思想與張揚的美學觀。薛勝男《略論齊己詩歌的禪宗境界》⑦薛勝男:《略論齊己詩歌的禪宗境界》,《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第57-59頁。將齊己詩歌中的禪宗境界分為平和古雅、遒勁飄逸和清新自然三類,認為詩人達到了詩境與禪境的有機統一。黃瑞梅《論齊己詩的氣骨》⑧黃瑞梅:《論齊己詩的氣骨》,《欽州學院學報》2014年第7期,第40-44、63頁。認為齊己詩氣骨遒勁,意境闊大,氣勢恢宏,言語明快清美,是他經歷、個性、氣質的反映。
齊己詩研究不同于皎然研究的廣博,雖數量可觀,但多從詩歌風格入手,探究思想境界和文學意涵。《白蓮集》《風騷旨格》目前是齊己研究的重要陣地,風格研究是當前研究的焦點,而對其生平經歷和時代特征的探究往往作為附屬。對比其他詩僧,齊己的生平考據、思想淵源、詩學觀等其他領域都尚有再研究的空間。
貫休詩現存七百余首,收錄于《禪月集》。王峰《從貫休的<行路難>看佛儒之融合》⑨王峰:《從貫休的<行路難>看佛儒之融合》,《文教資料》2006年3月,第69-70頁。認為佛教自傳入以來通過向儒學靠攏逐漸實現中國化,貫休《行路難》中有佛家義理與儒家倫理的雙重表現,反映出唐代佛儒文化的融合。黃艷紅《貫休詩歌研究》⑩黃艷紅:《貫休詩歌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2005年。分析了貫休禪詩與世俗詩的風格特色與創作動機,認為詩人具有強烈的入世思想,主要原因是僧人世俗化走向和動蕩的社會環境。胡大浚《貫休的邊塞詩作與晚唐邊塞詩》①胡大浚:《貫休的邊塞詩作與晚唐邊塞詩》,《河西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第1-7、12頁。認為貫休邊塞詩規模宏大、內容豐厚、含蘊深沉,感懷國運的同時也體現了對邊戰的深層思考,作者還將貫休之詩與其他邊塞詩作進行對比,進行普遍性與特殊性討論。王定璋《“骨氣渾成 境意卓異”——論貫休和他的詩歌》②王定璋:《“骨氣渾成 境意卓異”——論貫休和他的詩歌》,《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0年第2期,第69-74頁。將貫休詩分為禪詩與世俗詩,其風格為“骨氣渾成,意境卓異”,認為皎然豐富的閱歷和廣泛的交游催生出了他題材多樣、風格各異的作品。
貫休研究與齊己研究相似,多從詩歌風格出發,而貫休詩歌的分類研究成果更多,包括詠物、詠懷、邊塞、酬贈、行旅等的分類研究,其中邊塞詩研究居多。
王梵志是眾多詩僧中較早受到關注而研究的詩人之一,早在1992年,黃新亮《挺出狹谷,放觀天地的杰出詩僧——王梵志》③黃新亮:《挺出狹谷,放觀天地的杰出詩僧——王梵志》,《長沙水電師院學報》1992年第1期,第46-50頁。就王梵志詩歌題材的開拓性與創新性進行研究,認為王詩除了對當時社會現實廣泛真實的寫照與外,還有十分可觀的一部分是儒家教養上的訓誡和對佛禪之道的領悟。李振中《王梵志詩生死觀及創作特點研究》④李振中:《王梵志詩生死觀及創作特點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廣西師范大學中文系,2005年。從詩作表現的生死觀入手,認為王梵志詩表現出“生不如死,不如不生”的思想觀念,多有生之維艱的喟嘆,其形成原因與佛教厭生情緒和底層社會的生存窘境大有關聯。楊曉慧、伏漫戈《王梵志詩旨管窺》⑤楊曉慧、伏漫戈:《王梵志詩旨管窺》,《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18年第6期,第78-81、102頁。認為王梵志詩歌有“真”與“俗”兩大特點,不作深沉悲涼之感,而是通過戲謔幽默的口吻來抒發內心的無助與不平,其詩風格明快輕捷。馬曉妮《佛教背景下的王梵志詩歌》⑥馬曉妮:《佛教背景下的王梵志詩歌》,《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第1期,第47-51頁。認為王梵志詩內容因受佛學義理影響以苦空、因果、平等為主,通過開拓詩歌新領域、巧用譬喻、口語化表達等方式,形成質樸通俗的獨特風格。
在王梵志研究成果中,將近半數是針對其詩作或戲謔幽默、或平實質樸的風格的探討,少見關于其詩論觀、語言文字學、比較文學領域的研究。部分論文立論新穎,其中包括女性題材研究、口語化研究、用典特色研究等。
寒山詩早在宋元時期就傳至朝鮮、日本,幾百年來流傳不斷。九十年代初,隨著與日本、臺灣學界的交流日漸頻繁與廣泛,寒山詩研究才形成新的潮流,不論詩作分析、考據疏證還是資料搜集,都比以往更加深入,相關研究論文也層出不窮。
李建軍《寒山詩的雅俗跨界與文學史價值》⑦李建軍:《寒山詩的雅俗跨界與文學史價值》,《杜甫研究學刊》2019年第2期,第106-119頁。認為寒山詩是雅俗的融合,通俗中透露出神思與妙悟,雅俗貫通,機趣橫溢的風格是詩人雅文化積淀與俗文化熏陶的結果。周海燕《詩僧寒山禪詩研究》⑧周海燕:《詩僧寒山禪詩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認為寒山禪詩與南禪宗契合,內容包括宣揚禪宗教義、表達個人參悟、表現禪意山水,與王梵志相比內容更豐富,更富有文人氣質。崔小敬《寒山及其詩研究》⑨崔小敬:《寒山及其詩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中文系,2004年。認為寒山詩既具有佛教信仰,又帶有道家隱逸與生長的色彩,作者認為寒山詩體現了審美超越,一方面展現了社會的丑陋與罪惡,另一方面其詩又具有形式美與生活美,在思想與風格上均體現了儒、釋、道三家的融合。楊富皓《寒山詩歌研究》⑩楊富皓:《寒山詩歌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國際教育學院,2008年。把寒山詩分為四類:山水詩、禪理詩、世情詩、勸諭詩,認為其詩創作風格通俗自然、曉暢明達。張海沙《論寒山子及其詩作——兼談僧詩創作的文人化傾向》①張海沙:《論寒山子及其詩作——兼談僧詩創作的文人化傾向》,《東南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第87-94頁。將寒山詩歌分為世情詩、佛理詩和禪境詩,認為其詩具有冷寂、婉麗、優美等特點,同時營造出的幽寂玄妙、空靈優美之意境,是一般文人難以超越的。現今對詩歌本身或寒山本人的考證和文本研究成果不多,其詩歌特色、思想風貌等仍有可開拓空間。
思想風格研究在整個唐代僧詩研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也是占比最大的一類,研究大多聚焦于中晚唐著名詩僧,對于其他詩僧的關注,相對較少。
僧詩六朝時期即出現,經過初唐、盛唐的發展,至中晚唐時期,僧詩蔚為大觀,究其原因,不免與宗教文化與時代審美趨勢相關。黃新亮《禪宗思想的民族化與中晚唐僧詩的繁榮》②黃新亮:《禪宗思想的民族化與中晚唐僧詩的繁榮》,《益陽師專學報》1987年第3期,第73-77頁。認為釋氏文學的興衰往往受佛教思想變化的制約,唐代僧詩的集散與禪宗南宗思想的流行大為相關,文章以中晚唐僧詩繁榮的趨勢為中心,認為禪宗思想的民族化直接決定了中晚唐僧詩的榮枯。其另一文章《漢唐僧詩發展述略》③黃新亮:《漢唐僧詩發展述略》,《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5期,第22-27頁。指出僧詩在東晉以前的三百年里毫無發展,而東晉至隋朝滅亡,僧詩都處于徘徊發展的階段,其原因是佛門眾多束縛導致僧人作詩題材受限,直到唐代,社會風氣開放,僧詩也迎來了繁榮時代,唐代僧詩的開放是一場歷史性的重大轉機,至此,僧詩也發展到高潮。儀平策《詩僧現象的文化解讀》④儀平策:《詩僧現象的文化解讀》,《山東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第41-47頁。首先解讀了狹義與廣義理解上的“詩僧”概念,認為中國詩僧具有宗教化與世俗化兩種矛盾表現,根據詩僧現象的產生,將中國詩歌中的詩禪互通現象歸因于詩性文化與佛禪文化的雙向融合。查明昊《轉型中的唐五代詩僧群體》⑤查明昊:《轉型中的唐五代詩僧群體》,博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文學院,2005年。探索唐代僧詩經歷的“詩為外事”“詩禪并舉”“詩禪合一”三段歷程,將詩僧群體依照地域、生平、國籍將詩人分為數個小群體,考察佛教文化與傳統儒家文化交互作用下的詩僧群體變化。趙杏根《論佛教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⑥趙杏根:《論佛教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中國韻文學刊》2003年第1期,第69-74頁。指出東晉、南朝詩歌缺乏美感,詩禪融合不夠和諧,北朝詩歌幾乎與佛教無關,認為唐詩中佛禪思想的出現體現了詩歌對佛教文化的吸收,宋詩少禪韻,清代詩歌中出現的佛理大多是對唐人用佛典的發展。馬大品《佛教道教與中國詩歌之關系》⑦馬大品:《佛教道教與中國詩歌之關系》,《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第20期,第108-112。認為唐代是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大量收錄詩僧作品的詩歌總集也體現出僧詩在此時發展之繁榮,以寒山、拾得為例解析唐代僧詩的藝術性。王飛朋《從中晚唐詩僧涉道詩看當時道教對禪宗的影響》⑧王飛朋:《從中晚唐詩僧涉道詩看當時道教對禪宗的影響》,《中華文化論壇》2015年第2期,第47-54頁。認為“道”與“佛禪”的關系直接影響著詩僧的創作,初唐佛道論爭到中晚唐時期發生轉變,詩僧開始對道教產生欣賞的態度。林乃龍《中晚唐詩僧與道教上清派》⑨李乃龍:《中晚唐詩僧與道教上清派》,《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9期,第49-56頁。認為中晚唐詩僧最心儀道教上清派,對《黃庭經》《真誥》等極為熟悉,創作中不乏上清派術法修真等相關內容,同時也形成詩作清真自然的風格。
僧詩與文化的關系多以縱向研究為主,詩人與詩人、詩僧群體之間的橫向對比研究較少。部分研究論述詩僧發展歷程,以及僧人詩歌與文化的融合。
其他研究集中了文字學研究、僧詩性質質疑、詩僧世俗化等領域。徐志華在《五代僧詩的現實主義與宋初新詩風》①徐志華:《五代僧詩的現實主義與宋初新詩風》,《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12期,第119-121頁。中指出,僧詩的發展歷程體現了僧詩的現實化走向,這種現實主義精神承襲唐代現實主義詩歌,并不斷發展直至宋初。王志鵬《王梵志及其詩歌的性質獻疑》②王志鵬:《王梵志及其詩歌的性質獻疑》,《敦煌研究》2011年第5期,第61-68頁。認為王梵志之詩多諷詠人情世態、現實社會,而不是單純抒發禪情,即使具有佛理意味也只是基本佛教義理,所以應將其詩定性為“諷世詩”而非禪詩。鄭曉蕾《唐五代僧詩文學批評研究》③鄭曉蕾:《唐五代僧詩文學批評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新疆大學,2015年。認為隨著僧詩在唐代大興,文學接受與文學批評也相應出現,文人對詩僧的批評逐漸系統化,主要方式是作序;評價過程注重作者人格與道德,欣賞有才氣的僧人,同時重視僧詩功利性和非功利性功用。陳慧《晚唐僧詩復音詞研究》④陳慧:《晚唐僧詩復音詞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廣州大學人文學院,2007年。從貫休、齊己詩雙音節、多音節復音詞的整理中得出《漢語大詞典》書證滯后的結論。張琪《<王梵志詩>名詞、動詞、形容詞》⑤張琪:《<王梵志詩>名詞、動詞、形容詞》,碩士學位論文,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2012年。將王詩名詞按普通、抽象、專有、方位、時間劃分,動詞按及物、不及物和判斷動詞劃分,形容詞按性質狀態劃分,認為這三種詞性在王詩中占比達三分之二,能夠較客觀地反映唐代僧詩語法特點。周曉琳、胡安江《寒山詩在美國的傳布與接受》⑥周曉琳、胡安江:《寒山詩在美國的傳布與接受》,《西安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第125-130頁。指出,寒山詩從由斯奈德翻譯,到多種文學選集爭相收錄,再到全譯本面世,經歷了豐富又傳奇的過程。認為寒山詩在美國的傳播反映出美國文學界對寒山詩宇宙觀、生命觀的認同。
還有一些研究角度獨特,風俗學、傳播學、比較研究方面均有涉獵。但詩僧群體研究和審美研究成果較少,該領域尤有可探究空間。
目前學界對唐代僧詩的研究已獲得大量研究成果,但縱觀唐代僧詩的研究現狀,我們發現在該領域依舊存在廣闊的學術拓展空間。結合以上文獻資料,梳理當前唐代僧詩的研究現狀及存在不足,妄道幾點淺見:首先,關于唐代僧詩的研究正處于上升階段,目前的研究集中于個體詩人的經歷、歷史背景、創作風格、思想感情,在“題材”內容方面研究成果較豐富,研究方式趨于成熟,對詩人創作風格及審美旨趣把握準確,但尤可精進,對詩人群體的研究相對較少,切入角度可以更加多元化,在詩論或文學批評領仍有可研究空間,針對唐代僧詩的流變與發展研究可再深入。綜上,相較于前人的研究,當今學界對于唐代僧詩乃至全時代僧詩的研究逐漸重視并全力使部分領域的研究趨于成熟。其次,對于“僧詩”及“詩僧”的界定尚模糊不清。雖然有學者簡明扼要地將僧詩定義為僧人創作的、具有美感的詩作,但仍有一些詩人與詩作存在爭議,如賈島及其詩作。儀平策曾提出凡曾接受佛家思想影響或受佛理熏陶的詩人均可稱為詩僧。若凡涉及禪宗佛理的詩人皆可稱為“詩僧”,那詩僧群體的數量無疑會增加數倍,如今關于此問題的辯論尚未發現,有待考論。最后,目前學者研究的詩集集中于詩人別集或詩論集,如《白蓮集》《王梵志集》《冷齋夜話》《寒山子詩集》等,少見關于唐代僧詩總集的研究,如《唐僧弘秀集》《唐四僧集》《極玄集》等。對詩僧現象的研究程度尤不及詩作本身,在該方面仍有可考究的空間。
綜上所述,可見目前唐代僧詩的研究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研究角度集中。當前關于唐僧詩研究集中于個體詩人的經歷、歷史背景、創作風格、思想感情等,研究成果豐碩,研究方式也日趨成熟,能夠準確把握詩人創作風格及審美旨趣。但研究角度較集中,如風俗學、美學、心理學涉獵較少。 第二,研究對象單一。當前研究的詩集多集中于唐僧詩別集或詩論集,如《白蓮集》《王梵志集》《冷齋夜話》《寒山子詩集》等,對于后世僧詩總集缺乏關注,如《唐僧弘秀集》《唐四僧集》等。第三,缺乏高質量整體宏觀性的研究。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唐僧詩個體及其作品,關于其縱向的發展流變、影響、整體風貌等宏觀研究尚缺乏高質量專著。
反思上述現狀,關于唐僧詩的研究似乎還可以在以下幾點著力:拓寬研究視野,在文字學、風俗學、傳播學、比較文學、中西方審美對比研究等方面可作更多探索。可結合僧人文集以及譜牒、碑志、壁記、釋道書中的記載,擴大研究視野。日本對中國僧詩研究較早,江戶時代就已有僧人對唐代僧詩進行注釋,寒山詩的翻譯和傳播在美國也早有研究,借鑒域外成果,可拓寬唐僧詩的研究之路。除僧詩別集外,可增加對歷代唐僧詩總集、詩文合集的研究,如《唐僧弘秀集》等,從中可看到唐僧詩對后世的影響,亦可探得后世對唐僧詩的接受與吸收。唐代僧詩在中國古典詩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不僅源于他對詩僧群體及時代生活的反映,不同地域的僧詩及詩僧均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也反映當時僧人的生活樣貌。在研究唐代僧詩時,若能在基于史料文獻的前提下,多角度審視唐代僧詩,對歷史原貌進行勾稽,定能增加其研究價值。